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魚雁(原創首發)
在浮躁的年代,我們需要看怎樣的作品?看了這部電影,我的心中給出了答案。
在阿爾卑斯山茂盛的綠意裡,牛羊成群安逸地漫步,叢林間的小木屋如童話般存在。你還將在仙境之中遇見那群充滿溫情與善意的人,讓你覺得大自然是一切生命的共同體,是如此勃發的一股生機力量,是繁華之中不可幻想的人間天堂。
伴隨歐式美妙而輕快的音樂,我們時而翻滾在阿爾卑斯山鬱鬱蔥蔥的花草裡,時而徜徉於法蘭克福車水馬龍的晨風中。
無論是坐在雪橇上一路沿山坡急速滑下時富有節奏的動感,還是在城市裡最高的高塔上俯瞰芸芸眾生時那種浩瀚的震撼,都在導演爐火純青的鏡頭語言裡表達地淋漓盡致。
接下來,我將從人物形象,藝術特色和主題內核三個方面,分析這部能讓心靈回歸自然的電影,為何歷經70年,經過數版改編,仍然能感動一代又一代人,讓每個人心中都有那樣一座「阿爾卑斯山」。
一、人物形象:他們身份不同、年齡不同,但他們都有共同的品格——擁有天然的善意
1.天生屬於自然——海蒂:電影開篇,海蒂就被姨媽送到了阿爾卑斯山的爺爺身邊,顯然,她是個「沒人要的孩子」。可即便海蒂身世不幸,當我以為她會孤僻,會因寄人籬下而自卑,因沒有父母關愛而陰鬱時,但她卻一見到阿爾卑斯山,就投入了它的懷抱。
她並沒有成為一隻無處棲息的飄零燕,正是因為爺爺的愛與阿爾卑斯山遼闊的溫度,給了她包容的歸屬感。
海蒂天生屬於自然,也天生擁有最純真的善意。她在聽說爺爺是「殺人犯」時,聽到爺爺的一句解釋立馬選擇擁抱他;在皮特偷了她的食物時,她大方告訴他,只要他不再鞭打牛羊,她願意分給他一半;她也在與大小姐克拉拉分別終於回歸大山之後,仍然真誠地寫信對她發出邀請,希望朋友也可以來到她最嚮往的生活裡感受一番;
海蒂來到烏斯曼家後,看到麵包首先想到的就是山上牙齒掉光無法拒絕的奶奶,於是每天偷偷積攢一個麵包準備帶回去給她……
你也會慢慢發現,海蒂天生屬於清風和陽光,屬於山川和草地,公主般的洋裝綁不住她,宮殿般的洋房關不住她,只有當她赤腳在天地間自由奔跑時,海蒂才是她自己。
儘管海蒂在法蘭克福學會了餐桌禮儀,學會了認字讀書,但她並不快樂,反而整夜以淚洗面,積鬱成疾。唯有美麗的阿爾卑斯山才是她的溫柔鄉。
2.孤僻卻滿懷溫情——海蒂的爺爺:海蒂的爺爺是個老鰥夫,住在阿爾卑斯山裡的木屋中,過著牧人生活。當姨媽帶著海蒂長途跋涉趕到爺爺家時,爺爺正在自家門前劈柴禾,脾氣火爆的爺爺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滾開!」
可火爆脾氣的爺爺卻隨著海蒂的到來,從一心把她丟去教堂找人收養,再到對海蒂的離開極其不舍。這份轉變的背後,正是人與人情感的交融,在純真的善意流動的阿爾卑斯山上,人與人的來往,正是一場偉大的互相救贖。
爺爺給了海蒂親人的溫暖,海蒂也給了爺爺信任與愛。小鎮居民一直有個傳言——爺爺殺過人,可海蒂願意選擇相信爺爺。我想那把搬來的椅子,代表著把海蒂留下的椅子,正是源於這份信任的力量。
小小的故事裡卻映射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社會現象,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現象中卻又無動於衷。正如爺爺告訴海蒂的那句話,也警醒著每一個我們——「你應該靠自己的眼睛去看靠自己的耳朵去聽,而不是聽信人民的流言」。
3.缺乏陪伴卻溫暖依舊——克拉拉:
富家小姐克拉拉從小膚白貌美、衣食無憂、生活精緻,穿著海蒂從沒見過的花邊裙,裝扮起來如同宮殿中的公主。
但克拉拉小姐的父親常年在外,每天圍繞她的只有管家和傭人。海蒂的到來讓她第一次感受到了友情的溫暖,她害怕失去海蒂,因此明知海蒂很想家,也不願讓她離開。
