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件悲傷的事
5月6日,西安一個9歲的小女孩跳樓了。
事情並沒有多複雜,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寫一頁半,在下午4點左右,小女孩給媽媽發了一條語音信息,說自己只寫了一頁零一行,但是還剩25分鐘就要交作業了,可能寫不完。
家裡人都「鼓勵」她趕快寫,按時交作業。隨後,小女孩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
當家人察覺不對撞開門的時候,她已經從樓上跳下,再也回不來了。
在她的桌上,寫了兩封「遺書」,一封的內容是: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另一封的內容是: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她幹什麼都不行嗎?
至少,我不這麼認為。
即使已經下定決心要跳樓,她仍然保持了基本的禮貌,向媽媽道歉。
而她那篇題為《我的零食世界》的字數不達標的作文,也寫得繪聲繪色:
有一天,我在床上想找家冰箱裡的零食,我的零食有牛奶、巧克力、星球杯等……好多好多我喜歡的零食。想著想著,我就看見了一扇門,於是我就走了進去,我發現裡面有好多我喜歡的零食,奇怪的是它們都變得很大,很大,我向前走了一段,發現裡面有許多小種子,上面寫著:牛奶種子,巧克力種子,草莓蛋糕……許多零食種子,我把巧克力種子埋在土裡,再澆點水,小小的巧克力種子迅速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巧克力。
充滿童真、想像豐富,對小孩子來說,這已經足夠。當然了,除了字數不夠。
那麼,為什麼她會有「我幹什麼都不行」的想法?
孩子很小,他們的認知並不完整,他們對自己的判斷,多數來自於外界,確切的說,來自於自己經常接觸、關係親密的人,比如父母、祖父母、老師、同學等等。
從她表述的「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可以推斷出,這個小女孩被否定、批評不是一天兩天了,可以說是經年累月,才會讓她如此信心全無,認為自己「幹什麼都不行」。
我們很多家長,喜歡用「批判式」教育,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響鼓更要用重錘」,找到孩子的不足,不斷督促,孩子才能進步。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孩子做得再好,也能挑出刺來,時間一長,孩子完全喪失了信心,不論自己做得有多好,總覺得「自己不行」。
缺乏信心的孩子,很脆弱,將來是無法承擔大任的。
為什麼小孩子會自殺?
小孩子因為壓力大自殺的問題,這些年並不少見。
這個問題可能會讓很多成年人想不通,小孩子能遇到多大的事,難道還會大過生死?
成年人當然會這麼想,因為他們知道,生命最重要,學習成績、工資、金錢都是身外之物,可小孩子不懂。
剛才說了,小孩子對事物的理解,來自於身邊人。
如果父母每天只關心孩子的作業、學習、考試、成績,從未關心過孩子的冷暖、心情、喜好,那麼我們一些成年人就是在向孩子灌輸:只有學習才最重要!
因為在學習面前,孩子能不能出去玩不重要,喜歡看什麼動畫書不重要,內心的感受是什麼不重要,喜怒哀樂不重要,想去哪玩不重要,有些父母甚至要求考了多少分、多少名才能去哪裡玩。
父母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在告訴孩子:只有學習才最重要!只有學習好了,父母才會高興,跟學習相比,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當孩子對自己缺乏認同的時候,當他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的時候,當他覺得只有學習最重要,而又因為長期的批評喪失信心的時候,他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
在他們眼中,和學習相比,生命並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些孩子,會因為在學習、感情受挫時,輕而易舉地選擇自殺,因為他們從不知道,也從未感受過,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這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當你長大後,沒人會在乎你寫不完一篇作文
因為寫錯一個字、一個單詞、一道數學題,多少家庭爆發過「雞飛狗跳」的大戰。
有一位爸爸的育兒經,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心理學教授賀嶺峰,有一個女兒賀卓爾,在日本學習動漫,高中階段,賀卓爾就已經能在實習的動漫公司獨立負責項目。
回憶起女兒小時候的學習,賀嶺峰提過這樣一幕:
女兒的數學老師打電話讓他去學校,結果剛到學校就被老師狂訓一頓:
你們家長是不是覺得生完孩子就沒啥事了?教育孩子的事全推給我們學校老師啊?!我們要求孩子寫完作業以後家長要檢查籤字,你籤字之前檢查了嗎?你知不知道你孩子同一道數學題已經錯第四遍了?!你怎麼做家長的呀!
