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央視名嘴,很多人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在這個特殊時期,為我們帶來一線消息的"傳話人"白巖松。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白巖松,是因為他敢說真話,對新聞從不含糊的態度。
他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向外界傳遞信息,堅持自己的信仰,熱愛國家,守護著這方土地。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也是一位敢於說真話,敢於探索真相的主持人,是白巖松的好搭檔——董倩。
提起董倩,外界的爭議很大,有人說她真性情,敢說敢做,也有人說她"沒人性",冷酷無情。
下面我們就來剖析一下這個敢作敢為的女孩的內心深處。
1971年,伴隨著父母和家裡長輩的期待,一個地地道道的北京姑娘出生了。
作為家裡的獨女,父母對董倩自然是格外寵愛,但是在董倩身上,我們看不到一點點的"公主病"。
父母千般寵的同時,也要求她好好學習,上學時代的董倩一直都是班裡的尖子生,高中畢業之後以突出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專心學習歷史。
自身出色的學習成績讓剛剛畢業的董倩脫穎而出,在陰錯陽差之下,董倩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面試。
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雖然專業不對口,但是表現優異的董倩順利通關,進入《焦點訪談》欄目工作,擔任國際編輯。
由於對播音行業的不了解,董倩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自卑中慢慢度過的,回憶那段時光,她說:
"當看著辦公室裡的同時出出進進忙著忙那,自己卻像個木頭一樣傻呆呆的坐在分給我的辦工作前不知所措時,那種自卑真的要了我的命。"
正是因為董倩知道自身的不足,從小好勝的性格驅使她在未來的日子裡奮力前行,虛心請教。
古人云"虛心使人進步"這句話用在董倩身上再好不過,在《焦點訪談》工作一年後,董倩便做起了《東方之子》欄目的出鏡記者。
經過11年的記者生涯之後,董倩又成為《央視論壇》的一名主持人,憑藉知性、優雅的氣質被觀眾熟知。
董倩也從最初的"門外漢"變成了"央視名嘴",靠著自己不懈的努力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犀利的語言也讓董倩被貼上了:"提問最厲害記者"、"冷血主持人"的標籤。
時至今日,董倩已經在央視25年了,在這25年裡,可是說工作0失誤,可自己犀利的語言卻遭網友炮轟,被罵"滾出主持界"。
董倩從未想過,自己努力找真相,給大家帶來最真實的新聞報導,會給自己帶來如此大的傷害。
曾在網上"董倩滾出主持界"的話題,討論270,閱讀量竟然高達88.7萬,再次將董倩推上了輿論頂端。
真可謂"成也犀利,敗也犀利。"
早在幾年前,董倩採訪天津塘沽爆炸救援的消防戰士時,董倩"咄咄逼人"的追問,一度讓被採訪者不知怎麼回答。
"你是家裡唯一的兒子,你要是出點事,你爹娘怎麼辦?"消防官兵都快哭了:"我沒辦法回答你所說的答案。"
不僅是素人,在採訪公眾人物時,董倩也針鋒相對,讓人啞口無言。
董倩曾在採訪中問郎平:
"你作為美國對的主教練,去打中國隊,當時那種心情是不是也很糾結?"
郎平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在國人甚至在國際上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可是在董倩面前,郎平褪去了所有的身份,變成一個被採訪者,董倩大膽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
在這件事之後,董倩遭到了眾人的謾罵,大家都覺得她在不尊重中國十幾億人的驕傲,也質疑董倩的專業性。
但是,"快準狠"是董倩的特點,即使這種採訪方式給她帶來很大的影響,但她依舊沒想過要改變。
2019年,涼山州的一場大火讓全國人民的心緊緊揪在一起。
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戰役"中,30名英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成為全國最惋惜的事情。
而董倩再一次的將自己的犀利和冷血展示給大家,她在節目中幾次將那些好不容易"撿回"性命的消防員戰士問到哽咽。
這樣的"冷血"提問,無疑是將這些英雄的傷口撕開,再撒上一把鹽。
可是董倩真的是"冷血"嗎?真相真的是我們看到的那樣嗎?
近期,董倩將自己20餘年的隨筆寫成了《懂得》一書,書中娓娓道來的45個採訪故事,對應了45個鮮活的人。
她的好友白巖松在書中的序言提到,坐在人物專訪提問的董倩,眼睛是放光的。
入行20年,董倩早就學會了在簡短的時間裡問出最準確點的問題,她知道並了解大家希望知道什麼,怎樣做才能對得起她本身的工作。
在書的封頁上,董倩寫下一句話:
"我步步緊逼,其實我於心不忍。"
在面對很多人遇難時,在不二次傷害的前提下,她嘗試著去理解,去分擔,去慰藉他們內心所遭受的苦難。
有一對寧波的老夫婦,老太太眼見著自己的老伴離開了。
董倩問,奶奶您老伴走了,這些天您會夢到他嗎?
她說夢到了,夢到他說老伴,但是起來看見床是空的。
"我希望用我的追問能夠讓人們體會到最美好、最真實的東西,但是心裡是不忍的。"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董倩一連串的"冷血"提問,又有幾人會將森林火災當成警醒?
努力還原事情的本來面目,讓所有人都記住血的教訓,這樣才會時刻警覺,才會杜絕這類的事情再次發生。
就是這樣一位"冷血"主持人,在武漢最特殊的時期,站在一線為人們帶來最真實的報導。
在這個特殊時期,董倩採訪了"抗疫英雄"張伯禮院士。
在此次疫情中,張伯禮臨危受命,不懼72歲高齡,更不懼危險,毅然決然的走在了抗疫前線。
董倩問張院士:
"您是1月27日過來的?您是接到什麼任務?"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位72歲的英雄突然留下了眼淚。
張伯禮院士擦擦眼角淚水,回答道:
"你太厲害了,這麼一下觸到淚點上了。
不難看出,董倩每次的發文都直擊心底,正是因為她這一系列"沒人性"的發問,才能讓觀眾更加直觀的意識到事件的緊急性和嚴重性。
她敢於探索真相,對新聞事件從不含糊,在觀眾認為她冷血、不近人情的時候,董倩也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
從一個專業不對口的"門外漢",到成為"央視名嘴"的董倩,這25年裡的辛酸只有自己心裡知道。
人要有勇氣去嘗試不擅長的領域,也許會有遺憾,但是經歷的一切都會激勵我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