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西很忙,忙到採訪差點變成電話採訪,我執意想與這位年輕有為的攝影師面對面,才抽空完成了這次採訪。這期間,他不停的飛來飛去;木西很直接,用他自己在公眾號上的介紹來說就是一位「嘴很賤的建築攝影師」;木西很拎得清,他轉行做攝影不是一時興起,也在好好規劃新形勢下的攝影道路;作為華為樣張攝影師,木西的風光背後,他也是一位「不風光的風光攝影師」。
·華為Mate9、Mate10、P10、P20、P30全球發布會樣張攝影師
·2016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手機組獲獎者
·2017MPA世界手機攝影大賽總冠軍
·中國創意展十佳攝影師
·哈蘇合作攝影師
木西喜歡上攝影的過程很簡單,有一年暑假出去玩,因為沒有單反拍不到好看的照片,回來後便開始自學攝影,那時覺得有單反是一件很厲害的事兒。起初家人對他的執迷是不相信的,他們眼裡的網癮少年做不了這樣職業,畢竟他的外公是攝影師,用木西的話說「家人對攝影的認知都停留在外公的嘴裡」。木西從小就喜歡畫畫、喜歡看電影看漫畫,對一切偏視覺相關的媒介都有極大的興趣,天生的樂趣也為他今後的攝影職業打下了基礎,審美這件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
「真的太不喜歡了!」這是木西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評價,2015年,作為商科生的他在外企只工作了四個月便辭職。不喜歡是其中原由,決定則其所好也是關鍵所在。木西還在讀大學的時候就已經在攝影圈小有名氣,「那時候大家都玩人人網,攝影師們之間的距離很近」。當然決定做一名職業攝影師,也不是他頭腦發熱的決定,「我辭職後的創業並不是從零到一的,是在當時看到了機遇,攝影行業的延展性被新興的媒體平臺所拓展,有了新的可能性。」
辭職後不久,木西想到用手機攝影,剛巧16年初華為開始做手機營銷文化,觀點與之不謀而合。「16年大眾對手機攝影的認知很低,不認為手機攝影可以到達一個高度,在推廣的時候會遭到認知上的牴觸,當然這樣巨大的反差也造就了後來爆炸式的傳播效果。」
手機攝影人群門檻低,在後期教學也遇到很多很多問題。網友的提問千奇百怪,軟體的叫法、照片為什麼照糊,為什麼照片是暗的……在認真解答的同時,遇到太奇葩的,木西也很直接的懟回去,以牙還牙毫不手軟。
作為華為的樣張攝影師,木西用手機記錄下了不少動人時刻。不少人會問,同一個手機怎麼在他那就能拍出大片呢?拍照真的有那麼難嗎?
「拍照最重要的就是注意這三點:前期構圖、用光、對焦。拍照比後期重要很多。華為的優勢在於可用場景多,變焦範圍廣,保證了暗拍情況下的效果,它將攝影功能延展,讓攝影更有趣。」,木西說,拍照前期就是收集信息的過程,只要畫面沒有欠曝或過曝,照片內的這些呈現出來的信息都可以用後期去調整。
而一張照片呈現的風格,木西說「只要你喜歡就好。」
木西推薦的手機修圖軟體:
Lightroom CC/snapseed/nomo
這些年,木西追過很多片星空,有的人不相信能用華為拍出星空,我問木西如何面對這些質疑,他說「那能怎麼辦呢,愛信不信吧。」
話是這麼說,木西還是將拍攝要點說的很明晰。「最關鍵的就是要遠離光汙染,在哪拍的自己心裡要有數。再加上天氣晴好、空氣乾燥,拍攝星空的條件就差不多了。」
木西說,成都有著拍攝星空得天獨厚的條件,沒必要跑太遠,從成都出發兩三個小時即可到達的巴郎山埡口就可以拍攝。國內的西北地區如新疆、甘肅、青海還有西藏都是不錯的選擇。說起國外,木西選擇了他的心頭好——納米比亞,他說那裡的星空讓他震撼。
