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家庭的故事樂園,孩子免費聽故事神器。點擊帳號下「聽故事」,300多個經典故事任意聽。
今天的文章來自Apple媽咪,她的微信訂閱號是:Apple媽咪要移民(ID:apple_mammy)
前幾天有媽媽給我留言,關於孩子幾歲出國的問題,看到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我很贊同Apple的看法,同輩壓力對這個年齡的孩子實在很殘酷,不過如果是我,可能會把年齡放寬到6-15歲,甚至0到15歲,在我看來,親子之間,沒有比「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
奧克蘭的雨季延綿不絕,細雨中,車子塞在北岸一所中學附近,正值放學時間。閒來無事,隔著車窗,我望著路邊三三兩兩放學的孩子們:
一群10多歲的小孩赤著腳、踩著水塘嬉戲蹦跑,笑語不絕,白色、黃色、黑色皮膚的他們混跡在一起,不分種族你我;
巴士站臺上,幾個白人女生坐在長凳上,一個華人孩子面對她們站著,口若懸河地在說些什麼,逗得那些個女孩們笑得前仰後翻;
…………
一切看起來挺和諧,只是,這些畫面裡,時不時會出現這樣一個略顯突兀的小孩:
他一個人隨在人群後面,帶著框架鏡、撐著傘,眼神悄悄落在那些嬉笑的孩子們身上。轉眼到了站臺,他試圖向人群靠近,再靠近一點兒,已經近在咫尺了,應該能夠注意到自己了……可是,那些應該是他的同學們,似乎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他的存在,繼續自顧自說笑,一點都沒有招呼他入夥的意思。
於是,他只好作罷,悻悻然站到稍遠一些的地方,佯裝去看時刻表。
落寞而孤單的孩子
茫然而無措的孩子,在這裡時間久了,我好像很容易分辨出,哪些少年,是中學時代突然被父母送出國的。
落寞而孤單的孩子,那一瞬間,我幾乎看到了9歲時候的自己。那一年,我還不會一句日語,就隨著父母去日本上小學,當時的情形是一樣一樣的啊:
日本學校注重體育,小小的娃個個能爬杆、跳繩會雙飛、體操能搭人牆,和他們相比,當時的我基本就算無能,體育課哪個小組都不願帶自己;老師上課說個指令,大家都跑去拿體育器材了,我一個人呆站在那裡,不知道要幹嘛;放學後,某個小朋友奔到你身後,拍拍你肩膀,在你回頭的瞬間,用日文大喊你「笨蛋」,然後嬉笑著跑走……小女孩的自尊心啊,就在那一年時間慢慢消失殆盡。
後來回國念書,自己就一直比較內向、不愛說話、自信不足的樣子,一直到大學時代才有所好轉。所以,我簡直太理解那個落寞的少年了。
這個年齡的孩子,不同於小小孩:
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對自己的短處,異樣的眼光,或者被同伴排擠的細節動作敏感無比;他們極需要友誼,需要同伴的認同來成長自己,塑造自己為人處事的準則和信條;
他們已經有了族群意識,一味只願與文化、愛好相投的人交往,對外來者的孤立或排擠幾乎是無意識的。這和小寶寶們完全不同,越小的孩子,自我文化積澱越少,適應外界能力越強,和誰都能玩在一起,甚至語言不通都不影響他們瘋在一起。
這個年齡的孩子,也不同於青年人:
他們還不會偽裝,也不具備成人的包容能力和社交性。對於不太喜歡的人或者不同文化的外來者,他們不會像成年人那樣試圖去理解、去交往、去接納,或者至少在表面上,去顧全對方的顏面和感受。換句話說,中學時代的孩子更真實,同時,也可能更殘酷;
他們的性格還沒有成型,他們的自我意識建立在別人看自己的目光裡,跟隨同伴的褒貶,他可能今天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明天又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而青年或者成年人,即便一時得不到外界的認同,也往往能夠自我排解,自娛自樂。
送孩子出國要麼趁小要麼高中後
所以,在我看來:如果您有送孩子出國念書的打算,要不就趁小,隨小小孩一起去海外成長;要不,就等高中孩子性格成型以後,再考慮讓他們自己出去念書。
這並不是Apple媽咪一個人得出的結論。天涯上,曾經有一篇人氣很旺的「加拿大二代移民」的帖子,關於什麼年齡段送孩子出國,作者是這樣現身說法的:我覺得比較內向、安靜的孩子最好讓他們早點出國(8歲以前),在他們成長之前有足夠的緩衝、適應期,可以為他們將來在國外的生活打下比較好的基礎,心理上也比較健康。
而這個類型的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了(8,9歲以後),那父母還不如讓他們在國內長大,等性格定型了再出國。
這個我有親身體驗,我是小學畢業過來多倫多的,相對來說我的語言能力算是很不錯的了。可即便是這樣,巨大的環境轉變還是對我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剛來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的性格變得非常自卑、內向。
而一個反例是我的表弟,他的語言能力弱一些,11歲過來的,平時是個比較內向安靜的孩子,慢熱型,喜歡自己玩電腦遊戲什麼的。我覺得,移民對他來說,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他現在輕度自閉的情況。他其實很聰明,我覺得他如果當時留在國內,可能會比現在活潑不少,很心疼他。
是的,很多家長都說,中文怎麼辦?國內的基礎教育紮實,是否讓孩子在國內上小學打好中文基礎,到中學時代出國更好呢?
