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離婚律師張荊接受《環球時報》採訪:女性如何拒絕家暴?

2020-12-28 律師說法110

不久前,北京離婚律師家事師張荊接受《環球時報》英文版採訪時,針對「家庭暴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

「很多人認為婚姻不幸福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過去,即使面對巨大的痛苦,中國農村婦女也不習慣求助,維護自己在婚姻中的合法權益。令我遺憾的是,當我和他們交談時,我聽到的最常見的一個詞是『我已經習慣了』。」

「但現在,我看到更多的農村婦女開始為自己發聲。」張荊告訴環球時報。

從2013年開始,張荊就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合作播出農村法制宣傳節目,介紹農村婚姻相關的法律法規。

「以前,農村婦女獲得法律信息的機會非常有限,即使她們知道自己的權利。現在,抖音、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網絡的流行讓他們更好地看到外面的世界,也獲得了更多改善婚姻狀況的知識。」張荊律師「。

在履行了30年妻子、母親和祖母的「職責」後,蘇敏終於逃脫了。本周她獨自駕著大篷車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她參觀了香格裡拉的世界上最大的轉經筒和大理的標誌性三塔。

今年56歲的蘇女士是河南省的一名家庭主婦。她的婚姻生活是數百萬女性的陳詞濫調——她撫養女兒,然後是孫子,而她的丈夫幾乎不關心家裡的任何事情。

她計劃了整整一年,偷偷攢錢。三個月前,她終於拋下一切,獨自踏上了穿越中國的旅程。

「這是我第一次感覺自由自在。最黑暗的時代已經過去。我不想再為所有人工作了,」蘇在她的抖音視頻博客裡說,抖音相當於中文版的TikTok。

蘇有朋的故事引起了網友的共鳴。一條評論寫道:「你代表了這麼多傳統的中國女性,但你超越了大多數。」

按照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女人應該呆在家裡,贍養丈夫,撫養和教育孩子。這種觀念在中國各地尤其是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尤為突出。

但隨著網際網路接入的普及和越來越多的女性離開家鄉外出務工,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報導披露,女性選擇了另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被關在農村,為了新的生活甚至真愛。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5年間,農村地區20至59歲人口的離婚率翻了一番多,從每1000對已婚夫婦中的9.42對增加到21.26對。

《環球時報》採訪到的專家和律師稱,伴隨著這些女性賦權故事的是人們對性別平等、家庭暴力和婦女權利的意識,以及加強法律保護。

與此同時,現實的另一面是,許多中國婦女,特別是農村婦女,仍然在艱難的生活中掙扎,擔負著繁重的家務,有些甚至遭遇家庭暴力。

尋找自由和愛

王紅(化名)決定動用全部積蓄,3萬元(4563美元),聘請律師,起訴離婚。

她的丈夫強姦了她,使她遭受了18年的精神虐待。

王先生的丈夫是北京山區的牧羊人,大部分時間都在放羊,忽視了家庭責任。王說她的生活被家務所主宰,就好像她是一個沒有任何丈夫關心的自由保姆。

王女士覺得為丈夫服務和照顧孩子是她的責任,但當她看了一檔名為《愛的保衛》的情感分析節目後,一切都改變了,她說。這個項目幫助她意識到她的婚姻並不正常。

「我試著和丈夫溝通,希望他在我生病的時候至少能幫我做點家務,但得到的回應還是冷淡。那時,我知道我的婚姻似乎不適合繼續下去,於是我開始上網搜索,試圖找出我應該做什麼,」王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在協商離婚時,王某被丈夫強姦並被丈夫打傷。王先生收集證據,報了警,並找了一位知道她從網上學到的律師。

「這場官司幾乎花了我所有的錢,但我知道我的決定是正確的。現在我自由了,有自己的工作我只需要為自己而活,」王先生說。

張荊是幫助王某逃跑的律師。「很多人認為婚姻不幸福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過去,即使面對巨大的痛苦,中國農村婦女也不習慣求助,維護自己在婚姻中的合法權益。令我遺憾的是,當我和他們交談時,我聽到的最常見的一個詞是「我已經習慣了」,張告訴環球時報。「但現在,我看到更多的農村婦女開始為自己發聲,」她說。

在10月底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作家梅曉分享了發生在他的家鄉河北省的一個不尋常的現象——鎮上單身父親的數量正在增加。

欠發達的河北縣深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困擾,性別比例嚴重失衡。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在接受教育後絕望地離開家鄉,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平衡。

