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豔若桃李
1
前幾年很是流行一首歌《男人哭吧不是罪》,其中幾句歌詞頗為切中淚點。
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
再強的人也有權利去疲憊
微笑背後若只剩心碎
做人何必拼得那麼狼狽
嘗嘗闊別已久眼淚的滋味
不如好好把握這個機會
痛哭一回
……
讀了幾本關於古代詩人的書,發現幾個詩人很喜歡哭,動不動就哭,不知道的人以為他們的淚腺有點發達,但其實,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這幾個淚腺發達的詩人,真是傷了心地哭,而且還都哭出了些名堂和東西。
2
最喜歡哭的詩人是杜甫。他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感時,恨別,為自己,為百姓,為英雄,為國家,時時,處處,都在哭。「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他簡直就是大唐「安史之亂」的記錄者,用他的詩歌真實地記錄著那個時代的風起雲湧。
杜甫年輕時,也曾有過豐衣足食的生活,遊歷過祖國的大好河山。但年輕時臉上的幸福笑容,並不代表就是未來生活的全部表情。人過中年,國勢衰敗,家道中落的他,過著「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
44歲時,杜甫才得到一個兵器庫管理員的職位。有了工作的他,趕緊回奉先縣去接家人團聚。誰想,卻在家門口聽到了哭聲。原來,他的小兒子餓死了。
杜甫放聲大哭。「天下老,偏的小。」你說,他能不「遙憐小兒女,雙照淚痕幹」?環顧家裡,衣物是「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房子是「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己也「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為自己無力照顧家人衣食周全的他,痛徹心扉,流下的是人之常情的兒女之淚。
所以,我們才覺得他這人真實可信,就像鄰家大哥一樣,家裡遭遇了不幸,大哭一會兒,不傷大雅,反而很誠實,很忠厚,令人很同情。
那時的大唐,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安史之亂爆發後,盛勢難繼的大唐,迅速衰敗。全國到處戰火紛飛,皇帝倉皇逃亡,人民流離失所,叛兵到處燒殺搶掠。繁華無比的長安城裡人哭鬼怨,慘澹一片。
逃亡路上,耳聞目睹了人間生離死別的杜甫,用自己手中的禿筆,真實的記錄下了老百姓的慘狀:「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就是因為他用感同身受的一顆同理心,同情黎民百姓的生死慘狀,他才能寫出史詩般的「三吏三別」,他的詩,是用真情實感,用真實苦難打動人心的「詩史」。
孔子曰:邦有道,則見,無道,則隱。759年,因為痛心於統治者的腐敗無能,杜甫辭職。應好友之邀來到成都,經過朋友們的「眾籌」
幫助,他在這兒過了一段平靜的日子。
雖然茅屋不時為秋風所破,但杜甫在四川,總體心情還不錯,有空看看鄰居黃四娘家的花,到郊外去祭拜一下丞相祠堂。面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諸葛亮像,想到自己空有滿腔抱負,卻報國無門。他不由得心有戚戚焉,流出了熱淚:「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個沒有英雄的國家是幸運的,說明他富足安康,歲月靜好。但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鬱達夫語)借別人的祠堂,流自己的淚。此時此刻,祭拜丞相祠堂的杜甫,就是如此。不懂他的人,知道他是為英雄流淚,懂他的人,知道他是為自己流淚。
經朋友濟助而客居四川幾年的杜甫,並沒有讓自己真正超脫出世,不理時政。相反,他時刻關心著戰火紛飛的國家,看到破敗不堪的大好河山,關山重重,難以抵達的家書,他「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睡不著,吃不下,不眠不休,與國家休戚相關的他,聽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喜極而泣:「劍外忽傳收蘄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連家人都受到了感染,情緒好轉,「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那個曾被戰火阻隔在千裡之外的老家,終於可以回去了。
765年四月,失去了諸多好友的杜甫,辭別成都,攜親屬乘舟東下,準備回老家投靠一個遠方親戚。
然而,年老多病的他,右臂偏癱,耳聾眼花,戰火未熄,關山難度的千裡遠路,山高水長,回家談何容易?他一路行,一路難。窮困、戰爭、疾病,讓他不得不時時改道,繞行,流浪,最後,竟無以為家,無法到家,只能寄身在一條破船上度過餘生。