克拉拉的內心獨白讓我們一次次切身感受到這個富家小姐的孤獨,她有著一切為人所豔羨的美貌、財富、智慧,可卻身患殘疾,站不起身。
儘管如此,你卻從克拉拉身上看不到絲毫對生活的抱怨,她陽光樂觀,她善待一切周遭的人,她身上沒有絲毫大小姐的架子,甚至願意拖著殘疾的身子來到大山深處,尋找思念她的朋友海蒂。
二、藝術特色:兩處環境的典型特色鮮明對比,讓你真切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1.取景地位於阿爾卑斯山,這本身就該是一種藝術
人的溫情脈脈讓人心生動容,更何況還取景於人間仙境的阿爾卑斯山。與其把它稱之為風景,我更願意稱之為——藝術,這是大自然對於人間的饋贈。
大自然用最鮮亮的色彩描繪的地方,藍褐色的山脊上披著綠色的杉樹,連坡的青草裡各色野花和蝴蝶嬉戲,長著彎角的黑白兩色山羊遊移其中,純淨的湖水和白雲對話,高高的雪山頂仰望著藍天的笑臉,半山中的兩座木屋在季節裡與綠草和大雪相伴。還有清脆的羊鈴,和羊群裡的少女。
讓整部影片的觀賞體驗,都成為一場視覺盛宴。
2.兩處環境對比:會因為在法蘭克「看不到山」而積鬱成疾的海蒂,代表著我們每個內心嚮往自然的浮躁的人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在偶然被瓦爾登湖的月光所吸引後,便在湖畔的叢林中建了一所小木屋住了下來,開始了一段離群索居卻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時光。盧梭記下了在瓦爾登湖中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就是後來的傳世名著——《瓦爾登湖》。
他曾在《瓦爾登湖》中寫道,「再沒有人比自由地欣賞廣闊的地平線的人更幸福的了。水天相接,美好的終極。廣闊的世界,孑然一人,多麼奇妙的組合 。」盧梭說:「 我步入叢林,是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
當我們在社會環境中會遭遇困境,當我們突然感到迷茫又困惑,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時,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我們終會得到答案。
日本電影《小森林》中,在東京生活的市子因為工作和感情受挫,最終回到閉塞又落後的家鄉小森。小森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村莊,在這裡,市子一邊在田間勞作,一邊回憶著失去音信的母親曾經為自己做過的美食,並嘗試親手一道一道的還原出來。
通過與自然親近,市子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認知,放下了內心的迷茫和困惑。世子離開家鄉又去了東京,在那裡,她更坦然的面對生活,然後主動選擇回到小森生活,而不是像第一次回去那樣,只是為了逃避現實中的壓力。
《海蒂和爺爺》正是把這樣的思想融匯在電影的鏡頭語言之下,如前文所說,本片的阿爾卑斯山鬱鬱蔥蔥的花草裡,時而徜徉於法蘭克福車水馬龍的晨風中。
海蒂是多麼渴望能站在高塔上,遙望遠方的山脈。當她看不見自然,就像被抽走了生活的生命般沒有靈魂。海蒂對阿爾卑斯山的思念,正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對自然的嚮往。
三、精神內涵:一個關於夢想與格局、陪伴與善意的溫情故事
1.夢想與眼界:你擁有這樣的夢想,是因為你見過更大的世界小海蒂回到了阿爾卑斯山,進入了山裡的學校。老師也問了那個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回答過的問題——你以後想做個什麼樣的人?
