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送孩子出國就是父母思想畸形?問題不必這麼極端,冷靜看待吧

2020-12-19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剛剛收到一個問題,是關於小學生出國的問題。

儘管他問的是作為小學生家長你會不會送孩子出國,但是後面的內容卻引起了我的跟大關注,我想這也代表了很多人的一種心理吧?

出國留學的小學生,並不代表就能成才,就算成才,也不一定為國家服務。因為小學生出國留學,學的是國外的文化,跟國內的文化有代溝了。送小學生出國留學的家長,我想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思想的問題。思想不健康所導致的畸形思想,才會有送小學生出國留學的結果。

我覺得有必要談談我個人的看法,不為了什麼,只是單純就是想讓問題簡單化一些。

事實上我家也有小學生,看過我很多文章的人也都應該注意到過,我家孩子今年小升初了都要,目前網課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孩子還是希望早點開學,畢竟跟同學們相處的日子不多了。

所以我也能夠理解一些父母對於境外輸入的擔心,畢竟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是不會讓孩子這麼早出過的,最起碼高中畢業之前我是不會送他出去的,原因很簡單:

1、國內的基礎教育我認為還是很好的;

2、我們目前很適應國內的教育;

3、我更希望孩子會因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而這之前他需要更多的了解這個國家;

4、如果連國內的中考、高考都沒經歷過,個人認為是一份人生遺憾;

5、我對國內教育(高等)還是有信心的;

6、有了足夠的學識基礎再出國,效率會更高。

接下來我就談談我對這位網友所講的內容是在呢麼看的吧:

「出國留學的小學生,並不代表就能成才,就算成才,也不一定為國家服務。」

這等於什麼也沒說。

那麼反過來說呢?

留在國內讀書就一定能成才?就一定能為國家服務嗎?

當然不是了!

我們先不說「成才」這事兒,因為人們對這東西的評價標準也從來都不統一的。

單說「上學」這事兒就行了。

小學、初中這兩個階段,國內的學校(公辦民辦都算上)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平衡問題是不是客觀存在的?

中考會有近一半學生無緣普高是不是客觀存在的?

考個好大學又有多困難相信經歷過的人都清楚。

而現在有人間接替我們「分憂」了,我覺得也沒啥——某種程度上講也減少了國內的競爭壓力。

至於為國家服務這事兒我覺得現在你跟一個孩子講是毫無道理的。

我們不說那麼多留學歸來的人為國家發展、人們生活帶來了多大的幫助——因為說著這人們會說那都是大學畢業出去的不一樣等等,單說國家強大了、機會多了,一些外國人不也來做貢獻了?

那麼我們又為何認定這些孩子未來不會為祖國做貢獻呢?

「因為小學生出國留學,學的是國外的文化,跟國內的文化有代溝了。」

還記得那位到了美國連空氣都能聞出來「free」味道的女留學生嗎?

如果不記得了沒關係,當年為了「襯託」韓寒的時候搞出來的「正面」典型還記得不?

……

這類的例子舉起來就沒意思了。

我只想說,即便是在國內學出來的走出去的人一樣也有的是不回來的,一樣也不會認同國內文化。因為你說的「文化」不是在校園裡、書本上就能學來的,也不是考滿分的就一定比考零分的多到哪裡去,只不過我們很多時候容易用「文化」替代「成績」而已,但是實際上「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太多了。而更多的則是來自於我們的家庭和社會。

凡事反過來呢?

我們有人出去了,而外面還有人想進來,他們就不擔心文化代溝了嗎?

「送小學生出國留學的家長,我想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思想的問題。」

這點是肯定的。

有錢人未必會讓孩子出國,而出國的家庭條件顯然應該都是不錯的才行,至於到底是不是非常有錢,這就很難說了。

比如如果真的很有錢,理論上就不會把孩子單獨留在國外了……

但是思想這個東西是最難講的問題。

比如我接下來要寫的一個主題就是關於明星教育理念的問題,都是國人,都是接受九年義務教育走出來的人,大家對於教育的認識也都不同,但是兩組明星的教育理念都被很多人所接受和認同。

那麼你說誰的思想對誰的錯呢?

總不能說是因為他們孩子目前都在國內讀書,所以就都是對的吧?

其實不違反法律,不謀財害命,不危害社會,我們本是就是很包容的世界。

思想不健康所導致的畸形思想,才會有送小學生出國留學的結果。

我不敢說送孩子出國的人思想是不是健康的,因為我不認識他們,不過我認識的那些我倒沒覺得他們哪裡思想畸形了。

為什麼一定要「非此即彼」呢?

我覺得這就好比我們吃著饅頭本來好好的,然後非要去指責那些愛吃米飯的人……

比如我們對這些孩子未來會是怎樣的誰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就認定他們未來是別的國家的人,是不可能為自己國家做貢獻的……

那麼全世界的華人算什麼呢?

那些人是不是非要回國生孩子,然後送孩子回國上學然後才配稱得上是「思想積極」?