但就是自己到了這種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想的依然是國家,「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他發達的淚腺讓他淚流不停……
回不了家哭,「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
看山河破碎哭,「少林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登嶽陽樓想到國破家亡,失聯的親朋和多病的自己,不由大哭,「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葉落,要歸根。他的哭不是罪,是心碎,是憂民,是愛國。他的淚水是才氣,是詩歌。他是春蠶,到死,絲方盡,他是蠟炬,成灰,淚始幹。
杜甫哭出了黎民百姓的深重災難,哭出了大唐盛衰之際的血淚史,哭出了詩史,哭成了詩聖。國家不幸詩家幸,說的就是他。
3
邊塞詩人高適,一生剛毅,樂觀自信。雖然有正式工作時年齡偏大,(47歲)起步很晚,但他不懈不怠,勇猛前進。終於,在當時很多人都退休回家抱孫子的年齡,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被封渤海縣侯,成為當時詩人中不多的幾個當高官者之一。
高適天生樂觀,雖然與杜甫同時代人,但他,沒有那樣多的眼淚,也許西部邊塞的多風多沙,風乾了他的眼淚吧。同樣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但他「丈夫不作兒女別,臨歧涕淚沾衣巾」,別像小兒女一樣哭哭啼啼。
送別朋友時,他依然強作歡笑,「莫怨他鄉暫離別,知君到處有逢迎。」當然還有那句人所共知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就是這樣一位強國重武,勇猛進取的軍人,他到底也有哭的時候。
那是他最好的一位朋友,梁洽,他們曾經一起復讀多年,最終考上進士。可是,剛上班沒多久,梁洽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了孤兒寡母。
這個命運多舛的朋友,讓高適看到了人生的無常和殘忍。他仿佛要控訴這個吃人的社會和無情的命運,淚眼朦朧中,寫下了《哭單父梁九少府》。
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
夜臺今寂寞,獨是子云居。
疇昔探雲奇,登臨賦山水。
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裡。
契闊多別離,綢繆到生死。
九原即何處,萬事皆如此。
……
高適真的不「適」了,男人不容易啊!哭吧,哭出來,鬆口氣,順帶產生一首好詩。
4
在唐代,另一個淚腺比較發達的詩人,要算中唐時期的大文豪韓愈了。他在年輕時的一場哭,呵,你猜他哭來了什麼——
老婆!
那是790年的春季,清明回老家合陽(現在河南孟州)上墳的韓愈,受人之託,去看望熟人的一個老朋友盧貽。沒想到,韓愈去了後,不巧,人家正在辦喪事。
原來,盧貽不滿上司謀求私利,勸諫不成,反被革職。回家後竟氣鬱攻心,吐血而亡。一聽這人如此剛烈不屈,同性情的韓愈,立刻覺得同聲相應,不由在靈堂前大放悲聲,痛哭不已。
盧家人從未見過韓愈,見他如此悲痛感動不已,盧夫人命女兒給韓愈巾帕拭淚,就在接過巾帕的一剎那,兩個年輕人四目相對,一見鍾情。韓愈就這樣給自己哭來了媳婦兒。這哭,哭得太實惠了!
其實,從小失去父母兄長的韓愈,堅毅樂觀,勇於擔當,吃苦耐勞,風趣幽默,動不動就拿動物做比喻,寫現實世界的困惑。他的詩文通常是苦中作樂,強裝歡笑,讓人讀了笑中帶淚。
韓愈自小由嫂子撫養長大,與侄子關係極好。當任職遠在外的他,得知唯一的侄子因病去世後,萬分悲痛,寫下了情真意切,聞名後世的祭文《祭十二郎文》。這篇文章感情真摯,言辭懇切,充分顯示了作為叔父的韓愈,對侄兒英年早逝的惋惜和痛悼之情,成為後世寫祭文的典範。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隻。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
也許就從這一篇文章開始吧,為了供養自己和侄子的一大家人,韓愈開始替人寫祭文和墓志銘,並收取不菲的費用。一篇情真意切的哭文,正式開啟了原創有償寫作的先河,也不枉大哭一場有所值了。
在唐代詩人中,淚腺發達的詩人還有很多,但限於篇幅,我們只選取了以上三人做以微解,是因為他們及其作品都很有代表性,更因為他們發達的淚腺,寫出了描摹歷史和現實的不凡詩文!
詩人淚腺發達有何用?有針砭時弊,詩史成聖的作用,有感同身受,與子契闊的作用,有同聲相應,得嬌妻,成文典的作用,有……
用處多了去了,只要你讓發達的淚腺用對地方,就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作者:豔若桃李,女,甘肅省作協會員,大學文化,中學英語教師。喜歡閱讀寫作,發表過幾百篇文章。教書育人責任田,讀書寫作自留地。舌耕不懈,筆耕不輟,非為大器想晚成,只緣精神有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