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在詩人的筆下可以幻化出,山花海樹、日暮江山、愁情別緒,以及令世人嚮往的真善美。而詩人的經歷、思想、才華,不僅賦予了詩歌生命與情感;同時也可以因詩人或喜或悲的情緒,在慷慨激昂、頹廢感傷、怒不可視或柔情蜜意中隨意轉換。
歷史階段、文化氛圍以及思想觀念不同,都可以對詩歌的風格、內涵、情感,產生截然不同的表達效果。詩歌作為中國文化體系中,最凝鍊卻又最能表現情感的文學體裁,從《詩經》誕生之日起就在不斷完善與升華。
從先秦時期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等重要歷史階段的洗禮之後。不僅更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同時這個過程也是不斷挖掘人文情感的關鍵時期。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詩歌文化與人文情感完美融合之後,詩歌中的一字一句皆為淚水與真情。
從詩歌整體情感類型上來講,其實主要分為喜怒哀樂四大類。正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而感傷哀痛之時則「以淚賦詩」。尤其是在面對求而不得,或得而復失的男女之情時。詩人們傾灑在字裡行間的情感,幾乎每一個符號都能觸動心弦。
由於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所以清代文壇歷來不受文學愛好者的待見。雖然清朝統治者在漢族大臣的建議下,「學漢話,習漢文」並且依然推崇儒學。但是總會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
尤其是清朝時期詩詞文化早已經沒落,所以根本無法與唐詩宋詞相提並論。縱觀清代文壇能夠在詩詞領域有所建樹之人,恐怕唯有「格高韻遠,哀感頑豔」的納蘭性德,時至今日他的詞作依然風靡大江南北。
其實清代詩壇除了納蘭性德之外,還有一人非常值得大家關注,他就是「毗陵七子」之一黃景仁。作為唯一一個可以與納蘭性德比肩的清代詩人,他創作的「愛情詩」也具有,感傷低沉、寂寞悽苦、真摯動人的特色。
「毗陵七子」中名氣最大的詩人黃景仁
黃景仁出生於公元1749年,此時正值康乾盛世中的乾隆朝,可以說這位清代詩人的生活軌跡,基本上都處於乾隆統治清朝時期。由於當時正值盛世所以,經濟、文化,都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局勢,尤其是江南地區在各個方面都更勝一籌。
黃景仁的故鄉在常州府武進縣,直到現在這個地方也依然古今通名,雖然很多現代人對這位清朝詩人幾乎聞所未聞。然而從黃景仁生活的時代,再往上追溯大約700年,也就是歷史上的北宋時期。黃家曾出現過一位在中國文學上,都極具盛名的大文學家。
1、宋代詩人黃庭堅後裔
他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蘇軾的學生,位列「蘇門四學士」之一;同時他也與杜甫、陳師道、陳與義,並稱為「一祖三宗」;他創作的詩歌與書法不僅顯赫於當時,而且也被很多後世文人頂禮膜拜。他就是聞名遐邇的大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
黃景仁作為黃庭堅的後裔,不但沒有從黃庭堅的盛名中獲得過任何庇護。而且他自幼家境清貧,並且在四歲時失去了雙親。但由於他自幼聰明伶俐並且飽讀詩書,所以在少年之時就已經在當時詩壇頗具詩名。
2、家境貧寒,一生孤苦
出生於貧寒之家的黃景仁為了謀生,不得不在十八歲時開啟了四處奔波的生活模式。但即使是這樣卻依然僅能保證溫飽而無法富貴,直到公元1781年三十三歲的黃景仁,才被破格任命為縣丞。或許這對於他來說應該是最好的結果。
但是老天仿佛和他開了一個大玩笑,一生孤苦無依、窮困潦倒的黃景仁。居然在擔任縣丞一職兩年之後病逝,此時他才剛滿三十五歲,壯年而亡的確令人惋惜。雖然黃景仁一生仕途不順、生活困苦,但他在詩歌方面的成就卻足以聊以自慰。
3、「毗陵七子」時期
乾隆時期由於上承「康雍」,所以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在政治與經濟的速度之下,文化方面的發展更是一片繁榮。尤其是在乾隆中後期江蘇常州,曾出現了盛極一時的詩歌文化。
常州也因此成為了當時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當時可謂名家輩出詩人如林,在眾多詩歌流派中唯以「毗陵七子」最為著名。「毗陵」是清朝時對江蘇常州的舊稱,「毗陵七子」作為清乾隆中期一個比較著名的文人群體,對清代詩壇具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毗陵七子」主要是指皆聚居於常州地區的七位詩人。洪亮吉、孫星衍、趙懷玉、黃景仁、楊倫、呂星垣、徐書受。由於七人皆才華橫溢才,並且在詩歌創作上也都具有獨特的風格與成就,所以皆被列於清代文學評論《梧門詩話》中。