當年輕男性找不到同齡女性結婚時,他們就去找年齡大的已婚女性,這導致許多已婚女性離了婚,或與他們的年輕情人私奔。

「滿員家庭的數量迅速下降。許多家庭由一個父親和一個孩子組成。母親早已離去,」他寫道。

2018年,河北的離婚率為42.5%,居全國第六位。

嚴酷的現實

西安一家律師事務所的溫律師表示,農村地區的反動思想讓一些居民認為,高額彩禮意味著女性是他們的財產。生活在農村和工業化程度較低的地區也限制了婦女擺脫暴力關係的能力。

溫總理的許多客戶都有與王岐相似的經歷。偏遠農村地區的婦女更可能與世隔絕,必須走更遠的路才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並求助於警察。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農村地區的婦女比生活在大城市的婦女更容易遭受家庭暴力,溫說。

近日,中國東部山東省一名23歲女子被丈夫和公婆虐待致死,在網上引發熱議。

起初,山東德州當地法院對肇事者「從輕處罰」。後經受害人家屬請求,德州中院撤銷了此前的判決。

據媒體報導,受害人方某於2019年1月被丈夫和婆家虐待致死,丈夫和公婆發現她不能懷孕後,毆打、冷凍、飢餓、禁閉。「我們沒有看到她的屍體,他們告訴我們,她死於某種疾病,」方的表弟告訴鳳凰新聞。「她身高1.76米,結婚前體重超過80公斤,但去世時只有30公斤。」

一位姓陳的女權主義者說:「當談論賦予女性權力時,我們不應該把那些受教育程度較低、經濟條件較差的女性拋在後面,因此更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女權就是人權。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幫助被忽視的群體。」

分析人士指出,像方舟子這樣的情況在農村地區並不多見,農村婦女更大的情況是,她們有更多的權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提供更多支持

在法律保護、社會支持——尤其是其他女性——以及中國日益增強的社會流動性和數位化的綜合努力下,遭受性別暴力和不平等的中國女性終於可以尋求自己的幸福。

中國有幾部直接保護婦女權益的法律。

自1950年頒布以來,中國的新婚姻法已經進行了四次修訂,最新版的《民法家庭法典》將於明年生效。2016年,中國《反家庭暴力法》生效。2005年,中國對1992年頒布的《婦女權益保障法》進行了修訂。

像張荊這樣的組織和個人,正在將這些法律工具的意識傳播給需要它們的人。

從2013年開始,張荊就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合作播出農村法制宣傳節目,介紹農村婚姻相關的法律法規。

「以前,農村婦女獲得法律信息的機會非常有限,即使她們知道自己的權利。現在,抖音、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網絡的流行讓他們更好地看到外面的世界,也獲得了更多改善婚姻狀況的知識,」張荊律師說。

近日,在中國東北吉林省吉林市,一家經營了24年、每晚僅5元(0.76美元)的女子酒店在網上引發了熱議,因為大多數客人都是逃避丈夫家庭虐待的已婚女性。

儘管裝修寒酸,這個只有10個床位的旅館仍然是一個避難所,女人們可以在這裡找回自己的生活,分享她們的故事,幫助彼此找到工作,支付醫療費用。

除了更多的公益律師團隊將法制宣傳活動帶到農村,基層派出所、婦聯、村委會也聯合起來,創建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介入和調解農村家庭的婚姻問題,張說。她評論說:「農村婦女得到了更多的幫助,在婚姻中變得更加大膽。」

廣州婦女權利保護組織「女性覺醒網絡」的成員羅瑞雪告訴《環球時報》,這表明了性別平等的崛起。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更多的女性接觸到替代品。以前,他們可能會覺得離婚是可恥的或者失敗的,但是改變的文化趨勢幫助這些女性重新評估舊的價值觀,探索新的思想,羅說。羅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可以讓她們有經濟基礎,擺脫悲慘的婚姻。

兩性平等意識不僅在婦女中有所提高,在男子中也有所提高。她說,過去,人們只是把某件事看成是「傳統的」,但現在他們可以看到其中「不舒服」的部分,並進行討論,這是一個積極的過程。

