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所霍格沃茨;每個孩子都曾幻想擁有神奇魔法;每個孩子都被曲折情節吸引,愛不釋手。
2001年11月16日,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電影《哈利波特和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在美國上映,而就在3月19日,華納兄弟正式官宣,《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全新4K修復3D版將在中國內地重新上映。
被魔法世界滋養長大的孩子,甚至我們身為80、90後的父母,會發現哈利·波特不僅陪我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日曬蟬鳴的暑假,還教給了我們那麼多事。總結起來,以下9件事情,就像是我們通向未來人生旅程永不失效的車票
鄧布利多之所以讓德思禮一家撫養哈利長大,是因為他不想讓哈利嘗到從小出名的滋味。「這足以使任何一個孩子頭腦發昏。」鄧布利多是這樣對麥格教授說的。
因為特裡勞妮的預言,鄧布利多已經預測出了怎樣的命運在等待哈利。
但是他還是堅持讓哈利在德思禮家長大,不僅因為這樣可以讓他擺脫伏地魔的追隨者,更因為這樣可以讓他擺脫魔法世界那些探頭探腦的人,儘管他們都是好人。
住在德思禮家確實給哈利帶來了很多其他麻煩,但這樣的童年哺育了一個謙卑的哈利。
當哈利了解了自己的過去,他總是覺得自己配不上這樣的過去:不認識的人見到他時的熱情反應總會讓他尷尬,他總是羞於提及自己在伏地魔的倒掉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總是擔心自己對魔法世界一無所知。
雖然他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但正是這種看似脆弱的品格幫助了他。當他來到霍格沃茨,他做好了全力以赴學習的準備。他追隨善良,而不是權力;他渴望朋友,而不是同黨;他靠請求得到幫助,而不是靠恐嚇——這些都和伏地魔截然相反。
鄧布利多猜中了這些。雖然他可能沒有猜到哈利是多麼渴望被愛,但他確實知道,如果哈利從小成名,他對付伏地魔的能力會遠不如現在。因為哈利的鎧甲是謙卑,而伏地魔的軟肋是猖狂。
來到霍格沃茨的哈利慢慢在自信中成長,但對過去的回憶一直讓他保持謙卑。他因此長大成人,因此得到了對抗伏地魔的武器。但這件武器,伏地魔卻永遠無法企及。
哈利最大的優勢就是,愛。
嬰兒哈利之所以逃脫了伏地魔的魔爪,就是因為媽媽保護了她。愛救了他的命,這不是個比喻。雖然媽媽不在了,但是媽媽的犧牲讓愛的力量保留下來,紮根在哈利唯一的親人的房子裡。
呃,這可能聽上去很奇怪,把佩妮姨媽看做一個有愛的守護神。好吧,佩妮姨媽對哈利的保護可能只存在於他們相通的血緣裡,只存在於或許她自己都意識不到的地方,但至少哈利一直安全地長大了
伏地魔不知愛為何物,但即便是哈利也無法讀懂愛的全部含義。
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中,當鄧布利多告訴他,再次告訴他,他有伏地魔沒有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愛的時候,他是多麼不耐煩,他好不容易才沒把心裡想的「這有什麼了不起」說出口。
但最終,我們都見證了,伏地魔是如何因為無法領略愛的真諦,而失掉了這場戰鬥。
哈利見到馬爾福的第一眼就知道他們不可能成為朋友。
在還不知道哈利尊姓大名的時候,馬爾福表現得既冷淡又輕蔑。
他們第二次見面,馬爾福伸出了友情之手。不過,已經晚了。
見識了馬爾福是怎麼奚落羅恩的哈利,是不會買帳的。即便只是初入魔法世界,哈利也能把馬爾福一眼看穿。
友情之手或許是馬爾福虛偽的客套,也可能是他真的想跟哈利做朋友,但不管是那種情況,馬爾福都不會放棄任何機會,盡情嘲笑羅恩和他亂鬨鬨的家以及他毫無保留的熱情。
錢和權力對哈利一點也不重要,雖然他從小每樣都沒有,長大後每樣又都有了一些,但他最想不顧一切奔向的還是那些他最缺乏的東西——友情,親情和忠誠。
這是哈利認為最重要的,也正是它們幫助他打敗了伏地魔。畢竟,不管你付多少錢,都不會有人肯冒著生命危險陪你尋找魂器。只有朋友願意,但是朋友不會為此要你一分錢。
