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離婚律師家事師張荊接受《環球時報》英文版採訪時,針對「家庭暴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
「很多人認為婚姻不幸福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過去,即使面對巨大的痛苦,中國農村婦女也不習慣求助,維護自己在婚姻中的合法權益。令我遺憾的是,當我和他們交談時,我聽到的最常見的一個詞是『我已經習慣了』。」
「但現在,我看到更多的農村婦女開始為自己發聲。」張荊告訴環球時報。
從2013年開始,張荊就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合作播出農村法制宣傳節目,介紹農村婚姻相關的法律法規。
「以前,農村婦女獲得法律信息的機會非常有限,即使她們知道自己的權利。現在,抖音、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網絡的流行讓他們更好地看到外面的世界,也獲得了更多改善婚姻狀況的知識。」張荊律師「。
在履行了30年妻子、母親和祖母的「職責」後,蘇敏終於逃脫了。本周她獨自駕著大篷車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她參觀了香格裡拉的世界上最大的轉經筒和大理的標誌性三塔。
今年56歲的蘇女士是河南省的一名家庭主婦。她的婚姻生活是數百萬女性的陳詞濫調——她撫養女兒,然後是孫子,而她的丈夫幾乎不關心家裡的任何事情。
她計劃了整整一年,偷偷攢錢。三個月前,她終於拋下一切,獨自踏上了穿越中國的旅程。
「這是我第一次感覺自由自在。最黑暗的時代已經過去。我不想再為所有人工作了,」蘇在她的抖音視頻博客裡說,抖音相當於中文版的TikTok。
蘇有朋的故事引起了網友的共鳴。一條評論寫道:「你代表了這麼多傳統的中國女性,但你超越了大多數。」
按照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女人應該呆在家裡,贍養丈夫,撫養和教育孩子。這種觀念在中國各地尤其是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尤為突出。
但隨著網際網路接入的普及和越來越多的女性離開家鄉外出務工,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報導披露,女性選擇了另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被關在農村,為了新的生活甚至真愛。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5年間,農村地區20至59歲人口的離婚率翻了一番多,從每1000對已婚夫婦中的9.42對增加到21.26對。
《環球時報》採訪到的專家和律師稱,伴隨著這些女性賦權故事的是人們對性別平等、家庭暴力和婦女權利的意識,以及加強法律保護。
與此同時,現實的另一面是,許多中國婦女,特別是農村婦女,仍然在艱難的生活中掙扎,擔負著繁重的家務,有些甚至遭遇家庭暴力。
尋找自由和愛
王紅(化名)決定動用全部積蓄,3萬元(4563美元),聘請律師,起訴離婚。
她的丈夫強姦了她,使她遭受了18年的精神虐待。
王先生的丈夫是北京山區的牧羊人,大部分時間都在放羊,忽視了家庭責任。王說她的生活被家務所主宰,就好像她是一個沒有任何丈夫關心的自由保姆。
王女士覺得為丈夫服務和照顧孩子是她的責任,但當她看了一檔名為《愛的保衛》的情感分析節目後,一切都改變了,她說。這個項目幫助她意識到她的婚姻並不正常。
「我試著和丈夫溝通,希望他在我生病的時候至少能幫我做點家務,但得到的回應還是冷淡。那時,我知道我的婚姻似乎不適合繼續下去,於是我開始上網搜索,試圖找出我應該做什麼,」王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在協商離婚時,王某被丈夫強姦並被丈夫打傷。王先生收集證據,報了警,並找了一位知道她從網上學到的律師。
「這場官司幾乎花了我所有的錢,但我知道我的決定是正確的。現在我自由了,有自己的工作我只需要為自己而活,」王先生說。
張荊是幫助王某逃跑的律師。「很多人認為婚姻不幸福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過去,即使面對巨大的痛苦,中國農村婦女也不習慣求助,維護自己在婚姻中的合法權益。令我遺憾的是,當我和他們交談時,我聽到的最常見的一個詞是「我已經習慣了」,張告訴環球時報。「但現在,我看到更多的農村婦女開始為自己發聲,」她說。
在10月底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作家梅曉分享了發生在他的家鄉河北省的一個不尋常的現象——鎮上單身父親的數量正在增加。
