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消息:
年化率4.1%的宇宙行--工行代銷的投資項目暴出驚天大雷
阿星的第一反應就是又有一群人被妥妥的割韭菜了
百萬起投,韭菜還是忍不住長大了
先說說這個產品吧,它是固定收益型,銀行提示風險等級為PR3(什麼概念呢,也就跟債券型基金風險差不多,就是沒什麼風險),產品為100萬起投,期限為6個月,發行方式為滾動發行,業績比較基準為4.1%。
那麼問題來了,收益率這麼低的產品為什麼會原地爆炸呢?
阿星翻閱了網上各種資料,發現無外乎以下三種可能:
短貸長投,期限錯配--拆東牆補西牆
何謂期限錯配呢,通俗點說就是資管公司發布的第一款產品的合約期限就快到了,但是錢呢還沒賺到,畢竟我們是放長線釣大魚,但是投資者等不住啊,那怎麼辦呢,於是資管公司就發布第二款產品,用後入的投資者的錢補上先前產品的漏洞,以此類推,只要資管公司可以把大魚釣到,那麼資管公司和投資者相安無事,皆大歡喜,但是如果資管公司hold不住了,結果就是現在這樣了,資金鍊斷裂,產品暴雷;
踩坑債券,疑似海航
事情發生後,有投資者試圖查出底層資產的標的產品,看看我們的錢到底去了哪裡,但是可惜資管方和工行的皮球踢得堪比國足,工行表示,錢都是鵬華資產在管,想要拿報告請找鵬華;而鵬華則表示,報告屬於內部資料,不可外洩,我們只對接工行;但是大客戶經理畢竟血肉之軀,還是沒耐住投資者的群起攻之,類似透露出資金的去向和投資海航有些關係,且不論海航2019年的整體表現,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就單單沒有分散風險意識,將大筆資金流向同一資產,我就可以確定他的經濟學是體育老師教的了,沒來二兩老白乾都幹不出這事兒,這不是實力坑爹嗎?
假集合產品--自導卻沒自演好
細心點的吃瓜群眾會發現,到最後剛兌兜底的是我們的宇宙行,阿星不禁發出疑問,鵬華借你的錢出去投資,虧了,最後你給他擦屁股?這便宜真是讓人心動啊。但是其實是有一種玩法會導致這樣的結果的,就是鵬華不是借,只是一個宇宙行投資管理的通道而已,而真正的資管方和負債方都是宇宙行,那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最後出事了是工行出來兜底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工行要這麼做呢?通俗分析如下:第一,銀行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提高收入,畢竟現在銀行內部監管也是比較嚴滴,想要賺點外快;第二,就算最後出事了,資管方也是要出來出來承擔責任的,那這樣名聲又保住了,就是虧點錢,何樂不為呢?
縱然網上眾說紛紜,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先生都說了:「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可是你看看這4.1%的也是不讓人省心,果然投資還是有風險,還需謹慎謹慎再謹慎,畢竟誰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謹慎點吧,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