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男律師接受《環球時報》採訪解析疫情下國內上漲的離婚率

2021-01-07 家理律師事務所
家理律師-馬賽男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讓所有的出行被迫停止,同時我們也擁有了更多陪伴家人的時間。居家防疫的日子裡,沒有了工作、社交等在生活中的時間佔比,每一天的時間基本都是夫妻在一起度過,本應讓二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但是客觀數據顯示,國內離婚率同比往年卻有所上升。就此,家理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馬賽男在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英文版採訪時,從北京離婚律師角度給出了專業解析。

從2020年2月到4月初,馬律師個人及家理律所接受委託代理訴訟的離婚案件數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這是馬律師在對話環球時報記者時展示出的客觀數據。馬律師表示,對於同比上漲的離婚率並不驚訝,早在疫情蔓延期間,作為一名專業且經驗豐富的婚姻家事律師,對此早有預測。

「人與人的接觸時間與親密程度不成比例,距離有時會產生美,鑑於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人們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一個僱員,一個兒子,和一個丈夫。但是隔離期間給了他們太多的時間呆在一起,這種變化會讓很多人感到不舒服。」馬律師說。

當下社會生活節奏快,各年齡段人的心理壓力普遍較大,已婚人士更甚,還有更大的生活負擔。疫情的襲來,讓大家外界生活全部關閉,身處居家,本身在於一個較為封閉的環境中,人的情緒本身就會煩躁,同時生活壓力等諸多負面情緒沒有合適的渠道去發洩,積壓之後如同一個「火藥桶」易燃易爆炸。再加上疫情期間近距離長時間的相處,行為缺點、觀念分歧會被發現和放大。馬律師表示,主要的離婚原因,基本停留在性格不合、價值觀不相符、子女教育觀念不同和生活習慣這些層面上,而疫情因素可以說加快了這一切的發酵。

在實際工作中,離婚律師馬律師的解析也得以驗證。在復工之前,家理接到關於離婚糾紛的線上諮詢每日遞增,考慮居家防疫因素,家理一方面推出線上直播的免費答疑活動,一方面增加了視頻諮詢/在線諮詢的方式,復工之後,面對當事人的急迫需求和激增的離婚案件委託數量,家理開啟「雲辦公」模式,在線委託+網上立案+線上開庭的組合服務,防疫辦案兩不誤,疫情期間用最高效方式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

在採訪的最後,馬律師建議,夫妻二人要學會分享或發展一些共同的愛好,要學會溝通,同時注意溝通的技巧,要保持好彼此的個人空間,親密關係不等同於完全沒有距離,其實距離也意味著對於對方的理解與尊重,夫妻二人在一起要學會理解和尊重。而當婚姻真的無法繼續時,要勇追求自己的幸福,面臨相關問題時要尋求專業的法律幫助,學會保護自己的權益,讓經驗豐富的專業律師幫助你解決困境。