相關焦點

  • 馬賽男律師接受《環球時報》採訪解析疫情下國內上漲的離婚率
    家理律師-馬賽男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讓所有的出行被迫停止,同時我們也擁有了更多陪伴家人的時間。就此,家理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馬賽男在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英文版採訪時,從北京離婚律師角度給出了專業解析。從2020年2月到4月初,馬律師個人及家理律所接受委託代理訴訟的離婚案件數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這是馬律師在對話環球時報記者時展示出的客觀數據。馬律師表示,對於同比上漲的離婚率並不驚訝,早在疫情蔓延期間,作為一名專業且經驗豐富的婚姻家事律師,對此早有預測。
  • 鄭州離婚律師:遭遇家暴,如何儘快從失敗的婚姻中脫身?
    一、鄭州離婚律師:遭遇家暴,如何儘快從失敗的婚姻中脫身?鄭州離婚律師:遭遇家暴,如何儘快從失敗的婚姻中脫身?一方違背另一方意願,強行行使夫妻權利,是否構成強姦罪?鄭州離婚律師諮詢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了在遭遇家暴時如何快速從婚姻中脫身的四個方法,同時,在任何情況下,包括在夫妻關係存續期間,男性違背婦女意志強行與其發生性關係,都是違法行為
  • 《離婚律師》張萌被家暴哪些情形屬於家暴?能否主張離婚損害賠償
    《離婚律師》是由吳秀波和姚晨強強聯手拍攝的一部以家庭婚姻糾紛為主題的情感劇。和一般的家庭倫理劇不同的是,這部電視劇融入了法律素材,從律師角度出發解決家庭糾紛。除了劇中吳秀波和姚晨的情感戲,電視一開頭,張萌扮演的焦豔豔就妥妥地給老公吳秀波戴了一頂綠帽子。當然,吳秀波忍無可忍,堅決離婚。
  • 環球時報獨家專訪紀錄片《我是盧武鉉》導演
    片中集合對韓國總統文在寅在內的39名盧武鉉身邊人物的採訪片段,講述他2002年在黨內以2%支持率起步,最終成為總統候選人的歷程。近日,《環球時報》聯繫到該片導演李彰宰,在專訪過程中,他向記者披露了與紀錄片有關的一些「秘聞」。
  • 拒絕家暴,別成為《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悲劇,律師析影說法
    一、電影《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裡被環境、被扭曲認知、被家暴淹沒的人性有人圍觀家暴的故事和新聞,只有好奇心,但慶幸自己很幸福不可能遇到家暴;有人在家暴裡受虐,只有離婚和重傷才能到一個階段式的休戰滿島皆是「笨笨草」,是隱喻島上的封建閉塞,落後腐化的重男輕女的觀念是對女性家暴的根源。
  • 被家暴,被起訴離婚,找律師,結果……
    小A不是沒想過離婚,只是考慮孩子還小,加上孩子身體患有疾病,擔心尚不懂事的孩子會因為父母的離異而更加傷心,只能一忍再忍。最終小B卻提出了離婚,並表示當年購買房子時自己出了大部分的首付款,現在公積金、商業貸款都是自己在償還,房子應該歸自己,在小A處20萬元的存款屬於夫妻共同財產應該平均分配,自己的工資是小A的三倍多,孩子也應該由自己撫養。
  • 環球時報:香港律師會「罷免」愛國會長很荒唐
    律師會特別會員大會在通過上述動議的同時,還要求林新強收回有關白皮書的言論,並呼籲律師會發表聲明,捍衛司法獨立。  林新強6月16日會晤記者時說,「一國兩制」白皮書列明法官是「治港者」一部分,這不會影響香港的司法獨立,要求法官愛國也沒有問題,他同時表示愛國是公民的責任。此後,他在另一個採訪場合說:「我覺得共產黨好偉大,因為它將我們的國家帶領到一個新紀元,我好欣賞他們。」
  • 離婚律師:為女性打離婚官司,就像是在打一場逆風球
    作者:劉琦,微信公眾號:方圓,ID:fangyuanmagazine本文為最高人民檢察院主管的《方圓》雜誌對吳傑臻律師的從業採訪
  • 離婚律師:我經手的離婚都是蓄謀已久,非常冷靜
    她推測在這樁身份不對等的婚姻中,男方是因為精神世界得不到滿足而要離婚。她的委託人用盡了辦法拒絕離婚,去丈夫的學校鬧,去丈夫老家鬧,親戚家吵,「她甚至問我,能不能去上訪。」 訴訟離婚是一條萬不得已才會走的路,委託人的丈夫一定是早已想好了所有可能,才向法院提出離婚。
  • 陳彤為何寫《離婚律師》
    直到電視劇演到40集時,我才從陳彤發在朋友圈的微信中得知,她就是此劇的編劇。我說呢,其他人還真寫不出來這種快意情仇又詼諧幽默的語言。時間一晃,我認識陳彤快20年了,那是在長城飯店的一次採訪中。她梳著一條長長的大辮子,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那個時代,很少有城市女性留這麼長的大辮子,更何況她還是來自《中國青年報》的記者。
  • 果然,他們參加完環球時報年會就被盯上
    果然,黃智賢、邱毅5日參加完環球時報年會就被島內綠營盯上了。綠媒《自由時報》5日晚甚至在社交媒體發文宣稱「統一頑固分子一網打盡」。該媒體 6日最新消息又稱,民進黨「立委」王定宇揚言檢調單位應儘速追查。對此,黃智賢接受環球網採訪時表示,「蔡英文不是說,沒有一個臺灣人,需要為自己的認同道歉嗎?」