海蒂的朋友皮特不識字,認為阿爾卑斯山的村民不需要識字,他回答說:「牧羊人。」
還有其他同學,陸續站起來回答說:農民、商人……只有海蒂,她說她想寫故事,想當一名作家,卻引得無人理解的哄堂大笑。
克拉拉的奶奶是一位極其富有智慧的老人,她告訴海蒂,大家笑她,是因為他們的見識太少,「如果生命中某件事情讓你開心,那你就儘管去做。」這句話也送給每一個你我:在追逐夢想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嘲笑都應一笑置之。夢想之於每個人,從來都不該被外界的聲音所幹擾。
2.回歸自然:你不曾住在山間木屋,怎知山間人民的無邊快樂?
全片最讓我動容而震撼的一個場景便是海蒂褪下一身精緻的公主洋裝,脫下洋氣十足的褐色皮靴,立馬活脫脫變身為一個叢林之中的精靈——她重新煥發了生機。
她見到阿爾卑斯山的花草樹木,見到牛羊成群的故鄉,立馬脫得只剩下一件白色的內搭,在草木中翻滾徜徉。看著此情此景我才意識到,自然的魅力正是不加修飾的淳樸,最原始最粗糙的簡單之中,透著最真實可貴的自然之美。
管家在送海蒂回家的火車上,看著窗外層巒疊嶂的高山,驚訝地嘀咕了一句:「這裡面竟然能住人。」我不禁想起我每次坐在郊遊的大巴之上,也曾與親友感嘆,這窗外的山間裡竟有嫋嫋炊煙與幢幢小屋,21世紀的今日竟仍有這麼多戶人家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有時語氣裡甚至是帶著幾分悲哀。
直至遇見海蒂,遇見阿爾卑斯山的木屋生活,我才明白許多不曾體驗過的,在今日看似是「落後」象徵的山間生活,可能更是你不曾體驗過的人間至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自然的魅力對人類的吸引,經久不衰且愈演愈烈。
影片最後,一隻蝴蝶飛到了克拉拉的腳下,一會又飛走了。克拉拉想要去追蝴蝶,神奇地發現自己能站起來,開始能顫顫巍巍地走路了。我想這個情節,是自然魅力表達的至高境界,也是回歸自然中心思想的最動人表達——以「蝴蝶之吻」治好殘疾。
3.陪伴:父母的陪伴不可被代替,也無法被代替儘管克拉拉小姐家中富足,管家下人無數,可她卻一直感到孤獨。
當海蒂開始夢遊,開始鬱鬱寡歡,管家與克拉拉的奶奶都看出來——她這是想家了。可是殘疾的克拉拉是如此捨不得給她帶來友情溫暖的朋友,她不願意讓海蒂離開。克拉拉的父親心中明白這一切,他自己沒有時間陪伴自己的女兒,於是選擇繼續「禁錮」屬於自然的海蒂。
管家的一句:「這樣你不陪伴克拉拉,也不必感到愧疚了。」道出了父親自私內心的真實想法。
可是父母之愛從來不會被任何陪伴所代替,克拉拉的父親僱傭無數傭人,甚至僱傭教師與陪伴女兒的玩伴,但這些金錢堆砌起來的陪伴,真的可以代替缺失的父母之位嗎?在克拉拉孤獨內心的獨白中,我們看到了答案。
四、總結:
難以想像,這部童話故事,歷經超過70年一次又一次的改編,到如今依然可以有這樣的生機與魅力。
我想,即便世事變遷,周遭景物與生活態度都在迅速更變,但人類追求簡單樸素的唯美夢想,從來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甚至,隨著繁華的蔓延與高樓的疊嶂,人們對最初的自然之渴望還將愈演愈烈。
這,便是返璞歸真的真諦。
作者簡介:魚雁,十點讀書籤約作者,多平臺作者,用文字讓生活更有力量。歡迎關注魚雁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