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婦收養日軍遺孤,長大後日本生父勸其回國,他送父親7個字

2020-12-22 子夜說史

俗話說,生恩不如養恩大,父母將我們生下來,只用了不到十個月的時間,但是要將我們養育成人,卻是要用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心血來培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的人一生下來就被父母拋棄了,但他們還是能幸運的遇到能將他們撫養長大的陌生人,這種恩情,遠遠超過了父母的生育之恩。

從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日本就開始了對我國的侵略戰,從書籍,文物,再到白銀,當時正處於清朝晚期,內憂外患非常嚴重,為了能主持朝政,光緒帝與慈禧差點撕破臉,在朝中也分為了兩派,所以當日本人入侵時,清廷根本自顧不暇。

1931年,清朝滅亡後,日本開始了更進一步的侵略戰爭,最開始我國東北地區成為了日軍得到主要目標之一,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攻佔東北全境,隨後我國上海,河北,天津等地也成為了日軍侵略的目標,1933年,日軍成立「關東軍防疫供水部」,他們利用鼠疫,禍亂在我國各地製造恐慌現象,第二年,日軍在吉林伊蘭縣動用轟炸機轟炸全縣,導致我國2萬人傷亡。

直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宣布投降,這場十幾年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在日軍投降後,不少遺留下來的日裔華僑被滯留在我國,據數據統計,人數達到上百萬,其中大多都是婦女或十三歲以下的日本遺孤,2011年,劉國強就日本遺孤這一類人群出版了一本同名小說《日本遺孤》,在書中詳細的記載了日軍在撤退後,這些遺孤們的真實生活。

在書的開頭,他寫道「 他們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日本人,他們既是中國人,也是日本人。他們處在歷史的夾縫中,他們成為了一段被人們遺棄的歷史」,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這些人中,有大部分被遺留下來的孩子被中國家庭收養後,正式成為了一個中國人,福地正博就是其中一個幸運的孩子。

1943年,他隨父母移居中國,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很好,後來,福地正博的父親也被抓去充軍了,就在日軍投降前夕,他們一家因為瘟疫和饑荒逃難,當時他才五歲,身體非常虛弱,一家人在路上走了五天。

途中幾次遇上侵華日軍,慌亂中,福地正博與母親還有父親和弟弟走失,這下兩人的生活更加艱苦了,後來他們跟著其他人來到了齊齊哈爾,不幸的是,福地正博的母親因為飢餓和感染了瘟疫而去世,小小的福地正造就站在路邊守在母親的屍體旁。

這是一個好心的婦人看到了他,並將他帶回了家,這個人就是安淑卿,她與丈夫王玉山都是老實的農村人,在那個年代,能顧好自家就算不錯了,但是安淑卿不顧群民的勸阻,執意將只有五歲的福地正博帶回家撫養,她認為日本與中國的戰爭,不應該牽連到一個無辜的孩子身上。

就這樣,福地正博來到安淑卿家後,她將他的名字改為王久德,並與丈夫出錢供他上學,將他養育成人,1966年,養父王玉山去世前,告訴了兒子他的真實身份,他還說,他與安淑卿都不會阻止他回日本尋親,這讓王久德非常感動與感激,1989年,王久德在養母安淑卿的鼓勵下,找到了自己的生父,福地正造,他見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也很激動,在得知兒子的遭遇後,福地正造感慨萬分,想要讓其回國留在自己身邊,但王久德卻說「永誌不忘養育恩」。

後來,王久德還是回到了中國,他對生父福地正造說的那句話沒有錯,如果沒有王玉山和安淑卿夫婦,他很有可能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餓死在路邊了,對於他來說,養父和養母對於他的恩情,遠比生育之恩還要大。