賀嶺峰挨了一頓罵,心裡很鬱悶,忙不住地給老師道歉。
回到家,女兒問她老師說什麼了?
筆者(超人爸爸說教育)能想像得來,像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父母回到家,恐怕都少不了批評女兒,有的可能是猛烈地批評,甚至可能動手打。
因為女兒讓自己這個優秀生丟了面子,更氣憤的是,一道小學數學題就錯了四遍,將來怎麼考重點初中、重點高中,985、211可能連邊都沾不上了,女兒將來前途堪憂呀!
可賀嶺峰輕描淡寫,他這麼跟女兒說:
老師說你卷面整潔度提高了,這說明你態度更端正了,以後認真審題,多驗算,就可以提高成績。
女兒都不敢相信,問:就這些,沒了?
賀嶺峰迴答:就這些,沒了。
關於為什麼不批評(訓)女兒,賀嶺峰這麼說:
我才不去管什麼數學題呢,你一數學老師都教不會,我心理學教師怎麼教?做父母的,總得替孩子扛些什麼吧?如果老師訓你,你回來訓孩子,那還要你這個父母做什麼?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跟我女兒的關係。
此外,四年級的時候,女兒拿著59分的試卷回家了,而賀嶺峰在小學階段的成績從沒有低於90分過。
他這麼跟女兒說:
你知道嗎,將來你長大了,到公司裡邊去工作,你的同事、你的老闆,不會有任何人在乎你小學四年級的某次考試是考59分還是考95分,這件事不重要。
女兒現在能這麼成功,他們家庭關係能這麼和諧,證明了賀嶺峰的做法是對的。
你很難想像,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做出什麼極端的事。
對開頭所說的這個9歲小女孩,我們也可以說:當你長大了,到公司裡邊去工作,你的同事、你的老闆,不會有任何人在乎你小學時某次作文是寫滿了一頁半,還是只寫可一頁零一行,這件事不重要。
只可惜,她聽不到了。
我們能學習到什麼?
既然是心理學教授,自然是深諳人心的,比我們普通家長要更會和孩子相處一些,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位心理學教授的做法。
第一,承擔起父母的責任。
爸、媽不是白叫的,正如賀嶺峰所說,「你總要承擔些什麼」。
按我的理解,父母應該是孩子的「保護傘」,或是一道屏障。但不是用來為孩子遮風擋雨,讓他們衣食無憂的,而是幫他們承受、分擔壓力的。
每個孩子不同,孩子所處的學習環境也不同,父母的策略也應該不同。
如果孩子、學校很鬆散,那麼父母應該給孩子加壓,如果孩子自尊心過強、學習壓力過大,那麼父母應該給孩子減壓。
父母應該是那個「調節器」,保證孩子既有進步的動力,又不至於被過載的壓力壓垮。
第二,用心經營親子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能給孩子安全感,增強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這時候,父母的所說所做,才能更多地影響孩子。
第三,鼓勵,鼓勵,還是鼓勵。
同一件事,有人可能只盯著優點看,有人可能只盯著缺點看。
比如考了59分,你是盯著不及格的分數看,還是卷面整潔、態度認真,比如開頭那篇沒寫完的作文,你看到了不夠一頁半的字數,還是孩子豐富的想像力。
想批評,總能挑得出刺,想鼓勵,總能找到優點。
不同的父母,不同的選擇,可能造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希望你選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