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克裡斯蒂安·格拉姆:發明細菌分類方法的生物學家

2021-01-10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新媒體專電 英媒稱,革蘭氏染色法的發明者漢斯·克裡斯蒂安·格拉姆(舊譯「革蘭」——本網注)是一位具有開拓意義的生物學家,他發明的分類法使多達3萬種正式命名的細菌得到了研究。格拉姆出生於1853年9月13日,谷歌塗鴉最近紀念了他的誕辰。格拉姆與德國病理學家、微生物學家卡爾·弗裡德倫德爾合作,於19世紀80年代初在柏林發明了革蘭氏染色法,該染色法如今仍是微生物學中用來在顯微鏡下識別細菌的最重要的染色技術之一。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9月13日報導,格拉姆最初將試劑滴到肺組織樣本上,並發現了兩種細菌著色的差異。現在已知這兩種細菌是肺炎鏈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格拉姆觀察到的差異是細菌細胞壁成分不同造成的。有些細菌的細胞壁是由肽聚糖——糖和胺基酸的聚合物——構成的,這些「革蘭氏陽性」細菌細胞保留了染色劑的顏色,在顯微鏡下呈紫色或棕色。不含肽聚糖的其他細菌未被著色,被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呈紅色。

報導稱,在1940年至1960年期間,革蘭氏染色法盛極一時。1974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皮爾斯·加德納撰文寫道:「我們認為,對患有急性細菌感染的病人進行身體檢查時應包含革蘭氏染色塗片,並應將其納入所有醫生為重病患者進行初級治療的醫療措施中。」

近年來,革蘭氏染色法被用來幫助識別新的抗生素。在與耐藥性的鬥爭中,這些新抗生素是關鍵。2015年,藥品市場有兩種新抗生素上市,其中之一是泰斯巴汀。研究人員經過反覆試驗,在土壤中進行篩選,尋找進化到能殺死競爭者的細菌,從而意外發現了泰斯巴汀。

報導稱,革蘭氏染色法非常重要,因為這種檢查發現了泰斯巴汀。泰斯巴汀似乎通過針對「革蘭氏陽性」細菌群細胞壁上的脂質和其他分子,從而對這類菌群產生攻擊。如果使用得當,發現泰斯巴汀的研究人員也許能為細菌性疾病找到可行的治療方案,而且不會受到耐藥性的威脅——至少30年內有效。

報導稱,雖然將細菌區分為陽性或陰性對大多數細菌識別系統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有研究人員認為,革蘭氏染色法容易出錯,而且「控制不善,缺乏標準」。儘管如此,革蘭氏染色法仍然是臨床微生物實驗室中最常見的實驗之一,也是治療細菌感染和挽救生命的一項重要技術。

