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營養師陳葙南在為顧客測量體脂率。(施芳 攝)
圖②:「旅拍」設計師凌雲龍在整理圖片。(韓俊傑 攝)
圖③:心理諮詢師吳楓在候診。(胡婧怡 攝)
圖④:家居收納師辜井在為顧客整理衣帽間。(田泓 攝)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有品質的生活,日常消費向細分領域延伸,為此提供服務的新職業也日益增多。這些職業有哪些特點,需要具備哪些專業技能?從業者有怎樣的體驗?提高服務質量,消費環境、消費觀念還需要有哪些改變?讓我們走近他們身邊,一探究竟。
營養與體重管理師陳葙南——教你「吃回」健康來
忙,這是陳葙南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給她發微信已近晚上7點,她回覆:「我馬上開一個微信會議,回頭聯繫您?」
遲遲未見回復,第二天,記者撥通電話,只聽見她語速飛快:「我這邊還有客戶,改時間再聊吧!」
12月1日上午,在北京市三裡屯的一家健康俱樂部內,記者終於見到了陳葙南。她現在的身份為營養與體重管理師。為何從事這一職業?「大學時學的是食品營養學專業,2015年生寶寶後,既為體重發愁,更為健康擔憂。」她說,懷著幫助更多人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願望,索性辭職加入了一家營養保健品公司,工作至今。
參加活動的人陸續趕到,陳葙南和搭檔笑意盈盈地走上臺,今天活動的主題是「體重管理挑戰賽」。稱體重,測體脂……小胡獲得了本周的減重項目第一名。在大家的歡呼聲中,這名20歲的臨床醫學專業大三女生笑逐顏開:「體重減輕了,精神狀態也更好,感覺自己變美麗了許多。」她對自己的體重格外警覺,「一超重,身體各項機能都容易出問題,單靠節食減肥,不僅瘦不下來,營養不均衡還對身體危害很大。」
「要低油少鹽,七八分飽,多吃些粗糧,油炸食品儘量不吃。」公司職員小餘顯然對營養搭配頗有心得。此前,她中午點外賣,晚上忙應酬,大吃一頓後回家倒頭就睡,一年足足長了30斤,「人沒精神,漂亮衣服都穿不了,挺受打擊的。」
「基礎代謝是什麼?基礎代謝和新陳代謝的區別是什麼?」17歲的職高生小黎一邊聽講座,一邊認真記筆記。身高1米8,體重230斤,走路帶喘,直到此時,這名胖小夥才意識到不能胡吃海喝了,「父母挺支持我來學習營養知識,花錢買健康,畢竟身體好比什麼都強。」
「原先人們吃飽就行,後來講究吃好,現在更關注營養搭配。」忙完活動已是下午1點,顧不上吃飯,陳葙南快速回復著顧客的微信。在一個名為「空中營養」的微信群中,群友們每天曬午餐,陳葙南則會逐一點評,同時分享營養健康知識,指導三餐搭配。線下,她不定期組織一家一菜、體重管理挑戰賽、K歌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今年8月,陳葙南在大興高米店租了一間58平方米的場地,辦起了自己的第一家俱樂部,取名「越萊悅健康」。短短3個月,已有322個顧客加入,六成以上為外地顧客,每月營業額超過10萬元。
4年來共幫助296人養成健康飲食習慣,自己的收入也有大幅提升……談起「成績單」,陳葙南信心滿滿:「現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吃飽不是問題;更多人在追求吃得健康。體重管理是一個新興行業,營養師職業前景很好。看到顧客們越來越健康自信,我雖然忙點,還是挺開心!」(施芳)
「旅拍」設計師凌雲龍——為你拍下最美的風景
凌雲龍的家,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岔口鎮周家村。這是個皖南大山深處的村子。
早些年,凌雲龍跑運輸,把村裡的山貨往外運。如今,他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攝影家,村裡的祠堂中,他拍攝的照片正在展覽。各個季節的大洲塬,美不勝收。
從「跑運輸」到「玩攝影」,何以有這麼大的變化?「幾年前,外地朋友跑來攝影,問起村裡哪裡景色最美。」凌雲龍回憶,他就帶著朋友去村子周邊的山上。雲海、青山、黛瓦、白牆,皖南的山水村落一覽無餘,宛如仙境。攝友滿載而歸,凌雲龍也摸到了一些「門道」。
一來二去,凌雲龍也對攝影著了迷,買了單眼相機。他把拍好的照片放在朋友圈裡,供大家品評,也漸漸讓周家村所在的「大洲塬」有了名氣。
