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深圳首屆金融峰會上發言指出,銀行間市場應回歸同業拆借市場的本位,信用債應全部退出,並指出債券市場的改革相對落後,要問題和目標導向加快推進,「不然會是下一個風險集中爆發點」。
對此,「看懂經濟」邀請了幾名看懂App專家對此話題進行了深度解讀。
柏文喜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我國的信用債市場被人為地分割為交易所和銀行間市場兩個市場,這主要是由於我國的債市發展相對滯後以及監管分割與監管競爭造成的。這樣一來雖然從客觀上促進了我國信用債市場的發展,但是所帶來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非金融企業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信用債給銀行業的穩定運行帶來的壓力與可能引發的潛在的系統性風險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和信用收縮周期下資產相對惡化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因此,雖然央行作為銀行間信用債監管方對樓繼偉先生的看法與提議表示反對,但明顯也有處於本位利益的嫌疑,而樓繼偉先生對銀行間市場非金融企業信用債的擔心和提議非金融企業信用債完全退出銀行間市場是不無道理的。但是對於信用債市場的發展必須立足於我國目前信用債市場分割和監管分割的現實,不宜採用「一刀切」的過於激進的方式,否則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信用債風險聚集和市場信心相對脆弱時極易觸發大面積的信用債違約和市場失效問題。
因此建議可以將信用債增量市場完全交給交易所並由證監會監管,而讓銀行間市場的信用債存量在保持不新增和到期退出的情況下逐步退出銀行間市場,以實現信用債完全回歸交易所與證監會監管、銀行間市場回歸銀行間同業拆借本位的目標。當然,在銀行間市場信用債存量巨大且有可能風險爆發的情況下,在短期內暫時以擴充銀行資本和提高風險撥備的方式來進行風險防範也是十分必要的。
劉芳菲
騰訊QTrade總裁
從親歷者角度出發,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在資本市場率先實現了註冊制、幫助促進了實體經濟改革、促進了貨幣政策傳導,在債券市場擴容和支持實體經濟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過去十幾年債券市場之所以能大規模擴容,其中不可迴避是監管競爭的結果,另一方面是以央行市場司和交易商協會為代表的改革派大刀闊斧推行註冊制的功勞。
銀行間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的發展回溯十幾年前,當時關於信用債券的討論和機制設計,央行為了鼓勵企業發債,2005年引入短融,2008年推出中票,刻意避開了證券法的用詞,也是考慮到證監會對債券市場的統一管理職責。但是證監會實際上是2015年才開始發力債券市場的,公司債和交易所ABS2015年才起來,這是歷史事實,不需要迴避,但卻需要充分尊重和正視。
應該說,債券市場的監管分割雖然是中國特色,但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市場擴容和發展。
不過必須承認,過去這些年的監管分割確實給債券市場帶來很多發展桎梏和實務上的不便。所以今年8月初,央行和證監會宣布交易所和銀行間將實現互聯互通,今年下半年我們看到很多市場機構都在討論互聯互通的事情,雖然債券市場從頂層上的互聯互通是個系統性的工程,還需要很多機制的對齊、規則的修改和系統的打通。
但是從微觀的市場層面,我們的市場參與者其實早就是跨市場參與者,互聯互通之後大家開展業務也會更加便捷。未來互聯互通、對外開放、機制對齊、減少摩擦成本,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程宇
投資人,看懂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我覺得就算是信用債都退出銀行間市場現在也來不及。遠水難解近渴。而且,就算放到交易所市場,投資主體還得是合格投資者。這和銀行間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沒區別。畢竟其他投資者不具備信用分析,評估定價的能力。這是中國現階段市場發展特點決定的。
但樓部長的擔心是沒有錯的。信用券投資者過度信中在銀行體系。而中國又處在經濟和資本收縮周期。信用債的資產端質量趨勢性惡化。這將導致對銀行體系的系統性衝擊。
所以,現在的難題不是信用債轉到哪個市場,而是在信用體系風險暴露時,如何減小對銀行體系的衝擊。
正如「非魚」在文章中所說,銀行體系集中了40%的信用債資產。風險主要集中在銀行體系。而如果這些資產出問題,那麼一方面銀行體系將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受傷的銀行體系又無法發揮信用供給作用,又反過來使信用主體再受衝擊。形成循環反饋,惡性循環。所以,其風險一旦爆發,場景相當可怕。
轉移市場已經來不及。時間上能考慮的政策也只有儘快足量補充銀行資本。增強銀行抗衝擊能力。護住銀行的信用供給功能。
王鵬
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
我覺得,樓繼偉部長作為前任領導,他的發聲帶有一定的官方色彩,但是我理解的是,更多情況之下,他的很多表態還是個人觀點很強,而且他這裡提到說信用債退出銀行間市場,我看了全文,我覺得他更多提的是金融要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而不是為了金融而金融,為了賺取超額利潤,所以說他所謂的這種信用債退出銀行間市場,它是有前提的,並不是我們所謂的一刀切,我們回顧整個債券市場的發展,它其實對於活化經濟,尤其是為這種大企業,尤其是信用良好的企業,籌集資金更好的投入生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其實還是產生了非常大的一個作用,那麼近年來呢,這個債券市場,可能存在一些這種問題。包括目前爆發出來的信用債危機,包括大量的這種城投債、地方債平臺出現了各種危機。
我們覺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確確實實是傳統意義上的監管不到位或者是相關的,比如評級機構,比如說券商,沒有發揮到這個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於這種企業之間的信用債加強監管,加強對於評級預警相關的這些不監管是好的,尤其是我們目前有了大數據的研究方法,有了監管科技數字科技技術,使我們跟之前相比,我們有更多的經驗,更多的能力水平,但是,完全用一刀切的方式將信用債逐出銀行間市場,去掉這種作為金融產品,我覺得它的牽連性就更大,關鍵問題還是要更加精細化的、更加精準化來加以引導,而不是一刀切的盲目退出。
看懂小程序上線啦!
看懂小程序APP
文章轉載請加微信號:kdjjbeibei
文章轉載請加微信號:fuxuejun1234
看懂經濟熱文 點擊即可查看
1、黑天鵝、槓鈴策略與「固收+」
2、保險公司為什麼要標配數據中臺?
3、e商助夢貸:國有大行的草根情懷
你「在看」我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看懂經濟。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冉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