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鏟泥土 一種文明
一位有志青年
一方舞臺
一群浙傳師生
一出精彩大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2021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
近期,良渚大屋頂劇場首次上演了一出四幕平行空間話劇《施昕更:一鏟、一槌、一夢》,精彩演繹了良渚文化發現人施昕更的故事。我校師生深度參與該話劇創排的各項工作,為話劇的完美呈現貢獻了浙傳力量。
傾情演繹 一出精彩的大戲
話劇《施昕更:一鏟、一槌、一夢》中,我校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張曉燕教授身兼總導演和主演兩職,電視藝術學院唐本達老師負責舞美設計,11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校友雒方端妮擔任編劇,話劇的演出人員均為我校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在校生。浙傳師生豐富的舞臺和上鏡經驗、紮實的專業功底、敏銳的藝術領悟力,為該劇增添了靈動且具有時代性的張力,獲得一致好評。
一堂探索「五千年究竟有多遠」的中華文明公開課,拉開了話劇的序幕,向觀眾逐一展示了施昕更一生命運發展的四個轉折點:天問、劫難、尋寶、夢回。
話劇以四幕平行空間(課本劇空間、歷史劇空間、打擊樂空間)的結構展開敘事,臺詞對白與音詩畫等多種元素相輔相成,舞臺實景與投幕虛景相得益彰,以虛實結合的戲劇表現手法展現出時空交錯的舞臺效果,多維度地向觀眾講述施昕更與良渚文明不期而遇的人生經歷,引發觀眾對於個體命運與民族文化興衰成敗的思考,讓五千年中華文明聖地的價值真正進入人們內心。
據總導演張曉燕老師介紹,話劇首演的時間定在12月24日,正是對應1937年的12月24日,杭州淪陷,青年施昕更懷揣關於良渚文化的書稿,離開杭州,從此埋骨他鄉……藉此提醒國人不忘國恥,銘記歷史。此外,該劇創造性地提出了「19歲對話19歲」的概念,讓19歲的年輕大學生群體在話劇空間裡對話19歲的良渚文化發現人施昕更,產生內心的同頻共振,通過話劇的創排,不僅讓青年一代重新認識五千年文化聖地的價值,更讓他們深切體會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同頻共振 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施昕更19歲開始考古,28歲英年早逝,他短暫的一生就是為良渚而來。
新時代,一群浙傳19歲的青年演繹了上個世紀同齡人的非凡故事,這場穿越時空的「19歲」之間的對話,對於浙傳青年來說,是一堂講述中華文明的公開課,更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一起來看看,在經歷這「一堂大課」之後,浙傳師生的所思、所感、所悟……
總導演 張曉燕
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教授張曉燕:「這部劇在2020年創意、排練並且首演太有意思了,簡直就是天意!我們總說一代人不如一代人,其實這是偏見。今年的抗擊疫情第一線,哪裡少了「19歲」的年輕人?而從前的田野考古第一線,同樣也是19歲的良渚青年施昕更,用他的『一鏟』挖掘出了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這才是真正的『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中國的年輕人從來不會示弱,而我們也要用這部劇讓『19歲對話19歲』,去重新拾回久遠的時光。接下來,我們會在各大高校巡演,讓話劇《施昕更》成為傳播文化自信最生動的一堂思政課!」
舞美設計 唐本達
電視藝術學院教師唐本達:「拿到劇本後,映入我腦海的第一直覺,便是詩意和人文。細細讀完以後,發現詩意人文源自於詩歌與文化遺址之間那令人遐想的、神往的空間。所以我認為,在舞臺空間的設計上需要保持一種意象化的朦朧美,以開啟觀眾的想像力,在舞臺美學上我秉承著化繁為簡的原則,運用月亮、捲軸、投影等幾個關鍵元素作為劇中的視覺呈現,並不斷強化其藝術效果:月既是多個時空的永恆見證者,其陰晴圓缺也呼應劇情的悲歡合離;捲軸既是物理空間上的詩歌捲軸,也是人物穿越時空的線索......劇場本身的電影投影也在我們的創作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使得舞美的表現力從色彩延展為動態影像。」
編劇 雒方端妮
11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校友雒方端妮:「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徹底改變了慣常的生活方式,全員進入戰疫狀態,也讓我們反思,究竟什麼是我們的文明底氣?當個人的生命與人類的生命融合,青年一代又將作何選擇?青年施昕更的故事給了我們答案。正如話劇中西湖博物館董館長的獨白,『施昕更死了,良渚卻活了!我們驚愕地發現,劫難的峭壁上從來都怒放著文明的鮮花……世界以切膚之痛吻我,我卻報之以絢爛的黎明。一個民族,之所以歷經風刀霜劍卻幾千年屹立不倒,正是因為她能從傷痕中又重生出血肉』。」
執行導演 何毓珉
18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何毓珉:「在19歲遇見19歲,同樣的年紀,施昕更卻已將民族大義勇敢擔在肩上。於是我開始思考什麼是民族的底氣,五千年又意味著什麼?從施昕更的故事我知道了,文化自信,就是我們的底氣!五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的文化自信的底氣,是任何外界力量都無法擊垮的!施昕更用生命守住了良渚,守住了文化的根脈,我開始思考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將良渚宣傳出去,這場話劇,便是我們的回答。」
施昕更扮演者 伏一晨
18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伏一晨:「飾演施昕更,是顛覆,更是審視。反哺我們文化的基因並不遙遠,對我來說,它埋藏在我要說的每一句臺詞裡,對昕更來說,這埋藏在他每一場的人生風雨中。交互的舞臺藝術是我們想呈現的,那麼對您而言,這份基因它在何方呢?」
施太太扮演者 車知行
18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車知行:「我剛和19歲擦肩而過,便感到肩上的責任又重了一分,好像時間在催促著我們長大。而正在這個時候,我邂逅了19歲的施昕更,跟隨他,跟隨玉鳥,去觸摸華夏文明的脈絡,去見識家國風雨中,中華少年的膽識毅力、責任擔當。他是一束光,不僅留下了丈量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標尺,更留下了激勵年輕人奮鬥的能量!」
千年倏忽,歲月成歌,良渚在歷史的長路中湮沒又復現,百載前的青年施昕更也已離我們遠去;光陰更迭,世事滄海,話劇《施昕更:一鏟、一槌、一夢》讓我們重回五千年中華文明聖地良渚,去發現山河依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浙傳師生以傳媒人的使命擔當、專業所學打破時空,呈現了青年施昕更的非凡故事,也找尋到了繼續前行的方向。
五千年文明聖地的價值究竟何在?
撥雪尋春 燒燈續晝
星火未熄 守望接力
答案
早已被浙傳師生
悄然譜寫在了話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