現在的凌雲龍,練就了「看天辨景」的本事。根據天氣,就能知道今天有沒有雲海,在哪個山頭拍攝角度最佳。為了摸清大山的「脾性」,凌雲龍起早貪黑,三年下來掌握了許多數據。「今天的溫度是12度,肯定是有雲海景觀的。」
攝影技術跟誰學?「雲龍的師傅多著呢!全國各地的攝友來拍攝,都是他的師傅。」安徽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潘成笑著說。原來,在帶攝影團拍照的過程中,凌雲龍抓住機會請教,逐漸也學到了攝影技術。加上潘成等攝影家的幫助,凌雲龍進步很快。
「現在,光我加入的微信攝友群就有100多個,經常有攝影團來周家村採風。」凌雲龍自豪地說。「雲龍攝影之家」也對外開張,旺季時不少攝友還得打地鋪。「攝友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村裡一共接待了6萬人。」
隨著攝友越來越多,凌雲龍開始與村民「抱團發展」。村裡有8戶村民的閒置房屋被修葺一新,開辦農家樂,一年下來能有幾十個攝影團進來。
在凌雲龍的帶領下,周家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偏遠山村,變成了攝影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萬一沒有雲海景觀,遊客會不會失望?」記者問道。「不會,我們把村裡的留守老人們組織起來,通過傳統的手工藝製作展演,給大家創造拍攝場景,也同樣能讓大家滿意。」另一方面,老人們也有了一份收入,多的甚至能達到幾千元。
周家村曾是省級貧困村,有135戶貧困戶,不少通過辦農家樂實現脫貧。隨著收入的增加,村民們感受到了攝影給山村帶來的變化。「村裡的道路比以前乾淨了,村民的精神狀態也大變樣,村裡正在建設遊客接待中心,明年就能夠運營。」凌雲龍告訴記者,他又招聘了兩個村民擔任「旅拍」引導員。
「攝影給小山村帶來了巨變,我自己也樂在其中。」凌雲龍感慨,把美景記錄下來,傳播出去,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用攝影帶動村民富起來,結識各地攝友,則給他帶來更大的快樂。(韓俊傑)
心理諮詢師吳楓——理解的大門隨時敞開
在遼寧省瀋陽市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吳楓的診室很特別,房間內一面牆上貼滿了各式各樣的畫作:水彩筆勾勒的家、彩色鉛筆填充的五色斑斕的孔雀、一隻被塗得漆黑的大鳥……吳楓用手把畫在牆上撫平,「這些都是患者創作的,其實每張畫的背後都有相應的含義。」
作為心理門診的副主任醫師,最近幾年吳楓變得越來越忙了。「由於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對心理保健更加關注,很多人找上門來做諮詢。」
吳楓介紹,來就診的患者一般會先做心理測驗等檢查,之後她會針對每個人的情況設計治療方案,程度較輕的患者建議做心理治療,中度以上的可能需要藥物治療、物理治療。
一場心理治療談話下來,吳楓並不輕鬆。「很多人覺得心理治療更偏向社會學科,不如精神科專業性強。但其實這是一項極具綜合性和創造性的工作。」 在吳楓看來,每位患者都是獨特的,治療方案也是非常個體化的,醫生在談話時一刻也不能分心。「你總是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去跟他共情,有時看似醫生只說了一句話,但這句話卻會把對話引向另一個方向,這背後卻是很久的思考,綜合了大量的知識積累、過往經驗以及不同來訪者的個體化因素。」
有時,心理諮詢師也需要心理諮詢。吳楓說,心理諮詢師的自我體驗、接受同級或上級治療師的督導也很重要,為此她會定期找同行做個人體驗或參加督導活動。「心理諮詢師也要自己去體驗成長的經過,讓人生變得更開闊,這既是為了更好地幫助來訪者,也是自身成長的需要。」