比起刷目的地,木西更喜歡去自己喜歡的地方,「盯著最好看的,反覆去就可以了」,這大概也是風光攝影師與旅行家的區別所在。他喜歡義大利,一去就是七八次,他說義大利要啥啥都有,人文歷史、城市風貌、自然風光都有,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城市,下個月還準備去。16、17年喜歡拍極光,每年冬天都要去挪威過年。比起複雜,他更喜歡簡單的畫面,雪山、海洋,乾淨簡單。
木西經常出差,如何調整狀態很重要,工作第一年就有歐洲二十多天的行程,往返加起來飛了十一二趟。他說有一段時間飛的很累,坐飛機如打車一般,但他現在學會了不要給自己今天又要飛了的心理暗示,反正都要飛,就這樣吧,不要想太多,等回到家就當個「死肥宅」,睡覺,打遊戲。
「我也很糾結,出差就意味著可以接觸新的事物,可以去浪。是收集靈感的過程,同時也很累,工作協調起來也有痛苦的時刻。呆在辦公室辦公,靈感遠不如在外,但很舒服可以休整,後來想想這兩者本來就是矛盾的。」
作為90後,木西作為個人創業者成就是風光的,但他也經常問自己「不然就不幹了吧」,這份風光的職業,壓力無人可以分享,哪怕是再親密的關係。
木西說自己的名字取音「山有木兮木有枝」,也是因為拼起來是棲息的「棲」,五行裡屬金,金克木,想克制一下自己。
在木西眼裡,攝影是個服務業,它不僅是你個人的創作,甚至有時候都不是你個性化的表達,所以要關心它最本質的——技術,也就是你活好不好。「攝影真的很容易,容易到有些人以為可以隨便拿來當飯吃,他們自己都不知道這張照片是不是憑運氣好,還是真正的能夠完整地把控產出的每一個細節。這也導致很多想要以此為生的攝影師很困難,服務業的核心還是溝通,攝影師的溝通環節也很重要。這是一個非常便捷就可以讓人膨脹的職業,它在所有的藝術門類裡是最簡單的,同時它又是易於展示的,一定要警惕膨脹。」
「你要把他當成職業的時候,要先去了解這個產業。」
一個人將自己的興趣愛好作為職業,這份熱愛總會被消磨消磨,「你不可能再成為職業攝影師後還能那麼隨心所欲的去創作,要學會平衡兩者的關係。攝影師如果只賣自己的風格很難長久,市場在變化,都是一陣陣的風,不管是從藝術創作或商業角度,攝影師不宜去有太強烈的風格。」
「攝影師要學會包羅萬象。」
木西平時會記錄自己的靈感,等合適的時機去拍攝,但他也說好的作品自己已經拍了很多,其他攝影師也是,唯一讓他覺得值得去拍的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奇葩的時刻,他喜歡去分享一些細碎的樂趣點。「拍了一萬次的日落,城市恢弘的夜景,真的沒有太大的興趣。疲憊感也很正常,也是件好事兒,不能一直沉迷於此。」
木西現在開始向影視發展,他說攝影可憑藉一己之力達到優質產出,影視是一個流水線,影片製作規模越高、畫面越精良,它所需的人力和流程就越複雜,需要項目管理能力,而不僅僅是憑著一時興起的創作。「這其中對光線角度取景演員調度的管理,有樂趣的點,需要協調,中國不缺導演和編劇,而是缺一個讓這條生產線跑起來的人。」
而對於現在大火的Vlog,在木西看來這與傳統影視差別大,「vlog就像以前的日誌,有文字有圖,現在把他換成了動態的,每天記錄自己的生活。這是符合網際網路發展的,它打破信息壁壘,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加速信息傳遞速度。比起以前看到精心包裝過的短視頻,vlog勝在真實,故事的真實,情感的真實,也因此,它的傳遞更立體。
不管是從攝影到影視,還是面對興趣消磨後的倦怠,甚至無人能理解的疲憊與孤獨,我很喜歡木西說的這句話:
你勢必要越過這道坎,
向更遠的地方去發展,
看到更有靈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