這個邏輯根本站不住啊。

其實我也能理解很多人為什麼會意見那麼大,一方面是防疫壓力的問題,畢竟我們的孩子要上學,而不斷新增的境外輸入總是會讓我們感覺到擔憂的。另一方面這些人的確存在著未來想讓自己孩子成為外國人的問題。

但是這些孩子沒錯吧?

他們有什麼錯呢?

如果最為難得時候,他們看到的是國人的理解、支持、關心,和看到的是指責、嘲諷、謾罵,試問我們還在這裡大談特談「思想健康」問題,應該會覺得有點尷尬吧?

最後:

任何一個人尤其是孩子,未來都可能成為「好人」或者是「壞人」,但是我們會因為未來的可能性,而選擇放棄嗎?當然不會,因為他們是孩子,因為他們可以被雕琢,因為他們長大之後會有獨立的思想意識——國外不是龍潭虎穴,國外意味著都是思想卑劣,喜歡、認同中國的有的是!我們何必不自信呢?

事實上,縱看世界風雲,風景這邊獨好!

相關焦點

  • 小別離的作者早早將自己的孩子送出了國...
    故事發生在北京,三個家庭、三對夫妻、三個即將中考的孩子,他們面對了一個相同的選擇題:孩子要不要出國?中產階級童文潔說:我一定不會送孩子出國。在經歷了一系列學校和家庭的大變故後,他們選擇逃避性地把朵朵送出國,卻沒想到差點拆散了好好的一個家。窮人吳佳妮說:我一定要送孩子出國。「學霸」金琴琴,生活在一個普通工薪家庭,她本是最不需要出國的一個。
  • 送孩子出國的我也曾惴惴不安
    送孩子出國留學作為我們60後,自己雖然沒有留過學,但是在電視上看到很多人都是留洋回來的,還有同事家的孩子出國留學,心裡對他們充滿了羨慕,從小的方面來講,我是覺得家長比較有面子、孩子優秀德齡公主又漂亮又神氣,說了一口流利的英語,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這樣,自信、美麗、大方。所以,我對孩子出國是支持的態度,也問過身邊的一些同事和朋友的意見,有些話也不敢完全相信,我那時候感到惴惴不安,就是希望孩子還是去大國,英美會比較好。
  • 送孩子出國留學的時機選擇 本科研究生各有利弊
    中新網12月19日電 據英國英倫網報導,隨著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很多家長在孩子還在上小學甚至初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思考留學的問題了。  什麼時間出國、去哪個國家、對孩子將來有什麼影響等等問題都會讓一個家庭考慮很久,以及和有相同打算的家庭探討、諮詢。
  • 請不要再把10-15歲的孩子送出國上學
    落寞而孤單的孩子 茫然而無措的孩子,在這裡時間久了,我好像很容易分辨出,哪些少年,是中學時代突然被父母送出國的。 落寞而孤單的孩子,那一瞬間,我幾乎看到了9歲時候的自己。 送孩子出國要麼趁小要麼高中後 所以,在我看來:如果您有送孩子出國念書的打算,要不就趁小,隨小小孩一起去海外成長;要不,就等高中孩子性格成型以後,再考慮讓他們自己出去念書。 這並不是Apple媽咪一個人得出的結論。
  • 戴爾老師說留學2——什麼樣的家庭可以考慮送孩子出國留學
    這個階層的留學孩子基本不用擔心怎麼出國的問題,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出國。b. 中產家庭(年收入30—50萬),正在逐漸成為留學群體的主力。留學費用基本可以完全自費,不用考慮其他渠道,留學孩子在國外也會過得比較輕鬆點,基本不會有太大的經濟壓力。c. 工薪家庭(年收入10—30萬),在留學生群體的佔比逐漸變大。
  • 在後爆發時期,您還會不會讓孩子上雙語幼兒園,將來送他出國讀書
    僅僅從字面意義上講,「母語」就是母親的語言,是母子之間雙向親密、交流、互動的語言。假如這門非母語的外語,不能增加母子間或父子間的交流與互動,那麼這門外語對父母和孩子來說,有何意義呢?兒童為何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英語?有些人說,讓孩子學英語,就是讓孩子早一點,更好地了解世界。語言不僅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種思考的方式,學習外語早有好處,也有壞處。
  • 作為父母,年輕時欣慰於孩子的成就,老了會後悔把孩子送出國嗎?
    但是也不難想像有的父母為啥生孩子,在越是偏遠貧窮的地方,生孩子越多,難道不是很多家長都指望著孩子多了,以後好養老嗎?自己這輩子不努力,唯一努力的事情就是孩子多,以後總有一個可以養自己的吧,怎麼想都是穩賺不賠的生意。但是卻沒有想想貧窮的家裡,孩子以後要面對什麼。
  • 三個階層、三種家庭: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國?
    最近,一部正在播放的電視劇《小別離》引發了大家對孩子出國問題的討論。富人不愁沒錢送孩子出國留學,但與孩子的溝通卻成了問題;家庭情況不同的設定,是為了表達「不是每個家庭和孩子都適合出國」這個思想。不過,究竟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孩子,適合出國,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
  • 劉若瑜丹丹媽各執一詞,討論孩子出國留學,父母是不是圖省心踏實
    劉若瑜丹丹媽各執一詞,討論孩子出國留學,父母是不是圖省心踏實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即將大結局,而在最新播出的劇情預告裡,經由了許多是是非非,那無論是劉若瑜還是丹丹媽,他們都忍不住心生感慨。只是誰能想到,就在這丹丹媽發發孩子國外留學的牢騷時,那劉若瑜卻是忍不住和她爭辯。