我們在第一部的時候可能只是覺得納威·隆巴頓這個和哈利有些相似的小夥伴挺好玩的,但怎麼也不會想到他會是「被選中的人」。
雖然生長於魔法世家,但是納威來到霍格沃茨後比任何人都緊張,他被馬爾福嚇壞了,他太緊張了以至於沒有好好聽霍琦夫人的指導,結果從飛天掃帚上掉下來摔斷了腿。
但是他的焦慮讓他成了更好的自己。
他其實很勇敢,分院帽從一開始就很清楚這一點。
在羅恩和哈利的鼓勵下,納威開始學著做自己。鄧布利多也知道他其實很勇敢,所以當他阻止哈利、羅恩和赫敏晚上違規離開學院後,鄧布利多給了他 10 分的獎勵,
因為「對付敵人我們需要超人的膽量,而要在朋友面前堅持自己的立場,同樣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納威讓我們知道,感到害怕,並不代表你不勇敢。相反,越是能在害怕時挺身而出,越說明你勇敢。當鄧布利多表揚了他,我們明白了,納威的勇氣,是一種安靜的、顫顫巍巍的勇氣;勇氣也可以有很多種。
當哈利在國王十字街火車站緊張地向韋斯萊夫人詢問如何上車,當哈利和羅恩、赫敏一起找到了魔法石,他明白,在魔法世界裡,如果沒有人幫他,他只是一粒小灰塵。
不僅是哈利。在禁林中,馬人也說過,只有當所有人聯合起來,伏地魔才能被打敗。
當哈利與伏地魔的戰役逐漸升級,這一點越來越重要。從鳳凰社,到鄧布利多軍,再到霍格沃茲之戰,哈利成長的過程,就是了解自己一個人無法做成任何事的過程。
童話故事告訴孩子們,人只有好壞之分。但在《哈利·波特》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物多面性和多變的性格。以哈利為例:他忠誠、勇敢、善良,但也有自私衝動和暴躁的時候。
正如赫敏所說,雖然羅恩有著普通人的所有可愛特質,但他的情緒波動範圍只有「一茶匙那麼大」。
就算是眾人喜愛的赫敏,她的聰明才智有時也會顯得專橫、不可一世。
但孩子們依然沉醉於魔法世界裡的每一個角色。如果他們從小懂得沒有人是完美的,這不是很好嗎?
1、直面差異。在德思禮一家心裡,哈利是一個從小生活在自己家裡的「累贅」、徹頭徹尾的「怪胎」,隨時可以搞破壞,因此他們對哈利很刻薄,嘲笑魔法師。這一家人在劇情的設定,能讓孩子懂得開始思考,應該如何對待自己害怕或不理解的事情
2、認識到種族歧視的危害。儘管哈利波特裡面的小精靈擁有高超的魔法,但他們一生被巫師奴役,並被置於下等地位。最重要的是,小說中所有的悲劇事件都源於伏地魔的一個願望——創造一個純血統巫師的「優等種族」,這與希特勒的邪惡計劃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
因此羅琳說,要懂得去愛和關心別人,否則你不會比伏地魔好多少。
有研究表明,《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可以幫孩子直面悲傷,甚至可以幫助撫平喪親之痛。因為JK羅琳在開始寫這個系列後不久媽媽就去世了,因此小說當中會有濃厚的死亡色彩。
例如哈利·波特從未見過他的父母,但在整部小說的字裡行間仍能感受到他們的失落。這一切都受到他腦海中的記憶的驅使。但是,當哈利迷戀地重看《艾瑞茲之鏡》去尋找他的父母時,鄧布利多教會了他勇敢面對死亡、活在當下的重要性。
如果要大家回想《哈利·波特》系列中哪個角色是最勇敢的,大多數人可能會說是哈利波特本人。但是,除了哈利波特,還有很多角色表現出不同形式的勇敢
比如說納威,他曾堅守自己的立場,勇敢地抵抗斯萊特林的惡勢力。
赫敏,她儘管受到朋友和老師的嘲笑,但她還是舉起了手。
德拉科,他在有關哈利真實身份的最後一本書中對父親撒謊。
斯內普為了鄧布利多,冒著危險去做了間諜,並被巫師界稱為叛徒。
所以羅琳是想告訴我們,英勇並不一定要是偉大的英雄主義,也可以是行為舉止中所表現出來的小愛以及做正確的事情。
一位國外的英語教師曾驚訝地表示:「當《哈利·波特》第一波流行時,溜溜球剛在孩子們中間風靡完,我從來沒有想過下一個激起孩子們狂熱的會是一本書,突然間我所有的學生都在讀書。」
迄今為止,它的系列銷量已逾500,000,000冊,被翻譯成80種語言,並被改編成8部電影大片,成為全世界孩子心中的經典。
電影版的哈利波特往往只有1個半小時講述故事,還有很多原著風採沒能完全呈現出來......為了讓更多孩子了解到,被無數細節支撐起的龐大世界所造就的《哈利·波特》,原著值得每個中國孩子讀一讀,就連英國王室成員也是它的超級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