欠發達的河北縣深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困擾,性別比例嚴重失衡。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在接受教育後絕望地離開家鄉,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平衡。
當年輕男性找不到同齡女性結婚時,他們就去找年齡大的已婚女性,這導致許多已婚女性離了婚,或與他們的年輕情人私奔。
「滿員家庭的數量迅速下降。許多家庭由一個父親和一個孩子組成。母親早已離去,」他寫道。
2018年,河北的離婚率為42.5%,居全國第六位。
嚴酷的現實
西安一家律師事務所的溫律師表示,農村地區的反動思想讓一些居民認為,高額彩禮意味著女性是他們的財產。生活在農村和工業化程度較低的地區也限制了婦女擺脫暴力關係的能力。
溫總理的許多客戶都有與王岐相似的經歷。偏遠農村地區的婦女更可能與世隔絕,必須走更遠的路才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並求助於警察。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農村地區的婦女比生活在大城市的婦女更容易遭受家庭暴力,溫說。
近日,中國東部山東省一名23歲女子被丈夫和公婆虐待致死,在網上引發熱議。
起初,山東德州當地法院對肇事者「從輕處罰」。後經受害人家屬請求,德州中院撤銷了此前的判決。
據媒體報導,受害人方某於2019年1月被丈夫和婆家虐待致死,丈夫和公婆發現她不能懷孕後,毆打、冷凍、飢餓、禁閉。「我們沒有看到她的屍體,他們告訴我們,她死於某種疾病,」方的表弟告訴鳳凰新聞。「她身高1.76米,結婚前體重超過80公斤,但去世時只有30公斤。」
一位姓陳的女權主義者說:「當談論賦予女性權力時,我們不應該把那些受教育程度較低、經濟條件較差的女性拋在後面,因此更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女權就是人權。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幫助被忽視的群體。」
分析人士指出,像方舟子這樣的情況在農村地區並不多見,農村婦女更大的情況是,她們有更多的權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提供更多支持
在法律保護、社會支持——尤其是其他女性——以及中國日益增強的社會流動性和數位化的綜合努力下,遭受性別暴力和不平等的中國女性終於可以尋求自己的幸福。
中國有幾部直接保護婦女權益的法律。
自1950年頒布以來,中國的新婚姻法已經進行了四次修訂,最新版的《民法家庭法典》將於明年生效。2016年,中國《反家庭暴力法》生效。2005年,中國對1992年頒布的《婦女權益保障法》進行了修訂。
像張荊這樣的組織和個人,正在將這些法律工具的意識傳播給需要它們的人。
從2013年開始,張荊就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合作播出農村法制宣傳節目,介紹農村婚姻相關的法律法規。
「以前,農村婦女獲得法律信息的機會非常有限,即使她們知道自己的權利。現在,抖音、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網絡的流行讓他們更好地看到外面的世界,也獲得了更多改善婚姻狀況的知識,」張荊律師說。
近日,在中國東北吉林省吉林市,一家經營了24年、每晚僅5元(0.76美元)的女子酒店在網上引發了熱議,因為大多數客人都是逃避丈夫家庭虐待的已婚女性。
儘管裝修寒酸,這個只有10個床位的旅館仍然是一個避難所,女人們可以在這裡找回自己的生活,分享她們的故事,幫助彼此找到工作,支付醫療費用。
除了更多的公益律師團隊將法制宣傳活動帶到農村,基層派出所、婦聯、村委會也聯合起來,創建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介入和調解農村家庭的婚姻問題,張說。她評論說:「農村婦女得到了更多的幫助,在婚姻中變得更加大膽。」
廣州婦女權利保護組織「女性覺醒網絡」的成員羅瑞雪告訴《環球時報》,這表明了性別平等的崛起。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更多的女性接觸到替代品。以前,他們可能會覺得離婚是可恥的或者失敗的,但是改變的文化趨勢幫助這些女性重新評估舊的價值觀,探索新的思想,羅說。羅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可以讓她們有經濟基礎,擺脫悲慘的婚姻。
兩性平等意識不僅在婦女中有所提高,在男子中也有所提高。她說,過去,人們只是把某件事看成是「傳統的」,但現在他們可以看到其中「不舒服」的部分,並進行討論,這是一個積極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