  • 環球時報英文版採訪中國大碼模特
    環球時報英文版對中國大碼模特進行採訪這個採訪是面向全球的,大家可以登陸:http:
  • 《環球時報》英文版刊文報導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援湖北心理醫療隊...
    轉自: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環球時報》英文版(Global Times)近日刊文,報導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抗疫一線醫務人員面臨的心理問題。幾個月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支援武漢,參與救治了武漢的肺炎病患,現在他們大多數人已經回到了自己家中。
  • 臺灣原住民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想把中共的精神帶到臺灣
    【環球時報記者畢方圓】「盧麗安效應」在臺灣持續發酵。繼北大臺籍博士生王裕慶和張立齊公開表示想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自臺灣的原住民陳志強又在網上表態稱想「歸共」。提到為何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陳志強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去過延安,重走了長徵路,了解中共黨史後認為,哪怕複製一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到臺灣,都會給臺灣帶來很大的福利。37歲的陳志強來自桃園的拉拉山。
  • 揭被家暴女星慘狀: 李湘賈靜雯黃奕被打到離婚
    王子魚上電視接受採訪。在黃奕懷孕6個月時,黃奕發現黃毅清與俱樂部某女性的不正當關係,兩人發生爭執,「惱羞成怒之下,黃毅清對黃奕施加暴力。」去年5月,因為家庭瑣事黃毅清再次對黃奕施暴,黃奕報警並驗傷,確認為腦震蕩。
  • 環球小記者2019年日本高端採訪活動火熱報名中
    環球時報為您的孩子私人訂製了六次高端採訪活動!高端採訪活動之一:★「環球小記者」將參觀環球時報社,在新媒體大樓召開小記者見面會。環球時報社資深記者將專門為小記者們講述日本,分享自己多年的採訪經驗和心得體會。小記者們還將參觀環球時報社各子媒體。
  • 男人也遭家暴?北京頒發了首張男性「保護令」
    有律師表示,這反映出當前人們在遇到婚姻問題時,越來越多尋求法律途徑解決糾紛,而不是採用暴力等非理性手段,折射出人們法制觀念的轉變。今年3月1日「上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首次建立了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反家暴法實施後,各地首張人身安全保護令很快發出,不過申請人多為女性。
  • 印度高分電影《耳光》:如果遇到家暴,你該如何保護自己?
    印度今年上映的《耳光》講述的是印度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個全職太太被她老公扇了一記耳光而最終以離婚收場,故事以女主的「較真兒」引發印度女性的覺醒。女主拒絕回家。男主此時動用律師發出律師函要求妻子回家履行義務,印度法律支持這一條。女主無奈只好找到律師幫忙。
  • 家暴激增、扎堆離婚,大疫之下「親密關係」再遭考驗?
    卡琳娜是西班牙今年內第17個家暴致死的女性,也是西班牙防疫限制措施實施以來的第一個。隨著新冠病毒的肆虐,歐洲多國停工、停學、封國,仿佛陷入癱瘓。這些封鎖令下,那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們(多為女性和小孩),被迫陷入了更大的危險之中。家庭24小時「朝夕相處」成了縱容施暴者逞兇的牢籠,受害者承受了更多的暴力卻不敢出門,也很難向外界求助。
  • 環球時報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環球時報》記者也見證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年。《環球時報》記者範凌志回想起今年2月中下旬去世界衛生組織總部瑞士日內瓦出差時,當地人還「建議有病才戴口罩」,但很快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就因疫情發生改變。3月11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截至北京時間12月30日,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超過80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77萬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