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中國父母收養了4000多日本遺孤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周刊作者團 世界華人周刊 來自專輯周刊國際範

為什麼他們說著日本話,卻對中國飽含感情?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令狐空

這次新冠疫情,不知不覺間已經持續到了年中。

最讓人擔憂的地方,莫過於老人們聚集的養老院。

而在日本兵庫縣,有家特殊的護理機構。

▲ 圖片來源:微博@鳳凰李淼

一方面,夥食費每天才200日元,合13元人民幣,雖然處於虧損狀態,但會長為了服務老人,堅持經營下去。

另一方面,這裡的日本老人竟然都說中國話,吃中國菜,打中國麻將,唱中文歌。

▲ 圖片來源:微博@鳳凰李淼

比如一位奶奶就唱起了黃梅戲:「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另一位奶奶則說道:「還是中國話好呀,隨隨便便就講出來了。日本話我講出來,對不對實際上不知道。」

▲ 圖片來源:微博@鳳凰李淼

為什麼這群日本老人講不清日本話,卻對中國飽含感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只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日本遺孤。而他們的背後,是一段血和淚的記憶。

1930年,為了徹底地佔領東北,日本制訂了20年內向東北移民100萬戶的入侵計劃。

100萬戶,大約500萬人。這些傢伙並非普通的農民,許多接受過嚴格訓練,被稱為日本開拓團,來這兒的任務就是武裝殖民。

現在回想這段往事,仍不由得暗自心驚。

▲ 「九·一八」事變舊照

好在後來日本在各個戰場節節敗退,蘇聯紅軍橫掃了盤踞在東北的關東軍。

那時殘留在東北的日本人多達155萬,一些關東軍因戰敗更加喪心病狂,竟下令所有將士和家屬自殺,包括年幼的孩子。

比如在1945年8月12日,偽雞寧縣(今黑龍江省雞西市)哈達河開拓團被蘇軍阻截,團長貝沼洋二見走投走路,高喊「天皇萬歲」後自殺。

▲ 自殺的日本人。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團長自殺也就算了,成員們也被洗腦到了瘋癲。男性竟然向團中的婦女兒童開槍,500多名婦女和兒童被殺害,只有7名孤兒僥倖生還。

當時的東北有大量日本孤兒,不少是日本軍人的兒女,還有許多是開拓團的後代。

▲ 日本遺孤桂川君子6歲時與家人合影

想起14年來日本的所作所為,沒有人不義憤填膺。但一些中國的父母竟然放下了國讎家恨,選擇收養孤兒。

「有罪的是侵略者,孩子是無罪的。」

「看著這孩子很可憐,不收養過來很可能會死掉。」

據統計,中國的父母至少收養了4000多名日本孤兒。這些孤兒因此避免了死亡,成為了歷史的證明。

由於日本侵略者的惡行,東北三省又是日寇最猖獗的地方,普通百姓對於日本孤兒的態度可想而知。

但養父母普遍將孤兒視如己出,完全不亞於自己的親生骨肉。

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父母通常隱瞞孩子的身世。但世界上沒有不通風的牆,街坊鄰居們往往知道孤兒的身世。

