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楊 張子洋 特約記者 鄒 楊
在基層部隊,有這樣一群官兵,他們除了正常訓練操課,還義務擔負每日國旗的升降任務。你知道這些護旗手是咋選出來的嗎?近日,某旅一場護旗手選拔考核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旗幟,就是方向,旗穩,人心才穩。居於方隊中心的擎旗手和護旗手被稱作「定海神針」,他們控制著整個方隊前進的步速、步幅,這就意味著擎旗手和護旗手的訓練格外得嚴格。
此次選拔考核,依據旅護旗隊人員選拔考核標準,針對護旗隊員必備的軍姿、齊步走、正步走等隊列課目進行逐人考核、逐人打分、逐人過關,同時採取口試的方式檢驗參考官兵對於軍史和軍旗知識的掌握,確保擎旗手和護旗手隊列素養和理論素養的雙達標。
在考核過程中,參考官兵保持著昂揚的精神狀態,每一個動作乾淨利落,每一句口號震耳欲聾,每一個眼神堅定剛毅。整個考核期間,大家鬥志昂揚,信心十足,展現了往日嚴格的訓練成果。
正步行進,要求每步75釐米,前臂擺幅30釐米,後壁擺幅30釐米,腳底板離地面30釐米,腳尖下壓。為達到標準,每日訓練內容完成後,上等兵呂亞爽還給自己開小灶加練30分鐘。為確保踢腿時腳尖保持平直,他採取雙腿跪著身體後仰的方式,進行腳踝韌帶拉伸。每次拉伸腳踝韌帶時,從腳踝傳來的痛感刺激著大腦神經,他咬牙堅持忍著,手不停地捶打著地面,豆大的汗珠從他的額頭上滴落下來。
下士李浩炳告訴筆者,剛選進旅護旗隊時,在強化訓練期間,他的腿腫過,吃飯時手抖得拿不住筷子。訓練結束後,經常出現僵直的身體無法挪動半步。為克服正步端腿抖動的毛病,他把書本、磚頭當作訓練器材放在腳面上進行訓練。從剛開始能堅持半分鐘,到現在的正步端腿20分鐘都可以紋絲不動。
手握旗杆正步向前時,僅靠食指和中指的力量夾住旗杆,必須掌握好旗杆的穩定性。為保持行進時上體平穩,上等兵高偉讓戰友將十字架綁在身後,將旗杆頂部掛上裝滿水的水壺進行正步訓練。直到練得腳底起泡又結繭,整個手臂僵直為止,直到肌肉酸痛僵硬,形成肌肉記憶。訓練結束後,他經常會出現大臂肌肉和小腿肌肉抽筋的症狀,半夜經常疼醒,但是第二天他還是繼續堅持訓練,直到形成習慣。
在訓練期間,該旅某連士官李耀文曾參加過建國70周年大閱兵,並擔任「戰旗方隊」的護旗手,他為護旗隊員們傳授訓練方法和技巧,分享閱兵村難忘的故事,暢談護衛戰旗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的自豪,以此激勵大家刻苦訓練。
肩扛榮譽旗幟,深感責任重大。經過緊張的考核,最終李浩炳等4名同志成功入選擎旗手和護旗手。接過軍旗,意味著更高的要求和更重的責任。考核結束後,上等兵呂亞爽說:「我想成為一名護旗手,因為我的班長就是一名優秀的護旗手,他是我的榜樣。今天,我從他的手裡接過象徵榮譽的旗幟,我倍加珍惜這份沉甸甸的榮譽與責任!」
國旗、軍旗,見證他們從稚嫩走向成熟,肩上承載著的責任越來越重。作為軍人守護國旗、守護軍旗責無旁貸,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祖國深沉的熱愛,以威武莊嚴的形象託起國家的榮耀和軍人神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