相關焦點

  • @在校學生,上海向你們徵集垃圾分類小發明、好方法、金點子
    圍繞分類減量有什麼創意創新?……7月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獲悉,《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一年來取得了顯著成績,青少年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熱情高漲,創意迭出,湧現了不少小發明、好方法、金點子,為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貢獻了青春智慧和力量。
  •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小發明、好方法、金點子徵集活動開始啦!
    志願者服務、科普宣傳、箱房管理有什麼方法機制?圍繞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有什麼創新創意?……《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一年來取得了顯著成績,本市廣大青少年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熱情高漲,創意迭出,湧現了不少小發明、好方法、金點子,為本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貢獻了青春智慧和力量。
  • 科普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
    央廣網深圳5月19日消息(記者黃倩 通訊員嚴偲偲)細菌,是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單細胞生命體。長久以來,細菌的大小一直是細菌分類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性狀,同時特定的大小使得細菌能更適應其生存環境。過去100年來,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是什麼決定了細胞的大小。
  • 古細菌:生命世界裡的獨行者
    1977年,美國生物學家Carl Richard Woese和George Fox 以16S rRNA 序列為依據,提出了獨立於真細菌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生命第3 種形式,即在細胞構造上與真細菌較為接近,同屬原核生物,但在進化譜系上卻更接近於真核生物。至此,生物三域的分類體系建立。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而且細菌的基因傳播能力很強,表現耐藥性的基因不光會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還可能被環境中其它沒有「血緣關係」的細菌獲取。圖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在農場動物、環境、人類中的各種傳播途徑(Woolhouse and Ward 2013 Science)目前,國際上已經明確了採取「同一健康」的方法來解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必要性。
  • 張鋒:如何在34歲躋身於世界頂尖生物學家?
    他了解到CRISPR全名為「規律成簇的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是微生物學家從細菌中發現的。CRISPR在細菌中的作用是抵禦病毒入侵。CRISPR系統同時擁有「搜索」和「摧毀」兩種機制:使用遺傳物質RNA尋找特定序列的DNA,同時使用一種稱為Cas9的酶來切開DNA。
  • 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新聞—科學網
  • 學生們的垃圾分類「神器」創意十足 有的小發明已經申請到2項專利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11月22日報導:11月22日下午,由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生活垃圾分類「小發明、好方法、金點子」徵集活動舉辦頒獎儀式。近百位獲獎學生代表、指導老師、學校領導以及領導嘉賓相聚於共青森林公園,共同見證活動圓滿收官。
  • 在指甲刀被發明之前,人們都是怎樣剪指甲的?
    相信很多人都特別好奇,在指甲刀被發明出來之前,人們到底是怎麼剪指甲的?最近就有人問了這個問題,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在指甲刀被發明之前,人類到底是怎樣剪指甲的。其實在很早之前,人類剪指甲其實並不能被稱為剪指甲,其實就是磨指甲,生物學家們分析,當人類還處於猿人類的階段,那個時候的人類和許多生物是相通的,所以那時候的猿人會找樹枝或者木頭來充當自己磨指甲的工具。這就像家裡養的貓貓狗狗是一樣,它們過一段時間就會找地方磨爪子。再後來進入了石器時代,人們便開始用石制的工具進行磨指甲。
  • 《喜羊羊與灰太狼》喜羊羊獲得超音速鞋,細菌大王的發明無人能敵
    喜羊羊與灰太狼只奇趣外星客終於更新了,這是喜灰迷一直以來期待的動畫,是延續了跨時空救兵的又一部新作,這部動畫充滿了冒險色彩,而且很有可能是揭秘喜羊羊身世的故事,當年智羊羊為何會拋棄喜羊羊,那個鈴鐺又是怎麼回事,我覺得都會透露了,現在喜羊羊身邊又多了一位妹妹,劇情也沒有說明是親妹妹還是智羊羊研發出來的產物,一切有待揭曉了,而這部作品的壞人的是細菌大王
  • 「耐藥細菌」可致死?別聽信謠言!
    耐藥,是因為胡亂用藥細菌之所以會產生耐藥性,首先是因為人類發明了抗生素藥物。為什麼這麼說呢?你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個著名的故事。在工業革命以前,英國樹上的蛾子主要是白蛾。工業革命以後,白蛾越來越少,黑蛾越來越多。因為黑蛾更適應黑乎乎的環境。
  • 能導電的細菌「尾巴」
    圖片來源:Pixabay地桿菌屬(Geobacter)的細菌看起來就像微型的芸豆長出了長長的像電線一般的尾巴。事實上這些「納米電線」真的可以導電。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這種導電細菌,希望開發出一種可以在人體內部安全工作、抵抗腐蝕,甚至能從周圍稀薄的空氣中獲取電能的生物技術。
  • 暑假接近尾聲 大中小學生全情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創意徵集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從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獲悉:由綠容局聯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共同發起的生活垃圾分類「小發明、好方法、金點子」徵集活動自7月2日起正式發布以來至8月20日申報截止,共收到申報作品548份(小學生組196份,中學生組265份,大學生組87份)。
  • 發明智能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奧特曼「變身」垃圾箱…… 看小學生...
    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實現「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是促進形成生活垃圾分類良好習慣的重要舉措。如何讓「小手」動起來,主動拉住「大手」?9月25日,在重慶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推進會上,參會人員走進渝北區龍山小學了解學校開展垃圾分類的情況。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 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學家對細菌和癌細胞進行的迷宮實驗,對於生物醫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為了解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早期過程,以及癌細胞的轉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 或許你只聽說過科學家訓練小鼠走迷宮,但是你知道細胞和細菌也會走迷宮嗎?
  • 阿拉一道來|七寶鎮:聯合中介解決租戶垃圾分類難 學生發明「破袋...
    為解決租戶宣傳問題,七寶鎮城管中心與航華四村四居委作為主辦方與五家房屋出租中介一同開啟了「綠色聯盟」,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內容寫入租房合同,為租客管理提供新模式,新方法。宗教界踐行垃圾分類七寶鎮派出了優秀的垃圾分類培訓講師,通過深入淺出的垃圾分類知識講座,讓在座的人進一步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所在和分類垃圾的去向,使得環保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 新發現的古細菌或能解答真核生物起源之謎
    一直到幾十年前,生物學家還認為地球上基本只存在兩種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既包含微生物、又包含更複雜的生物形態,如蘑菇和黑猩猩等;而原核生物則完全由單細胞生物組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細菌。通過這種方法,他繪製了一幅包含所有已知微生物的「家族樹」。 烏斯的分析顯示,原核生物主要分為兩類。除細菌之外還有另一類原核生物,他將其稱為「古細菌」(archaea)。和細菌類似,古細菌也是細胞結構較為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它們的外觀與細菌相似,但基因則有天壤之別。古細菌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許多都可以在極端條件下存活,如沸水中等等。
  • 2020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竟是生物學家!
    Doudna)獲得這一獎項,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這兩位女性科學家都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都是生物學家,其中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 (Emmanuelle Charpentier)1968年12月11日生於法國的奧爾日河畔於維西,法國微生物學家,遺傳學家和生物化學家。
  • ...能計算XOR,組合後還可分類圖像,荷蘭華人學者最新研究登上Nature
    生物學家們發現,人類的單個神經元也可以進行異或(XOR)運算,效率遠高於我們現在的人工神經網絡(ANN)。ANN要實現一個異或運算,至少需要2層神經網絡。現在,來自荷蘭特溫特大學一篇登上Nature的論文,再次打破我們的認知。
  • AI再發力,解決困擾生物學家近50年的一個基本問題
    原創 陸修遠 十點科學下圍棋、打電競都不算啥,現在,AI 開始搶生物學家飯碗啦。例如,我們免疫系統中的抗體蛋白是「Y形」的,並且會形成獨特的鉤狀,這使得它們能夠附著在病毒和細菌上,檢測和標記致病微生物,將其徹底消滅。膠原蛋白的形狀像擰起來的繩索,因而能夠在軟骨、韌帶、骨骼和皮膚之間傳遞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