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這兒的」次「可能很多人不明白真正的意思,這兒的」次「意思是:出外遠行時停留的處所:途次。旅次。舟次。
」次北固山「就是舟行停留在北固山。
北固山今鎮江,鎮江醋其中就有」北固山「這個品牌。如今很多人選鎮江醋時都優先選"北固山」。
在唐代大部分人從西安洛陽去往江南,出發一般是選擇乘舟順隋代大運河通濟渠直下揚州,入長江,而鎮江的北固山就在長江邊上,往來船隻自然會經過這個地方。
一般而言到達這兒大部分人會選擇上岸,或者揚州登岸或者鎮江登岸,當然當時選擇揚州的肯定會多一些。有些則是在這兒歇息,然後繼續下杭州。
王灣在唐代詩人中並不是很出名。
其作品卻被選入多個版本的初中語文教科書,可見其文學成就是得到肯定的。王灣是盛唐詩人,其詩自然帶有盛唐詩人那種大氣、自信、豪邁之風,這些在大部分盛唐詩人的共同特點。國之強,民之安,任何時代價值取向正常的文人自然會深受感染。雖然此詩表達了其思鄉情緒,即使經常往來於吳楚 ,照樣也思念自己的故鄉。但是通篇給人卻無傷感消極之情緒,卻有雖然日升日落,春去春來,時光在匆匆交替中,令人身在異鄉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開首: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稍微有點思鄉情緒了。
但是詩人只是頓生思鄉,看到那江上之風景,淡化了思鄉情緒。
轉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潮漲易行舟,順風順水。江上之景卻感染了詩人,令人心情愉悅。你能否認這兩句不是表達一種順風順水,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情結嗎?」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是此詩的最為經典的之處。
黎明前的黑暗終於被紅日打破,而那江南已經有了春天的氣息。紅日是代表新的一天,新的希望,新的開始,春天是生機勃勃,這一下子就給人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了。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只是後面一帶。
這美好的景色,也許作者在高興之餘,也想急於分享自己途中所見之有趣好玩給親朋好友,所以就反問: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讀詩須去知道作者生平,作者經歷,這樣你才能正確理解作者當時所處心境。
而不是如有些淺嘗輒止人說得:人家作者就是隨便寫個詩,你們又不是作者肚中的蛔蟲,你怎麼就能分析出別人的真實想法呢?這種言論居然得到很多人的認同。要我說:那恰恰證明你讀詩還停留於僅限於背過,望文生義之階段。你對詩的理解和了解僅限於粗淺表面。而且武斷認為別人分析的沒有道理,證明你沒有經歷過。我在寫關於詩詞的文章非常喜歡將作者的生平,寫詩的年齡,時代,心境,處境,歷史背景都寫上來,這並不是我羅嗦,那是我認為讀懂一首詩,需要了解作者的這些背景資料,才能更好的理解讀懂這首詩,那些分析詩作很多人人家的博學對歷史對一個詩人生平的了解超乎你的想像。只希望有些愛詩或者不愛詩的人,停止這種膚淺的言論吧。還有《詩詞大會》為什麼那些背詩背得很多的人,對於張繼的《楓橋夜泊》卻選錯答案,那就很說明一個問題了:你能背一萬首詩,卻對作者生平,寫詩的時代背景一無所知才導致你選錯了答案。只要你稍微了解一下張繼在姑蘇城外停留時,是他因為戰亂逃出長安,就不會選錯答案的。至於那些調侃說是思念女友什麼什麼的,我都不願意反駁他們。這類人可能很聰明,但是聰明才智沒用對地方。
王灣因整理學術書籍而獲功。
從歷史記載來看,王灣應該屬於治學嚴謹之人,性格應該屬於豁達平和之人。
王灣大約是在玄宗先天元年至三年前後,(約712~714年前後)進士及第,授滎陽縣主簿,轉洛陽尉。約開元五年(約717年),馬懷素為昭文館學士,奏請校正群籍,召博學之士,他當選其中。馬懷素卒,由元行衝代馬懷素之職,上表請通撰古今書目,名《群書目錄》。由毋煚、韋述、餘欽、殷踐猷等分部而治之,他和劉仲丘合治集部圖書,歷時5年而成《群書四部錄》200卷。校完內府圖籍後,又於陸少伯等一起編校麗正書院藏書。他對南朝梁、齊以後的詩文集進行了大量的編校工作。書成後,因功授任洛陽尉。在開元十七年,曾作詩贈當時宰相蕭嵩和裴光庭,後去世。往來於吳、楚間,可惜遺作不多。其「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之句,當時稱最。文學史家稱其「氣象高遠,情景交融」,傳為佳作。 其事跡,《唐才子傳》中有詳細記述。從其生平來看,他更多是一個治學的學者型人才,對於整理典籍整理唐之前的資料是非常擅長。從其生平來看非常博學有才,可能更多偏向於研究型方向,所以其詩就沒有太多的作品而傳世,只有十篇 。
古代一詩而留名,一詩在文學史佔有一席之地屢見不鮮!
王灣也屬於這種詩人。他在《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之經典詩句,奠定了他在古代文學上的地位。明代胡應麟評價最高:他在《詩藪·內編》裡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據說開元年間,宰相張說曾親自將這首詩題寫於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明朝胡應麟認為詩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二句,是區別盛唐與初唐、中唐詩界限的標誌(《詩藪》)。可見這首詩在當時及後世受到了普遍重視。其詩,《全唐詩》有收錄。
此詩能得到如此之高評,無外乎是王灣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
百家號已經開通讚賞功能,如果您感覺我的文章深得您的口味,可以給個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