於是,絕大多數的日本遺孤,小時候都經受過同齡人的言辭侮辱,但他們在父母的關懷下堅信自己是中國人。

於德水就是這4000多名日本孤兒中的一員。

他出生於1945年的長春,半歲時被中國父母收養。在父母的呵護下,他性格乖巧溫和,從不惹是生非。

▲ 於德水

有一次在學校,同學衝他做鬼臉,還罵他「小日本」。

於德水從小看《地道戰》《平原遊擊隊》,深知日本鬼子的罪惡。

堂堂「中國人」,聽到了這種侮辱誰能受得了。一向懂事的他發瘋似的撲向了同學,由於個頭矮小反被揍得鼻青臉腫。

▲ 年輕時的於德水

後來在玩耍的時候,不時有同學嘲笑他是日本人,但於德水壓根不相信,因為父母一直對他疼愛有加。

打消了心理的掛礙,他平安健康地長大,轉眼到了不惑的年齡。卻不料,命運突然把真相推送到了他面前。

有次和廠長聊天時,廠長問:「你是日本人,難道你不回日本探親嗎?」因為當時的中日關係和睦友好,已經有許多遺孤返回日本尋親。

於德水聽完一笑,表示自己的親人就在中國啊。不料廠長說道:「我真沒騙你,都問過你爸啦!」

▲ 於德水養母

聯想起小時候經常被喊小日本,於德水不由得害怕起來。他回到家鼓起勇氣詢問自己的身世,母親平靜地告訴了他真相。

那一刻,他感覺天塌了下來。他經常在深夜感嘆:「幾十億人都是大禹的後代,為什麼我這根小草就不是一個中國人?」

1986年,於德水已經41歲,在母親的建議下,他跟隨探親團前往日本。

他並沒有在日本找到親人,隨後拒絕了定居日本的挽留,回到了中國照顧年邁的父母。

直到父母去世後,他才遵從家人的意見東渡日本。但他過得並不快樂,每天意興闌珊,只學了一些簡單的日語。

滿目櫻花催淚綻,此心難以屬東瀛。時間越長,他越懷念中國。當孩子成家之後,他立即帶著妻子返回中國的家鄉,辦了一個小機械廠,臉上重新煥發了容光。

「我說的祖國就是指中國,我從來沒把日本當過祖國。」

自從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之後,遺孤們陸續返回故國尋親。他們的年齡大約在40歲上下,普遍不適應日本的生活。

有些人索性離開日本繼續回到中國,還有些人則永久定居在了日本。但他們多數人的心,仍然時刻牽掛著中國。

▲ 圖片來源:微博@鳳凰李淼

有位叫池田澄江的奶奶,中文名字叫徐明。年少時居住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有著和於德水相似的經歷。

