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馮·提爾《憂鬱症》(Melancholia) (2011)
2011年,大名鼎鼎的導演拉斯·馮·提爾交出了繼《反基督者》後的二部曲,這依舊是一部心理故事。片名很直白:《憂鬱症》(Melancholia)。影片的前半部緩慢冗長的描繪了一個神經質的女人Justine是如何在看似幸福與平靜的日常生活中展示癲狂的,當觀眾得知她患有抑鬱症時,不免對她的行為感到釋懷與同情。
故事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中逆轉成為科幻片,一顆行星即將撞毀地球,世界末日瞬時到來。在所剩無幾的時間中,片中的「正常與異常」的衡量發生了巨大的顛倒,那些優雅、樸素、可愛的人們,全然陷入到了無法遏制的慌亂之中,而患抑鬱症的Justine則異常平靜。
拉斯·馮·提爾本身作為一個患者,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憂鬱症,只是在不同的維度中被喚發出來。在日常中抑鬱的Justine和在末日中抑鬱的其他人,本質上是一樣的。他進而闡釋,災難中是有歡愉感的。這種苦難中的歡愉也是憂鬱症所饋予的一部分。將一切摧殘毀廢是個誘人的行為。
簡言之,《憂鬱症》以科幻的形式暗喻了憂鬱症的痛苦與毀滅性,因其電影語言的獨特與寓意獲得諸多好評,當然,也有不喜歡它的人。「在古時,憂鬱症患者被認為是先知或是擁有強大覺知力的人。這是一種認為跟隨身體的流轉而變動的性情連接著行星軌跡的理論。」他們認為,《憂鬱症》不僅僅在為患者的苦難發聲,因為別人無法體驗到個人的痛苦,便「安排」一場世界末日,將痛苦施加於全人類,實際上是變相賣弄了一種「無人能懂我」的優越感。
且不說拉斯·馮·提爾有沒有這種「優越感」,他卻明確提到,他受到維斯康蒂(Visconti)影響,於是影片呈現浪漫主義的色彩。《憂鬱症》是浪漫與憂鬱的較量,最後,「憂鬱勝出」。在藝術化的表達中,抑鬱症走向了浪漫:用美的畫面與文字演示痛苦。這是一種自我診斷、催眠與治療,在拍完《憂鬱症》後,在行星撞擊地球後,拉斯·馮·提爾坦言他的病多好了。
作為另一種致死率高的病症,抑鬱症是「特別」的,好似用詩歌、繪畫與電影便可以治癒,在某種程度上,文藝作品同時釋懷與加重著抑鬱,讓人們忘記了它作為一種疾病首先需要吃藥。
相 關 主 題 · 作 品
Gabriel Isak
Edward Honaker
ANTONIO PALMERINI
Francesca Woodman
引用資料
《憂鬱症的歡愉:拉斯·馮·提爾專訪》(《電影手冊》)譯者:黃燦燦
還可以讀
22歲的死亡丨Francesca Woodman
攝影治療師Sian Davey:你為什麼不給我拍照了?
- End -
版權 | 浮圖網
編 輯 | 黃怡貓
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
• 文藝連萌 •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