相關焦點

  • 1945年,日本一遺孤被中國人收養,長大成人後他是如何報答的
    而在日本侵華的過程中,除了受到迫害的中國國民之外,還有許多日本遺孤被永遠的留在了中國。對於這些遺孤來說,雖然他們是日本人的後代,但是在戰爭的影響之下,他們卻永遠的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曾經,在中國就有這樣一位日本遺孤,1945年時,他被中國人收養,而在長大成人之後,他也對自己的養父母進行了報答。那麼,這位日本遺孤究竟是誰?他又是在何種情況之下被遺棄到中國的呢?
  • 日軍投降後留下遺孤在中國,這些日本小孩下場咋樣了?
    日軍甚至連小孩都不放過,可他們萬萬沒想到,在日軍戰敗投降之後,有大量的日本小孩遺留在了中國,據統計戰後的日本遺孤多達4000多人,有的甚至是嬰兒。 這些日本人的小孩是怎麼來的呢?日本早就制定了所謂的國策,從1931年日軍佔領東北後,日本就開始了大規模的移民,除了武裝人員,還有士農工商各個階層的人。 1936年,日本內閣就制定了一個計劃,20年內要向東北移民100萬戶,500萬人,這麼龐大的移民佔到了日本農業人口的四分之一,當然這個計劃是沒有實現的。
  • 75年前,中國父母收養了4000多日本遺孤
    當時她在門外偷聽到了民警詢問媽媽的話,看到媽媽哭後,她也衝到裡面抱著媽媽哭。徐明的養父母原本頗有資產,但後來父親生意失敗,門外經常有討債的人。過年時沒錢買新衣,母親就從箱子裡找出一件黑緞夾襖,改成了一件短的衣服。每當她長大一些,母親就把衣服加長一點。
  • 75年前,中國父母收養4000多日本遺孤:他們說日語,以中國為故鄉
    打消了心理的掛礙,他平安健康地長大,轉眼到了不惑的年齡。卻不料,命運突然把真相推送到了他面前。有次和廠長聊天時,廠長問:「你是日本人,難道你不回日本探親嗎?」因為當時的中日關係和睦友好,已經有許多遺孤返回日本尋親。於德水聽完一笑,表示自己的親人就在中國啊。
  • 中國養母養了日本遺孤40年,遺孤回到日本再沒回來,養母很想念他
    有一個日本遺孤,名字叫野板祥三,他六歲的時候流浪在中國的街頭,孤苦無依,被一位善良的中國母親養育成人,長大之後回到日本,就再也沒有回過中國,他的養母很是掛念,希望在死之前能夠再見他一面,母親的愛與兒子的冷漠形成了鮮明對比,世間的親情竟然如此涼薄!
  • 日本戰後遺孤,真的有電影裡那麼慘嗎?
    最幸運的一類當然就是被親人找到或者找到親人的遺孤了。當時戰後遺孤並不是單方面在尋親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兩國都相應地成立了尋親組織,既會幫助日本人尋找遺留在中國的孩童,也會幫助歸國後的遺孤尋找離散的雙親。在回到日本後能順利找到親人的遺孤大多都能逐步進入正軌,正常地在日本紮根生活,即便一開始並不會說日語,但至少有依靠和庇護。
  • 她養育日本遺孤40年,養子回日本後了無音訊,想見養子卻被拒絕
    75年前,世界更多地方還處於戰爭狀態,許多國家在長年的戰爭中,疲憊不堪,而那時,日軍正四處侵略,當時與美國一樣,有著強大軍事實力的蘇聯強攻了關東軍,當時的日本不敵蘇聯,很快就被擊潰,潰不成軍的日軍只能四處逃串,有的逃回了日本,剩下的都中國俘虜了,當時除了不是逃走就是被俘虜的日軍之外,還有一些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孩子,其中有一個日本孩子就被一對心地善良的中國夫婦給收養了
  • 哈爾濱夫妻撫養日軍遺孤,尋親回國後卻再無音訊,網友:白養一場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個被哈爾濱夫妻收養、撫養的日軍遺孤,他正是為世人所唾棄的那種不懂感恩之人,成年尋親回國後再無任何音訊和消息,拋下中國的母親不聞不問,甚至連母親重病也不管不顧,真實枉為人子。
  • 日本遺孤於德水:得知真實身份不願回國,對外堅稱自己是中國人
    ▲於德水舊照1945年2月,於德水出生在吉林長春,他的親生父母就是耕作在東北的日本普通農民。出生不久,其母親就與世長辭了,父親也在日本戰敗後,加入了返鄉大軍。由于于德水太過年幼,父親擔心他無法適應擠滿人群的火車車廂,便將他交給一對中國夫婦。這對中國夫妻有著中華民族善良與寬容的傳統,他們對於德水視如己出。無論物資如何匱乏,生活如何艱難,夫婦二人總是給予於德水最大的照顧。慢慢地,於德水長大了,受母親的影響,他從小懂事溫和,從不惹是生非。在父母的關愛下,於德水像其他中國孩子一樣健康長大,就這樣直到四十餘歲的時候。
  • 一個日軍遺孤,畫了半輩子毛主席像,他終於回到了日本,卻又選擇返回中國 │ 止戈出品
    就在逃亡前不久,宏一和弟弟無意中闖禍燒毀了儲物倉,兄弟倆提心弔膽,隨時準備跪地接受父親的懲罰,然而懲罰沒等到,卻等到了父親離家的消息。日軍為挽回時局,在開拓團內招募壯丁,並不符合徵兵條件的父親也被招募了,然後在寄回一封信後就永遠失去了音信。穿林、過河,一路逃亡。有女嬰被餓死,孩子母親哭得死去活來,其他人卻無暇顧及。