相關焦點

  • 北京離婚律師張荊接受《環球時報》採訪:女性如何拒絕家暴?
    不久前,北京離婚律師家事師張荊接受《環球時報》英文版採訪時,針對「家庭暴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很多人認為婚姻不幸福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過去,即使面對巨大的痛苦,中國農村婦女也不習慣求助,維護自己在婚姻中的合法權益。令我遺憾的是,當我和他們交談時,我聽到的最常見的一個詞是『我已經習慣了』。」
  • 臺灣原住民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想把中共的精神帶到臺灣
    【環球時報記者畢方圓】「盧麗安效應」在臺灣持續發酵。繼北大臺籍博士生王裕慶和張立齊公開表示想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自臺灣的原住民陳志強又在網上表態稱想「歸共」。提到為何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陳志強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去過延安,重走了長徵路,了解中共黨史後認為,哪怕複製一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到臺灣,都會給臺灣帶來很大的福利。37歲的陳志強來自桃園的拉拉山。
  • 《環球時報》2021年會舉辦 聚焦「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邢曉婧】12月5日,《環球時報》2021年年會在北京舉行。百餘位來自國內外政界、學界和輿論界的權威人士、專家學者出席本次年會。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與會嘉賓將共同梳理即將過去的2020年,並對2021年的國內外局勢進行預測和展望。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 美國這家律師事務所,竟以疫情為由起訴中國
    川普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據美國《棕櫚灘郵報》14日報導,佛羅裡達州棕櫚灘縣博卡拉頓市一家名為「伯曼律師團隊」的律師事務所13日宣稱對中國政府發起集體訴訟,要求中國政府賠償數十億美元。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1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律所對中國的指控十分荒謬且無理,是美國國內對華強硬且敵對的極端力量試圖掩蓋美國在防疫工作上的疏忽和漏洞,將國內疫情擴散的責任「甩鍋」給中國。目前新冠病毒源自何處,尚無定論。疫情在國際層面的擴散也不是中國導致的,這是全球化進程中,人員和資源大範圍流動產生的一個副作用。
  • 環球時報:香港律師會「罷免」愛國會長很荒唐
    律師會特別會員大會在通過上述動議的同時,還要求林新強收回有關白皮書的言論,並呼籲律師會發表聲明,捍衛司法獨立。  林新強6月16日會晤記者時說,「一國兩制」白皮書列明法官是「治港者」一部分,這不會影響香港的司法獨立,要求法官愛國也沒有問題,他同時表示愛國是公民的責任。此後,他在另一個採訪場合說:「我覺得共產黨好偉大,因為它將我們的國家帶領到一個新紀元,我好欣賞他們。」
  • 環球時報獨家專訪紀錄片《我是盧武鉉》導演
    片中集合對韓國總統文在寅在內的39名盧武鉉身邊人物的採訪片段,講述他2002年在黨內以2%支持率起步,最終成為總統候選人的歷程。近日,《環球時報》聯繫到該片導演李彰宰,在專訪過程中,他向記者披露了與紀錄片有關的一些「秘聞」。
  • 《環球時報》駐韓、日、意、伊記者記述,疫情下4國民眾真實生活狀態
    【環球時報駐韓國、日本、義大利、伊朗特約特派記者 林龍優 郭偉民 葉琦 逸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得中國人不得不進入一種特殊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儘管中國的應對舉措目前來看已取得不小成效,但想完全回到正軌仍有待時日。
  • 果然,他們參加完環球時報年會就被盯上
    果然,黃智賢、邱毅5日參加完環球時報年會就被島內綠營盯上了。綠媒《自由時報》5日晚甚至在社交媒體發文宣稱「統一頑固分子一網打盡」。該媒體 6日最新消息又稱,民進黨「立委」王定宇揚言檢調單位應儘速追查。對此,黃智賢接受環球網採訪時表示,「蔡英文不是說,沒有一個臺灣人,需要為自己的認同道歉嗎?」
  • 環球時報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環球時報》記者也見證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年。《環球時報》記者範凌志回想起今年2月中下旬去世界衛生組織總部瑞士日內瓦出差時,當地人還「建議有病才戴口罩」,但很快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就因疫情發生改變。3月11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截至北京時間12月30日,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超過80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77萬例。
  • 環球時報:疫情下的美國正成為現代版人間地獄
    來源:環球時報12月3日,在美國紐約,工作人員運送一名患者。新華社發(郭克 攝)美國正在陷入新冠疫情所導致的人道主義災難,而當下的美國聯邦政府主要官員繼續保持無動於衷的態度,拒絕在全國範圍內動員採取強有力的緊急措施,這是令人髮指的瀆職。他們無疑在犯下彌天大罪,不可饒恕。
  • 疫情下醫療產品供不應求 中國抗疫產品被哪些環節卡脖子