7歲時,學校組織去電影院裡觀看抗戰影片。電影裡,日本鬼子騎著馬燒殺搶掠。不知是誰喊了句「小日本」,一些頑皮的學生開始推搡徐明,甚至朝她吐口水。

女孩子哪有不愛乾淨的,更何況平白受了屈辱,她委屈地哭了起來。等到電影散場老師點名時,她仍然在電影院裡哭。

▲ 池田澄江

老師把那些同學批評了一頓,並教育他們不能欺負弱者。徐明大受感動,從此將人生志向定為教師。

和於德水不同的是,她在8歲時就知曉了自己的身份。當時她在門外偷聽到了民警詢問媽媽的話,看到媽媽哭後,她也衝到裡面抱著媽媽哭。

徐明的養父母原本頗有資產,但後來父親生意失敗,門外經常有討債的人。

過年時沒錢買新衣,母親就從箱子裡找出一件黑緞夾襖,改成了一件短的衣服。每當她長大一些,母親就把衣服加長一點。

饒是困窘如此,母親也沒有放棄她的學業,不識字的她每天盯著孩子做作業。徐明也不負期望,考上了牡丹江師範學院,在一家山溝學校裡教了10年書。

1972年,由於日本友人的身份,當地民警詢問徐明有什麼需求。徐明只說了一條:調回牡丹江工作,照顧年邁的二老。

▲ 圖片來源:北青網

在照顧父母近10年之後,她終於鼓起勇氣,在1981年7月帶著3個孩子前往日本尋親。

由於沒有找到親屬,她的錢很快花光,在日本非常窘迫,一度想要自殺,好在找到了中國駐日領事館。

在領事館的幫助下,她和孩子終於有了住處。後來在日本媒體的報導下,「徐明事件」成了熱點新聞。

她在不經意間創造了歷史,成為首個未找到親屬就獲得日本籍的遺孤。

後來,她把丈夫和父母都接到了日本,但父母極不適應,又返回了中國。

由於不會講日語,她的工作並不順利。但不管掙多少,她都堅持給父母寄生活費:每個月5萬日元(約3300元人民幣)。

不得不感嘆:雖然並非親生骨肉,但徐明比很多兒女更懂得孝道。

她對中國也飽含熱愛,無論走到哪裡,都聲稱「日本是祖國,中國是故鄉」。

在收養孤兒的父母中,絕大多數都選擇隱瞞孩子的出身。但也有部分家長開誠布公,在孩子懂事後就告訴了他們真相。

前文所講的「500多名婦女兒童」被殺事件,只有7名孤兒倖存。其中有一個叫席靜波,他被中國軍人發現,交給了張克山夫婦養育。

後來,由於看到好友席家只有一個女兒且無法再生育,張家把4歲的席靜波轉給了席家。從此,席靜波有了兩位母親。媽媽們毫無隱瞞,總給他講過去的故事。

▲ 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每當回憶起童年時,席靜波都滿臉幸福。「他們對待我就像是對待親生兒子一樣。睡覺時把我放在中間,左親一口右親一口。」

1955年,席靜波考上了林口中學,但因為家境貧窮,上學費用成了難題。席靜波左右思想,對父親說:「爸爸,別為難了,我不讀中學了,幫你幹活。」

但父親一聽惱火了,母親也不同意。他們賣掉了一間半房子,得到了150元,讓兒子繼續上學。窮人的孩子早自立,刻苦的他被保送到了勃利中等師範學校。

▲ 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畢業之後,他如願參加了工作,原想好好孝敬父母。卻不料父親去世,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

1986年,他跟隨團隊去日本尋親,出發之前,母親的臉上沒有了笑容。她已經失去了丈夫,不能再失去兒子。

席靜波看出了母親的擔心,保證自己絕對不會忘恩負義。

▲ 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他在日本並沒有找到親人,面對著日本永久居留權的誘惑,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絕對不扔下母親、家人,還有中國的教育事業。

「中國有我70多歲的老母親,把我看成她的精神支柱,我要是不回去,她會倒下的。她養我小,我養她老。」

從1992年開始,日本政府每年邀請不願回國的遺孤到日本旅行,但席靜波沒有去過一次。一方面怕母親擔心,另一方面怕自己外出時母親出意外。

正所謂:父母在,不遠遊。

▲ 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母親去世後,他依然沒有返回日本定居,而是決定在中國終老。

「我身上的一切一切,都已經中國化了,我已經70歲了,我完全能夠體會到當年母親對孩子的依戀,對生活了幾十年故土的依戀,我完全懂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遺孤都如此孝順,但絕大多數的遺孤在返回日本後仍然心繫中國和養父母,把中國當成家鄉,對養父母充滿了感激。

孝道,從來與國籍無關,只和教育相關。懂得越多知識,越明白父母的不易,越能培養出感恩的心。

根據遼寧省社科院研究員張志坤的統計:日本孤兒受教育程度普遍比同期的中國孩子高,大專及以上程度的達5%,高中以上的達20%,初中達40%。

▲ 日本遺孤樹立的中國人養父母感謝之碑

這些開明的中國養父母,在教育上平均傾注的心血遠超當時其他的家長。而這些孩子,也大多數沒有讓父母失望。

《天龍八部》中,頂天立地的喬峰,經常帶著丐幫的兄弟們出沒於宋遼邊境,伏擊企圖侵擾宋境的遼兵。

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大玩笑,鄙視契丹的他竟然是一個契丹人。當他得知真正身份的那一刻,無異於天崩地陷。

