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需要有感而發,在所有的個人創作輸出形式中,畫畫是最純粹的。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臺灣女藝人李心潔的繪畫故事。
個人小檔案:
李心潔1976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祖籍廣東東莞,華語影視女演員、歌手。1995年,她受籤約滾石唱片以歌手身份出道。1996年,發表首張國語專輯《同一個星空下》。2000年,正式開展在電影圈的演藝事業,首部擔任女主角的電影《愛你愛我》,獲得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新演員獎 。2002年,主演電影《見鬼》,憑藉該片獲得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第3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李心潔因主演鬼片出名,在香港有「一代鬼後」之稱,而她另一個更重要的身份是臺灣導演張艾嘉的愛徒,自高中畢業後參加張艾嘉的「電影新人」徵選,被張艾嘉囊括成為力捧新人,師徒之間至今一直惺惺相惜。
從左至右:劉若英、張艾嘉、李心潔
在港臺藝人圈中,李心潔除了多才多藝,最難得的是她的靈氣逼人。拍影視、畫畫、出書、寫歌詞、出唱片、演話劇,還開服裝店,和少女時代就一起玩的女友在檳城創辦了自己的服裝品牌。她和好友楊採妮、梁詠琪和許茹芸成立「小黃花基金會」,幫助貧困孩童入學。微博上饒有趣味地分享她和孩子們在一起時的情形和快樂。有時間就一個人跑去印度、印尼、菲律賓、尼泊爾那些偏遠地區,在陌生中沉澱、審視和思考。
從左至右:梁詠琪、許茹芸、李心潔、楊採妮
從什麼時候開始和繪畫結緣,這要追溯到十幾年前她獨自一人從馬來西亞到臺灣發展,「人生地不熟,內心有強烈的孤獨感,又與一起生活的外婆分開,那段時間算是我的人生低潮期。當時還看了部法國電影《米娜的故事》,主人公米娜也是喜歡畫畫,她遭遇車禍、毀容,最後自殺。;李心潔認為這部電影反映了她當時的心情。也就有了塗鴉的想法,隔天就去找顏料來畫。」雖然沒有一般意義上的基礎和相關的訓練,李心潔並不在意,「一定要說基礎的話,應該是來自我生命的經歷,我是一個很認真活著的人。」
李心潔和她的作品《鬱吟》
2011年她在臺灣首開個人畫展,恩師張艾嘉,作詞人姚謙,好友林嘉欣、楊宗緯、楊祐寧等人到場力挺,而全場唯一的非賣品就是她的作品《阿嬤》,在這幅作品裡李心潔將外婆的碎花夏衫縫在畫布上,「外婆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女人,她讓我相信這世界上有無私的愛。開畫展她一定要在這兒。」外婆的愛指引她找到繪畫作為人生療愈的最佳途徑。
李心潔選擇以繪畫作為自我療愈的方式,讓所有難以言說的哀傷慟苦隨著顏料聚合在各種色彩、筆觸所製造的團塊中,她的作品述說著各種低吟,以及自我的流浪。
《禪吟之光》李心潔將畫畫視為「禪修」的一種方式,是一種生活的沉澱。
走出外婆離去的悲傷之後,李心潔與導演彭順相戀7年,於2010年在馬來西亞完婚。2014年,彭順曾被拍到與小三激吻,爆出花邊新聞,不過李心潔選擇原諒男方。經歷風波後,李心潔表示兩人更珍惜彼此。2016年1月,剛過完40歲生日的李心潔宣布懷孕,稱帶著滿心的喜悅迎接兩個新生命的到來。
當她40歲挺著孕肚,跪在地板上畫畫時,你可以感受到,畫畫不僅是她欲罷不能的愛好,更能帶給她心靈巨大的撫慰。
有評論者說,「心潔的畫有一股強烈的生命力,她用一彎一圈,細細勾勒出眼中的世界,內心的沉靜。比如她的作品《欲之河》《心之光》,兩幅作品成對立寓意,在糾纏欲望的河流裡,心裡一圈圈的波動裡,總有一個屬於希望跟出口的地方,讓人感知生命的力量。」
2019年畫展《心潔眼睛裡的世界》
有了自己孩子之後的李心潔內心更加從容淡定,也有了更多的底氣去面對生活的各種不易,而畫畫卻給了她另一種表達人生思考的方式,「畫畫讓我看到自己的憂鬱、恐懼和不安,我對此也不理解,有一天我終於明白,人心中總是有黑暗的部分,自然去接受它就行了。我只知道畫畫的時候我的心裡很平靜,你知道當演員很多時候會很累,包括體力和精神方面都有很大的壓力,畫畫能夠讓我完全追隨自己的心境。畫畫是我壓力排解的出口,也是禪修的一種。平時我也有打坐,生活那麼忙碌,必須要有這種沉澱,不然當我們離開的時候都不知道為什麼來到這個世上。」
藝術創作即療愈。專業人士指出,繪畫療愈法要求的不是高質量的作品,潛意識的內容最初都只是以斷片的形式表現,只要能表現這些斷片的一部分都是有價值的資料,然後再把潛意識的內容上升到意識層面。2020年,李心潔依然熱愛繪畫,也在積極準備自己的下一場畫展。她說「每天每天畫畫,一筆一筆耐心的創作,沉浸在靜謐裡。」
後記:寫李心潔蹭不上任何的當下話題熱點,純粹是因為筆者想寫,在2020年的這個秋天,被疫情衝擊過後仍與餘震和陣痛的這個世界,比上一年已經有太多的改變與不同。我們的心靈或多或少都需要"疫後重建」,需要汲取更加明媚的力量。願每個讀到這篇文章的你,都能自我療愈。
(註:本文由BC親子美育原創編輯,歡迎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