  • 經典反思:善待父母,不必全盤接受陳規陋習
    每個人的第一個老師,應該是父母吧。到了今天,父母與子女之間因為文化程度、信息接受程度等的不同,會產生代溝。不知道,讀者朋友是怎麼看待這件事,如何讓自己不受父母的負面因素影響,不被父母的錯誤觀念左右。善待父母,不必全盤接受陳規陋習。
  • 父母灌輸給孩子的這種思想,會讓娃成為軟柿子任人欺凌,有據可循
    自那之後,薇薇發現兒子身上,常會有一些類似磕磕碰碰的小傷,她以為是孩子在幼兒園瘋玩碰撞出來的,也沒在意,直到兒子越來越牴觸去幼兒園,也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交流,薇薇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在兒科醫生的建議之下,薇薇還帶著孩子看了兒童心理醫生,才搞明白孩子出現這種不正常轉變的原因。
  • 父母處理的好,就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同事的孩子11歲,差不多到了青春期早期的階段,她向我們吐槽,孩子出現了各種「叛逆」的苗頭。一位同事聽完就這麼安慰她:「這就是孩子叛逆期,再忍忍,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容忍和等待,是對於叛逆期孩子正確的對待方式嗎?叛逆期這個東西,家長到底該如何處理呢?
  • 語言暴力使孩子產生一些極端行為,家長口中的話不能亂說
    據綜合青少年犯罪記錄顯示,大約有百分之40多的孩子都經歷過家長的語言暴力。這類孩子內心受到父母的「摧殘」,很容易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對面父母的說教自己沒有辦法反抗,可一旦別人說出類似的言語時,內心長期所擠壓的負面情緒就會爆發,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造成沒必要的傷害。語言就是一把雙刃劍,好的語言能讓人感到心情愉悅,做情都十分積極樂觀。
  • 老人收養殘疾女孩,十年後父母來相認,孩子卻在門口撿起一塊磚頭
    孩子殘疾不是他們的錯,父母生了孩子就該好好把孩子養大,教孩子面對生活,如果連親生的父母都嫌棄他們,孩子又該怎麼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呢?做一對認真負責的父母,生娃前要考慮好這些問題。1.孕媽身體情況生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女方的身體情況,儘量不要在35歲以上生娃,高齡產婦不僅身體會很受摧殘,而且孩子出問題的概率也比較大。
  • 普通家庭的孩子應不應該出國留學?合理專業的規劃,勝於盲目付出
    但凡一個家庭能拿出20萬閒錢,送孩子出國留學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條件更好一些的家庭,教育投入也更大,不管是買學區房還是送孩子出國留學,少說也得數十萬到上百萬的花費。那麼,普通家庭的孩子,到底應不應該出國留學?1、出國留學,並不是富裕家庭孩子的「專屬教育」。
  • 孩子的「14歲」,父母擔心又焦慮?叛逆期和塑造期交疊,任重道遠
    其實,幾乎每個孩子的十四歲都會伴隨著和父母的爭吵、對自我的懷疑,以及極端的叛逆。近年來由於不少青年惡性事件的頻繁發生,「14歲現象」也開始被大眾關注與研究,多數父母也會為此頭痛不已,那麼所謂的」14歲現象「究竟該怎樣解釋呢?
  • 「富爸爸」重金送兒出國吃苦 要磨礪孩子先磨礪父母
    留學專家認為,孩子出現問題,父母應先自責,不應完全依賴教育機構  羊城晚報記者 黃玉傑 實習生 楊文靜 通訊員 何燕敏 黃少綺  當前,「富二代」在公眾視野中的特徵多是奢華享樂、不思進取、缺乏責任感等,據廣東省工商聯去年針對省內有代表性企業主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六成企業主自己也認為,面臨「接班問題」的子女們,其「自身能力不足,尚需教育培養」。
  • 成長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央視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裡面有一句話: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因此,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首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 在美留學生包機開始登記|最小的才5歲,網友:這麼小出國打醬油嗎
    從報導小留學生的年齡看,低的遠遠超乎想像,才5歲就被送出國。5歲在國內還打不到讀一年級的年齡,網友不禁感嘆這是斥巨資送孩子出國打醬油嗎?澳大利亞對中國留學生的最低要求是6歲,英國的最低要求是3歲。但是孩子這麼小被送出國真的能夠學習到知識嗎?此時的三觀還沒有樹立,甚至連祖國的歷史都不曾了解。
  • 「既然你這麼愛國,為什麼還要出國讀書???」
    要回答「你這麼愛國幹嘛還要出國?」,首先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到底在問什麼? 「你這麼愛國幹嘛還要出國?,而是想要說: 「如果中國真有你說的那麼好你那麼愛國,你就不必出國了啊如果你出國留學,你離開祖國就證明了你的國家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