    《環球時報》記者通過對國產醫療產品的生產環節進行深入調查後發現,一些關鍵的零部件,中國依然被國外「卡脖子」,此次疫情或將加快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的替代速度。生產防護服的安徽富美醫療公司總經理李林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疫情期間,該公司為當地醫院提供一批用美國杜邦公司生產的面料製作的防護服,醫護人員穿過後普遍反映又輕巧又透氣又防護,希望多提供一些產品,但該公司無法滿足大量供應,因為美國杜邦面料的產量和投放中國市場的訂單量都是有限的。李林告訴記者,國產防護服對病毒的阻隔性完全沒問題,但最大問題是不透氣,醫護人員穿上以後感覺很悶,不舒服。
  • 疫情下醫療產品供不應求 中國抗疫產品被哪些環節卡脖子?
    生產防護服的安徽富美醫療公司總經理李林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疫情期間,該公司為當地醫院提供一批用美國杜邦公司生產的面料製作的防護服,醫護人員穿過後普遍反映又輕巧又透氣又防護,希望多提供一些產品,但該公司無法滿足大量供應,因為美國杜邦面料的產量和投放中國市場的訂單量都是有限的。李林告訴記者,國產防護服對病毒的阻隔性完全沒問題,但最大問題是不透氣,醫護人員穿上以後感覺很悶,不舒服。
  • 環球時報英文版採訪中國大碼模特
    環球時報英文版對中國大碼模特進行採訪這個採訪是面向全球的,大家可以登陸:http:
  • 《環球時報》專訪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日本的未來取決於對華...
    疫情期間人們感受到互助的溫情,各種摩擦爭議帶來慣有的蕭索,日本緊隨遏制中國的美國步伐更是導致信任難題。但今年兩國高層的互動往來、RCEP的籤署等,都顯示中日有更大的相處和共同發展空間。時近年底,恰逢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履新,《環球時報》記者於17日對他進行書面專訪,請他回看這一年兩國間的交流互動,並展望未來的中日關係。本報也是垂秀夫履新後第一家採訪他的中國媒體。
  • 全世界100多家媒體報導,環球時報英文版也破例評論
    相關新聞像病毒一樣迅速傳播開來,在世界各地獲得了數千萬的點擊量,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100多家媒體報導了馬保國事件,就連《環球時報》英文版(globaltimes)也破例發表了評論。環球時報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教授趙繼生(音譯),趙教授評論道:「功夫已經失去了以戰鬥為主的靈魂,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守法的社會中。
  • 環球時報對話三一遊學創始人
    號外環球時報對話三一遊學創始人劉太戈先生編者按:「不少中國父母攜孩子來美國旅遊……中國駐美國使館特在此提醒大家注意以下事項……」環球時報駐美國、加拿大特約記者 孫衛赤 張然然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每年暑假,都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安排孩子去海外遊學
  • 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選出2020全球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環球時報》記者也見證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年。《環球時報》記者範凌志回想起今年2月中下旬去世界衛生組織總部瑞士日內瓦出差時,當地人還「建議有病才戴口罩」,但很快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就因疫情發生改變。3月11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截至北京時間12月30日,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超過80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77萬例。
  • 中國引領線上演唱會熱潮,網易雲信音視頻技術獲《環球時報》報導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明星演唱會紛紛從線下搬到了線上,粉絲可以足不出戶參與實時狂歡和互動。線上演唱會的大流行使得其背後的音視頻技術受到了媒體的關注。近日,《Global Times》(環球時報)對國內線上演出的火熱發展進行了題為「China leads boom in online concerts」(中國引領線上演唱會熱潮)的整版報導,其中網易雲信分享了其大型直播活動解決方案如何在線上演唱會中得以應用的案例。
  • 《環球時報》英文版刊文報導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援湖北心理醫療隊...
    轉自: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環球時報》英文版(Global Times)近日刊文,報導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抗疫一線醫務人員面臨的心理問題。幾個月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支援武漢,參與救治了武漢的肺炎病患,現在他們大多數人已經回到了自己家中。
  • 《環球時報》年會上司馬南力挺胡錫進
    《環球時報》年會司馬南力挺老胡每年年底的年會是《環球時報》的慣例,也是招牌。12月5日,《環球時報》2021年年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百餘位來自國內外政界、學界和輿論界的權威人士、專家學者出席本次年會。與會嘉賓共同梳理即將過去的2020年,並對2021年的國內外局勢進行預測和展望。年會設計「中美關係會迎來轉機嗎?」「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中印關係,站到了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