  • 她撫養日本遺孤40年,養子回日本後音信全無,雙親患病也拒絕探望
    1945年,蘇聯紅軍強攻關東軍,侵佔哈爾濱的日軍被瞬間擊潰,大部分的日軍不是被俘虜了,就是逃回了日本,還有一些孩子遭到了遺棄,趙連棟就是其中之一。 趙鳳祥想要送他回家,這時小男孩突然說了一串他聽不懂的日語,趙鳳祥頓時明白了,這孩子是日本遺孤,看著孩子的臉,趙鳳祥想起了死在日本人刀下的叔叔、侄兒,怒火在心中燒開。
  • 「謝謝,中國!」二戰遺孤、日本73歲老人來德州講述傳奇經歷
    日本二戰遺孤、著名中日友好交流人士中島幼八先生在今年出版的中文版《何有此生》一書中這樣寫道。 中島幼八,1942年生於日本東京三田。1歲時全家移居中國東北,抗戰勝利後由中國養父母撫養長大,1958年回國。1966年進入日本中國友好協會總部事務局,主要從事翻譯工作,全面投身於恢復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群眾運動。
  • 尋訪 日本遺孤:「我是侵略者的後代,人家把我養大成人」
    「那時我父母受軍國主義思潮的蒙蔽,以為移民到(偽)滿洲,就是中國的東北去的話能有出路,所以抱著一線希望帶我們全家到了東北。」中島幼八回憶說,他的父親1945年7月26日被徵兵入伍,之後他的母親帶著他和比自己大六歲的姐姐隨父親來到中國,成為了開拓團中的一員。之後,蘇軍進入東北,當時已懷孕六個月的母親便帶著他和姐姐開始到處避難。
  • 大地之子 :日本戰爭孤兒與他們的中國養父母
    快結束時,臺上的人潸然淚下,臺下多名觀眾也紅了眼睛。  舞蹈的名字叫《中國媽媽》。表演者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日本遺孤。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在日本軍隊撤退和遣返過程中,約有4000多名13歲以下日本孤兒被遺棄在中國,被中國人撫養長大。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多數遺孤回到日本。中國養父母被迫與孩子分離,終生牽掛。
  • 中國媽媽養日本遺孤40年,回國後音信全無,母親對著照片哭成淚人
    趙鳳祥說,這個小孩是日軍遺留下來的孩子,說著我聽不懂的日語。今天剛下大雪,我要是不領他回來多半得凍死。李秀榮聽丈夫這一說,也心疼了起來。這孩子年齡在4到6歲的樣子,父母怎麼忍心把他丟下的?這日寇真是沒有人性。
  • 中國父母養大的日本遺孤:得知自己是日本人的那刻,感覺天都塌了
    作為一名擁有日本血統的中國人,於德水的一生經歷了太多的不可能。從小於德水被中國父母養育長大,卻有一天被告知自己是日本遺孤,當於德水知道了自己的身份的那一刻,他感覺自己的天都塌了。一、日本血統1945年,於德水僅僅只有8個月大。
  • 農民收養日軍傷兵47年,回國後日軍是如何回報?
    抗戰時期,很多的士兵為了不被日軍俘虜,寧可選擇自殺或者同日軍同歸於盡,,一方面是中華民族的血性,一方面則是日軍虐殺戰俘是出了名的狠毒,日軍在中國作惡多端, 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對他們充滿了刻骨的仇恨,但是中國人的本性總是善良的。
  • 一個日本遺孤的回憶:沒有中國,何有此生
    紀錄片《何有此生》將與日本老人中島幼八一起,講述他一生返回血脈故鄉和心靈故鄉的曲折歷程,回憶作為一名特殊的「日本遺孤」在中國經歷的童年生活,以見證者的身份還原戰後的冷暖人生。1943年,一歲的中島幼八隨父母和姐姐參加「第十次長嶺八丈島開拓團」,來到中國牡丹江寧安縣安家落戶。 兩年後,日本戰敗,中島幼八的父親被徵兵不歸。關東軍向本國開拓團民封鎖消息,炸斷橋梁,以使部隊快速逃離。團民成了棄民,被通知去集中營等候安排。 來到集中營,大部分人住在牲口圈裡,集中營流行麻疹,每天都有小孩死掉。
  • 在抗戰中,中國戰士撿到日本小女孩後送還日軍,附帶一封信震動日本
    戰鬥告一段落後,我軍戰士在敵軍屍體中發現了2個日本小女孩,1個不到1歲,一個四五歲,她們的親人大概在戰爭中死去,2人成了無人看管的孤兒。 這名戰士發現後,和戰友商量了一下,3個人一起把她們帶回了晉察冀軍區總部。
  • 陳坤繼父:繼子7歲被生父拋棄,他供繼子上學勸繼子孝順生父
    2016年,陳坤對父親說:「爸,你能擁抱我一下嗎」,而隨著父子之間地擁抱,他與生父之間地隔閡徹底化解。陳坤作為無數粉絲的夢中男神,卻擁有不幸的原生家庭,他七歲時父母離婚,他遭到生父的拋棄,自此父子之間產生了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