「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如果方式方法不當甚至粗暴地強迫對方回憶創傷經歷,很可能對來訪者造成二次的心理創傷。」吳楓說,目前社會上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有三類,除了精神科醫生本身可以從事心理治療外,還有一部分註冊心理師和大約15萬名獲得國家認證的心理諮詢師。一段時間內由於心理諮詢師水平參差不齊,影響了這個行業的整體形象。雖然2017年以來,國家已停止發放心理諮詢師的從業資格證,但行業規範和監管還應繼續進行。「從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來看,目前心理諮詢師可以在心理知識普及、成長諮詢等方面廣泛地發揮作用,但從事心理治療則需要更為專業的教育背景。」
前兩天,吳楓接收了一位孕婦患者,對方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狀態都很糟糕,問到原因時卻不願多說。與患者之間建立起信任需要過程,通常談話的深度和過程的長短取決於不同個體。跟患者建立良好的關係是取得療效的關鍵,這次患者還沒有做好心理治療的準備,先通過物理治療為其緩解了症狀,「等她做好準備,理解的大門隨時為她敞開。」(胡婧怡)
家居收納師辜井——「整理」讓生活更有序
初冬的上海,陽光和煦。周末上午,家居收納師辜井如約來到客戶瑩女士家中。瑩女士從事金融管理,衣著打扮講究,有一個18歲的女兒。可走進房間,辜井卻有些錯愕——瑩女士已經故去十年的丈夫遺像擺在客廳顯眼處,家居陳設一如當初人未走時。
瑩女士像是自言自語:「我不敢觸摸這些東西,這裡有我太多留戀,像一根繩索拉扯我不敢開始新生活。」她常常忍不住對女兒發火,然後獨自流淚。
「每件物品都有故事,留下能讓你快樂生活的物品,而不是讓你痛苦的回憶。」在辜井的建議下,瑩女士撤下遺像,留下結婚照。
整理衣物時,瑩女士突然淚流滿面。原來,那件泛黃的衝鋒衣是先生離開前一天剛買回來的,準備全家登山時穿。「放棄吧,你已經不需要這個了。」辜井輕聲勸道。
辜井找來儲物盒,將瑩女士最終保留的五件物品收好,放在儲物間不常用柜子最上層。
辜井讓瑩女士挑選一件母女倆都喜歡的先生的遺物,瑩女士將先生在女兒7歲生日時寫的卡片放在展示櫃。辜井把女主人經常閱讀的書籍擺上騰空的擱架,又將閒置的檯燈放在幾個角落,燈光讓房間一下溫暖起來。
收納完畢,房間煥然一新,瑩女士心情豁然開朗,將微信籤名改成「成功的每一步,取決於整理的第一步」。
「80後」的辜井有13年從醫經歷。2013年,因為關於「家居積塵與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讓她開始關注家居收納這個全新領域。通過在網上發帖提供公益家居收納服務,辜井積累了300個家庭的收納案例,並在此基礎上,組建了擁有6名專職和20多名兼職家居收納師的團隊,制定了上海收納師任職資格標準。
收納師和普通家政人員區別在哪裡?入行之初,辜井因為被叫「阿姨」心裡咯噔一下,但收納完畢,客戶就改口稱「老師」。辜井說,家居收納不是一味「斷舍離」或傳授疊放等整理技巧,而是幫助客戶找到隱藏在「亂七八糟」後的痛點,重構物品擺放邏輯,再造空間,讓生活活色生香。「我希望客戶通過收納服務,養成有序的生活習慣,兩年之內不要再找我幫忙。」
辜井團隊先後服務過3000多個家庭,理工背景的她注重案例收集和數據分析,要求團隊成員為每位客戶撰寫收納日記並回訪,從中總結規律。辜井發現,即使經過精心收納,過了15天,家居陳設又會趨亂。她總結出「二十四節氣收納法」,建議每兩個星期對家居收納進行微調,可以免去「大動幹戈」集中整理。她逐漸摸索出收納行業的服務規範,比如不帶大包入戶、不觸碰貴重物品、不介入客戶家庭矛盾等。
辜井收納服務的範圍正在從家庭向外延伸,越來越多的企業、學校和社區成了她的新客戶。她剛與一家車企籤約,合作打造中國家庭的車載收納場景。今年,上海全面實施垃圾分類,不少小區結合「美麗家園」改造,請她為居民普及收納知識,讓「大家」和「小家」一起變靚。
江蘇某地城管部門找到辜井,希望她能為菜場環境整治出點子。調研發現,菜販們最關心的是如何多掙錢。辜井教菜販們將葉菜、根莖分門別類,依時令對菜品進行搭配擺放。小小的改變,貼近了菜販和顧客的需求,也縮短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距離。
今年,辜井把更多精力放在收納知識的培訓和普及上。她寫了4本書,有行業培訓教材,也有兒童繪本,還到社區、企業、學校做了200多場講座。「希望普通人通過收納,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田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