而我想說的是,中文固然重要,孩子的性格養成,恐怕卻是更為重要的。中小學是孩子性格成型的關鍵時期,最好不要在這個階段切換大環境。
您是否考慮過,一個簡單的出國決定,會讓孩子在這個最需要友誼的年齡,失去所有的朋友、所有的同僚、所有的認同和所有的過去,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成為一個突兀、孤立的「插班生」,年輕如他,真的能夠承受、並且樂觀地過渡這一切麼?
不說出國,試想一下,你我的中學時代,如果班上突然來了一個,嗯,比方說,不會講中文,或者中文較差的非洲同學吧,你們平時會帶他一起玩麼?中午吃飯的時候,你和你的朋友會和他坐在一起麼?課間休息的時候,你和你的朋友會喊他一起去跳橡皮筋,或者打籃球麼?放學的時候,你們一群人在汽車站臺談天,他遠遠站在一邊,你會主動拉他入夥一起交流麼?
更難跨越的是文化上的差異
好吧,即便這個非洲同學中文過關,那麼文化呢?他知道你們正在關注的話題麼?他會玩你們最近熱衷的遊戲麼?他理解你們之間互相起的綽號、互通的暗語麼?嗯,恐怕除非他從小就在中國長大,語言、文化障礙全無,你們才能敞開心扉,帶他一起玩吧。
這不是你我有什麼種族歧視,那時候我們還太小,哪懂這些,我們只是簡單真實地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而已。
嗯,現在換一個場景。
如果是幼兒園時代呢?幼兒園時代,如果班上有這麼個非洲小朋友,你們會一起玩麼?那時候的你我自己話都說不完整,那時候的你我也沒什麼所謂文化積澱,那時候的你我只看誰手上的玩具多,誰搭的積木好看,誰的玩法新鮮,就跟誰一起玩,不是麼?
繼續切換場景。
大學時代,課上有個非洲同學,你我會怎麼看待他呢?
他身上烙印著深深的非洲文化,對此,我們感到好奇的同時,已經懂得尊重;他身上洋溢著自信,這份自信不依賴於他人的目光,對此,我們存著欣賞的態度;他的中文雖然不太好,但是,這完全可以理解。雖然,我們不太可能將他當成兄弟、閨蜜般待見,但是,我們早已學會如何禮貌、友善地去和不同文化的人相處。
所以,大學時代來中國留學的他,會不會比中學階段來感受更好一些呢?而出國留學,幾乎就是簡單的「同理可得」啊。這不僅是語言的問題,更難跨越的,恐怕是文化上的巨大差異。
送孩子出國門之前,我們都想清楚了麼?
………………完………………
作者簡介:Apple媽咪,曾供職於國內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後DIY移民紐西蘭,如今,她是一名自由撰稿人,紐西蘭TV33主持人,同時也是3個孩子的媽媽。如您對她的原創育兒和移民故事感興趣,也可以關注她的微信訂閱號:Apple媽咪要移民 (ID: apple_mammy)。
小莉特別推薦(點擊即可閱讀)
用這十本家教書武裝自己,你也是牛媽
曬書架1:那些我和孩子看了100遍的書,都長什麼樣?(0到3歲書單)
關注「愛讀童書媽媽小莉」
回復下面數字,聽經典故事,看精華文章
經典故事129:《烏鴉麵包店》
90: 《都是放屁惹的禍》
87: 《女巫科而娜杜耶》
66: 《古利和古拉與古魯力古拉》
64: 《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啦》
60: 《活了100萬次的貓》
37: 《肚子裡的火車站》系列
12: 《好髒的哈利》系列四個故事
7: 《我是霸王龍》系列兩個故事
精華文章238:手足相親不是天生的
233:告訴你班上學生差異的原因
228:孩子闖禍,我這樣做震驚了所有人
227: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
206:高考語文148分,她這麼說
196:用這十本書武裝自己,你也是牛媽!
195:人生最大捷徑是用時間和生命閱讀一流的書
公眾號:愛讀童書媽媽小莉
個人微信:xiaoligushi
合作郵箱:fangjieli@163.com
荔枝FM頻率:21243
點擊公眾號下「聽故事」,與更多故事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