▲ 97版《天龍八部》喬峰

身份的變化,一連串人生的變故,大大拓寬了他的視野。國之盛衰無常,戰之勝敗頻變。宋人遼人都是人,何必你罵我遼狗,我罵你宋豬。

我們沒有喬大俠的經歷,但可以通過他的人生,窺見一些傾瀉的天光。

曾經的恥辱,當然不能遺忘,但也要從過去和現在間把握好平衡,該執著時執著,該放手時放手。

正如作家索忍尼辛所說,忘卻歷史,你會雙目失明。但總盯著過去,也會瞎掉一隻眼。

這些被收養的遺孤,回到日本後普遍成為了中國代言人,規勸日本政府正視歷史,努力搭建中日友好的橋梁。

▲ 長春「中日友好樓」

他們成立「扶桑同心會」「中國歸國者聯絡會「中國養父母謝恩會」等組織,在長春建造「中日友好樓」。

回想那些曾經收養遺孤的父母,他們並不懂人道主義援助這樣的大道理,只知道如果不管,這些孩子可能會死。

「我恨鬼子,但我不恨孩子。」

人世間最真摯的感情,往往藏在最樸素的話裡。燦爛星空下,平凡的人們帶來最多感動。

◇ 參考資料

1. 大家.「我恨鬼子,但我不恨孩子」

2. 微博@鳳凰李淼.思念中國的日本遺孤

3. 人民網.池田澄江:日本遺孤的悲喜人生

4. 北京青年報.日本遺孤:很高興中國還惦念著我們

5. 華商晨報.「我身上的一切一切,都已經中國了」

6. 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字體,進入公眾號,回復【面對面】,即可查看視頻,《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原標題:《75年前,中國父母收養了4000多日本遺孤:他們說著日語,卻以中國為故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75年前,中國父母收養4000多日本遺孤:他們說日語,以中國為故鄉
    「看著這孩子很可憐,不收養過來很可能會死掉。」據統計,中國的父母至少收養了4000多名日本孤兒。這些孤兒因此避免了死亡,成為了歷史的證明。由於日本侵略者的惡行,東北三省又是日寇最猖獗的地方,普通百姓對於日本孤兒的態度可想而知。
  • 日軍投降後留下遺孤在中國,這些日本小孩下場咋樣了?
    日軍甚至連小孩都不放過,可他們萬萬沒想到,在日軍戰敗投降之後,有大量的日本小孩遺留在了中國,據統計戰後的日本遺孤多達4000多人,有的甚至是嬰兒。 在1945年日軍投降時,移民人數為150萬人左右,其中有30多萬人是農民,也就是日本開拓團,這些人在東北種地,把原來屬於中國人的土地變成了他們的,是變相的掠奪。 由於日軍投降之後,駐紮在東北的關東軍被瓦解,這些日本開拓團失去了保護,許多人都遭到了當地農民的攻擊,這些日本的士兵和開拓團農民紛紛湧現附近的港口。
  • 中國農婦收養日軍遺孤,長大後日本生父勸其回國,他送父親7個字
    俗話說,生恩不如養恩大,父母將我們生下來,只用了不到十個月的時間,但是要將我們養育成人,卻是要用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心血來培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的人一生下來就被父母拋棄了,但他們還是能幸運的遇到能將他們撫養長大的陌生人,這種恩情,遠遠超過了父母的生育之恩。
  • 1945年,日本一遺孤被中國人收養,長大成人後他是如何報答的
    而在日本侵華的過程中,除了受到迫害的中國國民之外,還有許多日本遺孤被永遠的留在了中國。對於這些遺孤來說,雖然他們是日本人的後代,但是在戰爭的影響之下,他們卻永遠的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曾經,在中國就有這樣一位日本遺孤,1945年時,他被中國人收養,而在長大成人之後,他也對自己的養父母進行了報答。那麼,這位日本遺孤究竟是誰?他又是在何種情況之下被遺棄到中國的呢?
