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在知乎看到一個熱門話題:
如何看待揚州11 歲女孩墜樓身亡,目擊者稱「作業沒做完,和父母發生爭執」?「2月18日中午,揚州11歲女孩墜樓身亡,據小區居民反映:女孩墜樓前,疑因假期作業問題和母親發生爭執。」
高贊裡,和很多以往跳樓案的評論裡差不多,充滿了各種令人窒息親子關係案例,
這些給孩子造成了陰影的父母,總結起來,大概分為以下幾類,
高贊答主@磐石說了一件他和媽媽之間的對話,
家裡貓吃東西太急,吐了,
他媽媽問:你昨晚是不是餵了什麼?
答:沒有啊!
他媽又問:你沒餵它怎麼就吐了。
答:要餵了也不至於隔了一晚上才吐啊。
他媽接著問:我昨天躺床上早,貓咪一直好好的,誰知道我沒看見的時候,你給偷偷它吃了什麼?
答主炸了:我說了沒有就是沒有,我非要說三遍你才懂嗎?沒喂,沒喂,沒喂,你聽見了嗎?
他媽媽更炸:好聲好氣問你,你怎麼就不知道好好回答?
你對我就這種態度?以後你結婚有了媳婦,我還怎麼在這個家待下去?
你知道我身體不好,你稍微忍一下怎麼了?幹嘛要對我大吼大叫?我老了病了,你就這態度,還能孝順我?
這就是典型的指責型父母,溝通的過程中逮到孩子的一丁點錯或者疑似犯錯,就能把娃說到懷疑自己是不是應該活在這個世上。
當然,這是面對長大的孩子,長大了的,心理成熟並且有反擊能力的孩子。
面對小娃時,這類家長給孩子的創傷,孩子能不能消化就不好說了。
「你再怎樣怎樣的話,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
「你是撿回來的」
孩子情緒崩潰了,哭了,大人還納悶:這孩子怎麼這麼小氣!
指責型父母說出的話,娃小的時候,父母可以為自己打圓場,說是「逗」孩子,但話裡話外,不就是在指責孩子嘛!
「你再怎樣怎樣的話,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
再大些,
「這種題都不會,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孩子?」
再到孩子成年以後,
「你對我就這種態度?以後你結婚有了媳婦,我還怎麼在這個家待下去?」
我看過這樣一句話,「你罵孩子,孩子不會停止愛你,但他會放棄愛自己。」
這正是指責的最大副作用:孩子會從心底也認同自己是沒用的,甚至上升為對自己生命的輕視和傷害上。
其實雞娃家庭的父母,這樣的父母比例很大,包括我自己,對果果的期待是很多的,
人性嘛,總是貪婪的,總是希望娃各方面的發展的不錯。我還算比較克制的,內心雖有期待,一般不在娃面前顯露,忍不下去的時候也會找相關書籍隨時調整心態。
平心而論,很多時候,正是父母對孩子的高期待,才促進了家長自己和娃的不斷進步。
但各類社會新聞裡的雞娃父母,很多都是一點都不克制的,而自己也並沒有以身作則,和娃一起共同進步的。
再比如去年年底網上流傳的四川一個12歲小學生,因學業壓力跳樓自殺,
孩子跳樓之前,還留下一封遺書:
「我活得太累了」「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 "老師對我失望」「為你們我早已絕望」「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
也許,很多人覺著這些最終放棄生命的孩子的例子太過極端。
那我們再來看一些不那麼極端的例子,
知乎@星馬日
答主的同學父親因為自己讀書時,受限於家庭條件和文革的衝擊,沒有實現名校夢,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替自己「圓夢」。
他把孩子的日程安排滿滿的,除了學習,就是數學,寫作和英語培訓班,
考的好,父親會定下更高的目標,不會有表揚,也永遠沒有停歇。
中考意外考了年級第一,卻成為他人生噩夢的開始。父親開始以清北為目標,並無時無刻不在對孩子進行精神控制。
「我都是為了你好」
」事業上的不順心,都是因為孩子太淘氣,擠佔了他本身可以追求事業的時間「
所以每次沒有達到父親的期望時,孩子總是充滿了各種負罪感。
而到了高三,家庭對於他的監控涉及到方方面面,偷看日記,召開家庭防早戀批鬥會議等等。
被要求衝刺清北的壓力,緊張的家庭氛圍,在高考前他出現了心悸和幻聽,想要和父親溝通,卻被認為幻聽是為偷懶找藉口。
這樣的狀態下,他理所當然地考砸了。
而他的父親在事後總結時,說"這就是你不聽話的後果,要是按照我的規劃,你一定能考上清北「。
在上了大學,讀了研之後,他已經好幾年沒回家了。而他未來的打算,是畢業後,要離家遠遠遠遠的。
這類案例現實生活中其實一點也不少,不少高期待高壓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有機會便會遠走他鄉。
網上搜「出國後再也不聯繫父母」,就會發現近幾年有不少這樣的事件。
當然,現實中的大部分雞娃的普通家庭,和上邊的例子還是很不一樣的,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間歇性雞娃,在對娃的期望上,很多會經歷這樣的階段,
雖然這個階段圖是個網絡段子,但不得不說是非常的人間真實。
雖然很多人對自己家的間歇性雞娃這個狀態不滿意和懊悔,但我們必須承認,對於大多數娃,這才是最好的被雞狀態:鬆弛有度。
還是那句老話,雞娃這件事,能雞的雞,雞不了的要愛。
養育本身是一個系統性的複雜問題,關於打孩子,政治正確的說,就是不能打。
但作為一個6歲娃的媽,今年開始,我開始有點理解那些6歲以上打孩子的父母了。
比如我娃,一歲以前,小傻瓜一個,可可愛愛。
兩三歲開始,有了自我意識,頂多算是有點煩人。
四五歲時,逐漸懂道理,各種雞湯灌灌,底線拉拉好,娃也蠻配合。
但6歲的果果,有腦子,懂策略,知道底線,時常在皮和熊之間徘徊。
皮,還能忍,
犯熊時,不拉下臉批評教育,簡直不能忍!