《清史稿·文苑·趙翼傳》也曾對,聚集於杭州的詩歌團體「毗陵七子」有過記載。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毗陵七子」中的其他六人雖然各有建樹。但是七人之中唯有黃景仁的詩名和聲望最大,而且詩歌的流傳度也更為廣泛。
雖然洪亮吉、孫星衍的詩歌也各有特色,並且二人在在駢文創作領域也都頗具名氣,但是與黃景仁的詩名相比都自愧不如。至於其他四位文人雖然也位列「毗陵七子」之中。但因為詩歌、文章等名氣都不大,所以只有黃景仁一人詩名得以流傳。
4、黃景仁詩歌風格
(1)詩歌主題多變
黃景仁雖然出生活在乾隆盛世,但是作為處於社會底層的平民階層。他不僅出身門第不高,而且家境還特別貧寒。縱然他是宋代大文學家黃庭堅的後人,但時隔將近700年的時間,早已經沒有人還會記得他是名門之後。
縱觀黃景仁存世詩歌作品可以發現,他在詩歌主題的選擇上相對來說比較寬泛。既有纏綿緋則的愛情詩,也有寄情於景的山水詩;同時還兼具人情世態以及懷古詠史類詩篇。雖然他的詩歌作品僅存世25首,但幾乎每一首都值得賞析和玩味。
(2)詩歌風格
由於黃景仁一生都充滿了悲劇色彩,即使是在生命最後幾年被破格任命為縣丞。但是也依然沒有徹底改變,悽苦、貧寒的生活狀態。在這些人生經歷的影響之下,他的詩歌往往都充滿了悲哀和困頓色彩。即使是愛情詩篇也依然飽含心酸與無奈。
據清代史料記載「其詩學李白,多寫窮愁不遇、寂寞悲愴之情,豪宕感慨,哀怨婉麗。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通過這段介紹,其實完全可以了解,黃景仁的詩歌雖然在風格上,可能與李白有一定差距,但是想表達的詩歌內涵與情感卻十分相似。
雖然黃景仁的詩歌根本無法與「詩仙」李白相媲美。但筆者認為一個能以李白文學思路為積澱,並且在創作詩歌的時候,處處都模仿李白的詩人,相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幾分與李白類似。正所謂「古風常具幽、並豪俠氣,是學太白而真能得其神者」。
後世文化學者在評價黃景仁的詩時,皆以「愁苦辛酸」作為定論,這就足以彰顯出黃景仁詩歌的一大藝術魅力。當然除了這個比較具有特色的詩歌特點之外,黃景仁在詞作方面也有一定建樹,「明白曉暢,擅長白描」皆為其詞特色。
5.黃景仁詩歌風評
清代乾隆年間書法家翁方綱,看所黃景仁詩歌之後讚不絕口:「故其為詩,能詣前人所未造之地,淩、厲、奇、矯,不主故常」。大意為黃景仁詩歌不僅別具一格,而且在詩歌創作手法上也可以另闢蹊徑。
「毗陵七子」之一的洪亮吉曾言:「自湖南歸,詩意奇肆,見者以為謫仙人復出也。後始稍稍變其體,為王、李、高、岑,為宋元諸君子,又為楊誠齋,卒其所詣,與青蓮最近」。雖然這種說法主觀意圖特別明顯,但也足以彰顯黃景仁詩歌的獨特魅力。
黃景仁催人淚下的「愛情詩」 《綺懷》
《綺懷》是黃景仁創作的愛情組詩,這首詩歌描述的是黃景仁,年輕時曾與表妹有過一段朦朧的感情。這段感情雖然開始時很溫馨但最終卻無疾而終。這首詩表達的就是這種,有開端但沒有結局的感傷之情。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我們曾經也有過花前月下坐吹簫的美好回憶。但仿佛總有一種無法抹去的隔閡。這種隔閡可能是我們之間隔著的紅牆,雖然只有一牆之隔但卻有一種,牛郎織女隔著銀河相望的感覺。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天上的的星辰一如既往,但你我早已不是昨夜的那對眷侶。我依然站在曾經相會的地方,經受著晚風與露水的侵襲。實際上這兩句是詩人黃景仁的想像,或者說是一種無奈的感慨。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我用重重的思念將自己包圍,這種感覺就像抽絲剝繭一樣難受,而此時此刻我的心就像剝了皮的香蕉一樣痛苦。後人皆言這兩句詩歌,與李商隱所作「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時間如流水一轉眼就是幾個春秋,雖然我現在依然舉著酒杯暢飲。但是卻發現杯子中的酒,已經沒有當時的味道了,即使我喝得再多也無法消除相思之愁。
結 語
黃景仁作為清代乾隆中期的著名詩人,雖然他的詩名無法與納蘭性德相提並論。而且從文學角度來講仿佛也有一點差距。但是作為「毗陵七子」時期最為知名的詩人,他創作的詩歌作品卻獨具個人特色與美麗,尤其是在愛情詩創作領域更是拔得頭籌。
雖然黃景仁一生遭遇十分不幸,但是他依然能夠謹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並且在詩歌創作領域,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縱然後世人對其知之甚少,但這並不影響他在清代詩壇上的個人地位。
【參考文獻】
凌麗《盛世才情何人惜——論黃景仁的才情詩》
王蓉《黃景仁詩歌研究》
石雪珺《黃仲則《綺懷》組詩淺論》
張濤《黃景仁《綺懷》十六首選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