一個女孩,我們橫塘人。著名的上虞二都楊梅產區出來的妹紙。
潛伏在我朋友圈很久很久了,在杭州的一個新聞工作者,自詡為半個媒體人半個手藝人,叫apriltree。你們知道的,我文化不高,在春暉中學做了三年的學渣,英文每次考不及格。
於是我像阿Q那樣直接對她說:洋文?NO!我不懂!你到底叫啥?
她答:四月樹!
四月的樹,四月的楊梅樹?
什麼概念?
我只對二都楊梅有超強記憶力的大腦裡隨便摜出一張四月的楊梅樹照片給奈們看看!
(清代慈禧太后狠喜歡的上虞二都楊梅在2016年4月6日上午10:05在二都張家岙就這麼青澀模樣,圖片放大的話還可以淡淡紅色的楊梅花兒)
我對她認真關注是在今年五六月份,楊梅剛剛開始要紅的時候,那時候我在起勁的搗騰二都楊梅,她在也起勁的搗騰,朋友圈裡時不時的曬幾張她自己設計的畫面,比如:
她自己做模特,楊梅耳環,創意不錯,儘管實物暫時不行。圖文都不錯。
她沒學過設計,一切靠自學。四月樹,很聰明,馬上有自己的定位和風格出來了。
今年楊梅季,她自己搞包裝自己做真空楊梅,通過微信、微店賣出去。你們知道的,現在我們的上虞二都楊梅產量越來越高了,老一輩的傳統銷售渠道已經遠遠不夠用了。四月樹等等這一批「梅二代」在今年的崛起,太令我欣慰了。
工作之餘,她把所有時間花在興趣愛好上,她的興趣愛好就是關注農產品和深加工、農業旅遊。家鄉的二都楊梅是她第一個嘗試的產品。她一個人在杭州成了一個工作室,她自己說,其實是個小倉庫,取名叫食無生活館,用紹興話表達就是:吃過了嗎?原諒我把人家文藝小年輕的婉約含蓄如此直白的翻譯了下!
楊梅落市後她設計了一款禮盒,一小瓶楊梅醉(自家產),一小瓶獼猴桃酒(章鎮朋友家產),咪小一瓶杭州滿隴的桂花,裝在一個樟木箱裡,外面一個包裹布。我匿名下了一單,我要偷偷的觀察她的設計。傳統的楊梅醉加了一點冰糖,微微甜。獼猴桃酒也不錯,香氣足。滿隴的桂花一直有名的,我不予評價了,樟木箱子挺好的,因為適合給女人做首飾盒!
我為什麼說這箱子不錯呢,你想啊,喝酒的大多是男人,把這一禮盒送給人家,這個可以做首飾盒的樟木箱立馬收買了女主人的心,一舉二得,這禮送的多值啊!那天我把酒喝了,箱子送給草堂的小妞妞,她立馬高興的捧著去裝她的寶貝了!
瓶蓋的細節也做的不錯,但她都沒意識把細節拍出來,我就邊喝酒邊把細節都看了一遍。
(我下酒的胡蘿蔔絲、生薑片,都是二都草堂女主人自己醃製的,味道極好)
小瓶子不大,鋁蓋,很密封,冬天可以做暖手瓶的。
因為一直在杭州,她自己找西湖龍井,也在搞茶禮,她說:因為朋友們喜歡桂花茶,且客戶年齡段多是30-50,且信佛者多,所以想做一些花茶和茶食的組合。她想在做伴手禮的這方面努力下去,儘管暫時只有一個人,儘管還只是開始,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這輩子也許做不成銷售,那就用工作之餘的所有時間去認真學習做個手藝人吧,從研究食物開始
她說:"我會懷念一年一次的吃食,我會想念記憶裡的味道,我對健康不添加的真實有溫度的事物、傳統手藝和傳統手藝人的故事有極強的好奇。菜市場是一個城市最鮮活個性的存在,和食材最真實的遇見,是與自己的對話,不知旁人如何,我可能是個意外吧..."
這樣的一個女孩子,我怎麼不盼望她從四月的楊梅樹長成六月的楊梅樹呢!
其實她取名四月樹是有原因的:
我出生在四月,喜歡樹的品格。
四月天最是溫暖柔情,我喜歡樹,
樹,
一半在風裡飄揚,種子與葉子隨風去向遠方;
一半在塵土裡安詳,紮根在故鄉的土壤。
獨立而堅強,隨心隨性,自然而優雅。
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棵樹。
我再發一張她朋友圈楊梅季的照片!
元旦1號到2號,紹興大禹開元!紹興第一屆生態農夫市集,她和小夥伴等你們!
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那酒那酒那桂花那什麼,
去找她吧!
茅草把時間浪費在行走(尋覓)上
二都草堂
也把時間浪費
在美好的
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