  • 中國養母養了日本遺孤40年,遺孤回到日本再沒回來,養母很想念他
    有一個日本遺孤,名字叫野板祥三,他六歲的時候流浪在中國的街頭,孤苦無依,被一位善良的中國母親養育成人,長大之後回到日本,就再也沒有回過中國,他的養母很是掛念,希望在死之前能夠再見他一面,母親的愛與兒子的冷漠形成了鮮明對比,世間的親情竟然如此涼薄!
  • 她養育日本遺孤40年,養子回日本後了無音訊,想見養子卻被拒絕
    75年前,世界更多地方還處於戰爭狀態,許多國家在長年的戰爭中,疲憊不堪,而那時,日軍正四處侵略,當時與美國一樣,有著強大軍事實力的蘇聯強攻了關東軍,當時的日本不敵蘇聯,很快就被擊潰,潰不成軍的日軍只能四處逃串,有的逃回了日本,剩下的都中國俘虜了,當時除了不是逃走就是被俘虜的日軍之外,還有一些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孩子,其中有一個日本孩子就被一對心地善良的中國夫婦給收養了
  • 中國父母養大的日本遺孤:得知自己是日本人的那刻,感覺天都塌了
    作為一名擁有日本血統的中國人,於德水的一生經歷了太多的不可能。從小於德水被中國父母養育長大,卻有一天被告知自己是日本遺孤,當於德水知道了自己的身份的那一刻,他感覺自己的天都塌了。一、日本血統1945年,於德水僅僅只有8個月大。
  • 日本戰後遺孤,真的有電影裡那麼慘嗎?
    當時的日本厚生省給出過明確的定義:必須是戰爭時被遺棄在中國,被中國人收養,且收養時年齡在十三歲以下的日本人才會被視為遺孤。不過遺孤之所以會成為遺孤,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當時戰敗逃難的父母並沒有能力將他們平安帶回國,所以時過境遷後再想找到雙親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相當一部分遺孤在日本至死都沒能找到父母,他們才是歸國遺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類。
  • 這位中國籍日本戰爭遺孤走了,他的遺願令人動容
    1935年8月,渡部宏一生於日本山形縣的一個山清水秀的村莊和田村,是家中長子。5歲那年,父母報名參加了日本為殖民中國東北而組成的「滿蒙開拓團」,帶領全家來到中國黑龍江省林口縣龍爪鎮。
  • 日本89歲二戰遺孤出書回憶過去經歷:中國是我的恩人
    >▲圖源《紀伊民報》近日,日本作為一名日本二戰遺孤,福田在這本133頁的書中講述了作為「日本開拓團」來到中國後的生活、戰敗後的躲藏、作為中國人生活的歲月以及回到日本後自己的經歷。福田在書中特別強調:「中國是我的恩人」。據日本《紀伊民報》報導,1942年,11歲的福田和家人一起來到當時的偽滿洲國。1945年8月日本戰敗後,「日本開拓團」被留在荒野,全家一直過著流離失所的日子,在此期間,她的妹妹和母親相繼去世。
  • 生活在東北的日本遺孤 | 箭廠視頻
    作者|箭廠廠長出品 | 箭廠團隊每天早上出門,郜鳳琴都會對著鏡子細心打扮一番。 她一米六左右,燙一頭慄色捲髮,看上去十分精神。因為這些年幾乎每天都去跳舞,身材保持的很好,如果不是鬢角的白髮,很難看出已有74歲高齡。
  • 尋訪 日本遺孤:「我是侵略者的後代,人家把我養大成人」
    ,盤踞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倉皇撤退。大批日本僑民被遺棄在當地,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老弱婦孺。兵荒馬亂中,許多善良的中國人超越國破家亡的仇恨,以大愛之心收留了這些侵略者的家人,這當中有數千人是年幼的孩子。70年來,這些被中國養父母手把手拉扯大的遺孤已經陸續回到了日本,但那份淳樸、無私的養育之恩,卻讓他們魂牽夢繞,迄今無法釋懷。
  • 一個日軍遺孤,畫了半輩子毛主席像,他終於回到了日本,卻又選擇返回中國 │ 止戈出品
