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寶二年十二月,賀知章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年已八十六歲,距離他少年離開家鄉已經五十多年了。詩人在年老之際置身熟悉又陌生的故鄉環境,心頭無限感慨,寫下了《回鄉偶遇》: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兩句是說少年時期就離開了故鄉,直到兩鬢斑白才回來,這中間也不知道發生了多少人事滄桑的變化,雖然鄉音未改,但也是白髮蒼蒼,在兩相對照中自有不勝蒼茫之感。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後兩句從充滿感慨地自言自語轉為富有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
就全詩來看,前兩句平淡無奇,三、四句卻從一個兒童不識相問的小小細節說起,將年老重返故鄉時那種既喜悅又惆悵的複雜心情表現得十分真切,讓人回味無窮,是「以少總多」的範例。
這首詩運用了三種對比:通過少年離家和老大歸鄉的對比,突出了離開家鄉時間之長;通過鄉音難改和鬢毛易衰的對比,突出了人事變化速度之快;通過白髮衰翁與天真兒童的對比,委婉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回鄉的歡愉之情和人世滄桑之感。
範晞文《對床夜語》:楊衡詩云:「正是憶山時,復送歸山客。」張籍云:「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盧象《還家》詩云:「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賀知章云:「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語益換而益佳,善脫胎者宜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