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的影評是:小姑娘很有靈氣,給人的感覺就好像天生屬於大山,光著腳奔跑在花草山巒中,風般輕盈,鳥兒般歡樂。電影中的感情都很真摯,也很友善,沒有絕對的壞人,而且大家到最後都得到了所希望的幸福,這種幸福讓觀眾看著也幸福。
我想如果少了碧草如茵、綠水如帶、藍天如洗的阿爾卑斯山這個大背景和爺爺溫馨的小木屋,那種「觀眾看著也幸福」的感覺大概要打折扣的。
在自然草木面前,我們很容易就放下戒備,身心舒緩。草木無情,貴在無情,沒有人身上的自負、自卑、攀比、嫉妒、埋怨、鄙夷、卑劣等其他任何一種情緒,很難讓人產生不舒適。
海蒂在阿爾卑斯山的樣子,每一個觀眾在觀影時很自然就會身臨其境,焦慮不安的心得到修復,化成「海蒂」,獲得愉悅感。自然會感到治癒,當然這種治癒並非全部來自於美麗的大自然(阿爾卑斯山)。
自由活潑的海蒂離開了碧草如茵、綠水如帶、藍天如洗的阿爾卑斯山,在繁華的法蘭克福生活時也陷入了夢遊、憂思。海蒂想念爺爺,也想念阿爾卑斯山,想念那種光著腳奔跑在花草山巒中,風般輕盈,鳥兒般歡樂的日常。
當海蒂回到阿爾卑斯山,她恢復了自由活潑,她的心靈復原了,她在都市中的憂思、夢魘很快就痊癒了。「植物不張嘴,但從未停止對我們訴說。他們的語言,需要用心去聆聽。聆聽得越多,越能體驗到走進這片秘境的快感……」(引自:趙芳兒)被自然草木擁抱的我們,真該學會適時徜徉自然,俯身傾聽,以此緩解我們的焦慮、憂思、不安。
這些樹給人一種特別健康、充滿活力的印象。它們似乎並不在乎這個世界是否老舊或悲哀。我很想把臉埋在樹林中,好讓它們散發的芳香幫助我恢復元氣。自然界不在乎兩個在長凳上吃巧克力的人快樂與否,只是自行地呈現一個那麼符合人類審美條件的景觀,這的確神奇非凡。(摘自:《旅行的藝術》 - 〔英〕阿蘭·德波頓)
其實自然草木這種抽象的治癒能力,可以有更具象的表達。人類大自然中獲益的關鍵在於:一個沒有活動能力的物體仍然能對它周遭的事物產生影響。
自然景物具有提示我們某些價值的能力,例如:橡樹象徵尊嚴、松樹象徵堅毅、湖泊象徵靜謐。因此,自然界景物能夠含蓄地喚起我們的德性。這就像前面那句「植物不張嘴,但從未停止對我們訴說。」
《海蒂和爺爺》中有一個情節,克拉拉和海蒂在阿爾卑斯山上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原本雙腿癱瘓的克拉拉奇蹟般地痊癒,重新站起來行走自如了。其實美麗的阿爾卑斯山和淳樸的海蒂肯定是先治癒了克拉拉的心,然後才能治癒克拉拉的雙腿的。
在宛如仙境的阿爾卑斯山,克拉拉完全釋放了自己,像海蒂一樣大口大口地喝羊奶、吃麵包,不再被繁華都市裡的貴族禮儀束縛,喚醒了本該屬於一個少女的自由、活潑。克拉拉在阿爾卑斯山上和海蒂一同生活獲得的快樂,比在法蘭克福從海蒂身上獲得的快樂顯然更加珍貴。
借著影片說一說題外話:成人世界還需不需要那種人至善景至美的童話?
雖然《海蒂和爺爺》2015年12月10日就在德國上映,但直到今年5月16日才在國內上映,且即使豆瓣評分高達9.2也並不賣座。
我們已經看膩了至純至善至真的童話,甚至乎厭惡童話套路的故事情節。這樣的話恐怕就要拋出一個問題:成人世界還需要那種人至善景至美的童話嗎?
木心有一句話說,神話,是大人說小孩的話,說給大人聽的。多聽,多想,人得以歸真返璞。把神話換成童話也是說得通的,童話也是大人說小孩的話,小孩本身就至純至真,不需要童話去指引回歸,成人才需要。
童話的作用,並不是要觀眾、讀者去完全相信童話故事本身的真實性。童話故事情節總是帶著虛構、渲染的成分,童話內核才是我們內心嚮往的東西。
我常常覺得悲觀者的積極生活的態度更有意義,飽食苦難、深諳世事還珍視童話不排斥童話的人,才會想著如何在廢墟上修建花園,如何在惡土上開出花。
回到今天的主題:植物,確切地說是大自然,確有修復現代都市人們空虛、焦慮、怨恨、卑劣的心靈。我一直這麼認為,但是從來沒有動筆去表達這些。直到我看了《海蒂和爺爺》這部影片,覺得自己又被瑰麗神奇的大自然治癒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