    這37年前的一幕,在他口中猶在昨日。王林起近照(高戈攝)在登機前,他的身份還是北京重型電機廠的一名職工。為了這次日本之行,廠裡給他補助500元錢,超過了普通工人一年多的工資,同時請北京紅都服裝店的師傅做了筆挺的中山服,又買了了兩個高檔的旅行箱。那時,他的名字還叫「王林起」。
  • 一個日本遺孤的回憶:沒有中國,何有此生
    紀錄片《何有此生》將與日本老人中島幼八一起,講述他一生返回血脈故鄉和心靈故鄉的曲折歷程,回憶作為一名特殊的「日本遺孤」在中國經歷的童年生活,以見證者的身份還原戰後的冷暖人生。1943年,一歲的中島幼八隨父母和姐姐參加「第十次長嶺八丈島開拓團」,來到中國牡丹江寧安縣安家落戶。 兩年後,日本戰敗,中島幼八的父親被徵兵不歸。關東軍向本國開拓團民封鎖消息,炸斷橋梁,以使部隊快速逃離。團民成了棄民,被通知去集中營等候安排。 來到集中營,大部分人住在牲口圈裡,集中營流行麻疹,每天都有小孩死掉。
  • 大地之子 :日本戰爭孤兒與他們的中國養父母
    穿鮮豔和服的日本小女孩,被倉皇的人群裹挾。轉瞬,和服被花棉襖棉褲替換,音樂輕快起來……  2015年7月12日,在哈爾濱南崗區政府院內三樓禮堂,73歲的中村惠子及同伴們試圖用舞蹈,還原70年前歷史的「真實面貌」。  快結束時,臺上的人潸然淚下,臺下多名觀眾也紅了眼睛。  舞蹈的名字叫《中國媽媽》。
  • 中日媒體將聯合拍攝「日本遺孤」題材紀錄片
    電視紀錄片《歸去來——日本遺孤的後代們》(暫定名)項目論證會現場。 張瑤 攝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8周年,中日兩國媒體將聯合拍攝一部「日本遺孤」題材的電視紀錄片,通過聚焦日本遺孤及其後代的故事,記錄歷史,以和平友愛之姿共向未來。
  • 賈樟柯與河瀨直美監製,《又見奈良》用中國養母和日本遺孤的故事凝視歷史、擁抱溫情
    查了很多資料後,決定拍中國養母與日本遺孤的故事。」青年導演鵬飛如是說。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大量日本遺孤被中國東北家庭收養。與親情有關,更是正視歷史的反戰電影《又見奈良》講述了在2005年,年近八十的陳奶奶(吳彥姝 飾)久久沒有收到當時收養的戰後遺孤養女麗華的回信後,忍不住思念,遠赴日本奈良,在二代遺孤小澤(英澤 飾)和退休警察一雄(國村隼 飾)的幫助下踏上漫漫尋人之旅。
  • 她撫養日本遺孤40年,養子回日本後音信全無,雙親患病也拒絕探望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遺憾,最大的遺憾莫過於自己長大了,成家立業,有能力贍養父母了,但父母卻不在了…… 趙鳳祥想要送他回家,這時小男孩突然說了一串他聽不懂的日語,趙鳳祥頓時明白了,這孩子是日本遺孤,看著孩子的臉,趙鳳祥想起了死在日本人刀下的叔叔、侄兒,怒火在心中燒開。
  • 中國媽媽養日本遺孤40年,回國後音信全無,母親對著照片哭成淚人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並建立起了偽滿洲國,隨後將魔抓伸向了上海和華北地區。在「七七事變」之後,抗日戰爭全面的爆發。戰火綿延之地,全都化作了焦土。經過了8年時間的抗戰,日本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了。
  • 中國夫婦含辛茹苦,撫養日本遺孤40年,結果養子回日本後蹤跡全無
    日寇侵華之際,那些侵略者曾犯下了滔天罪行,很多受到迫害的中國人民對他們沒有不恨的。75年前,日本投降後,有1對中國夫婦好心收留並養大了日本孤兒,結果飽受其他人的白眼,好不容易把這個小孩養大,但這個孩子回到了日本就音訊全無了。1945年,日寇終於投降了,中國人民贏來了抗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