當然,我相信大部分家長偶爾在忍無可忍打娃時,是為了一個心理震懾和教育目的,
但小部分說炸就炸,經常性打娃的父母,就是在間接犯罪!除了以上兩種方式給娃帶來的傷害,
還有一種疊加傷害是「暴力」傳遞,
不少研究證明,經常打娃的家庭,孩子除了自卑抑鬱之外,在長大後,也常常會有暴力傾向,
知乎上一個匿名學生在說到經常被父母打的影響時,總結了這些:
1、我最害怕的是「和人溝通」,我在大學的第一個朋友,也是我人生的第一個朋友,因為開玩笑踢了我一腳,我就情緒崩潰鬧絕交了。
2、自卑。刻在骨子裡的自卑,我總覺著我是一個可以隨時被欺負的畜生,而不是一個正常的人。
3、暴躁。在遇到心煩的事情時,下意識的想用暴力解決,這是自己難以控制的。
知乎上還有一個育兒話題常年熱門,問:如何摧毀一個孩子?
上面的三種類型的奇葩父母,不正是嗎?管不住嘴,管不住手,再長期pua孩子,輕鬆摧毀一個孩子。
當然,這一篇我並不是想一味的指責父母,大可不必父母原罪論。
咱們號上基本上都是願意在教育上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進步的學習型父母,
而我們也不是生來就是父母,也都是一點一點摸索著前進。我們每個人的育兒觀點和方向,其實也都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塑造的一個結果。
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不僅僅是家庭教育的一個結果,更有學校和社會的影響。
有時候看關於孩子自殺的新聞,我們會發現,即使父母規避掉以上三種極端行為,孩子仍然會有可能發生其它類型的,各種各樣的心理情況。
上邊的三種父母的行為,我們有時或多或少也會犯,大家都是人,只要不是經常性的即使偶爾有這些行為也無妨,事後可以想辦法補救。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也不用刻意將過多的精力放在「哎,今天說娃說的有點過了」 「今天不該打孩子胳膊的」 「今天做作業不該批評孩子的」 等等這樣的懊惱中,
而是可以多關注些:怎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怎麼提高孩子的逆商等等。
關於逆商:繆可馨事件:自家孩子遇見「袁老師」們該怎麼辦?
關於自信心:幫助娃建立自信,這幾個方法,很實用!
關於揚州這個11 歲女孩跳樓的事件,目前其實是沒有過多的證據來說孩子究竟是和父母吵架,還是有什麼其它問題的。但我仍然願意寫一寫這樣的話題,
一是提醒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規避掉哪些情緒化的發洩,隨時檢視自己的教育目標有沒有歪掉。
二來也是想提醒更多的父母,看見真實的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摘送海靈格《真愛的發生》中這段話送給你我,
我們,一起,加油!
當你注意孩子的行為時,你就沒有看見孩子;
當你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時,你就開始看孩子了;
當你關心孩子們意圖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時,你就真的看見孩子了;
透過你的心看見了孩子的心,這就是你的生命和孩子生命的相遇,愛就發生、並開始在親子間流動,和諧而暖人!
這就是真愛你的孩子。
1. 雖然最近公眾號又改版,但好內容值得被看到,大家多多星標,轉發,你的每一個點擊,都是對我莫大的鼓勵!
2. 如需進英語啟蒙群,請微信果媽(gymmb8),備註「公眾號進群」,
3. 我們往期所有乾貨,大家在公眾號後臺回覆:乾貨 即可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