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保安橋尋蹤
作者 胡良偉
彰德保安橋(1947)
彰德保安橋,位於古藺彰德螺獅寨,南北向雄跨於古藺河之上。建於清同治年間,由古藺螺獅寨人胡延富主持修建,歷時三年建成。其後雖歷數次修建,「保安橋」一名至今未更變。「保安橋」之「保安」,非一時之臆造,確有「保一方平安」之寓意。今日古藺河,古為「落洪」,昔時稱「藺水」。彰德螺獅寨「保安橋」可為古藺河上遊與中遊的一個地理劃分標誌。彰德螺獅寨保安橋以上則為古藺河上遊。據前人所記:「螺獅寨以上,皆怪石嵯峨,猙獰騰攫,惡如猛獸,堆積中流,故灘中聲常轟轟如雷鳴(許兆麟《藺水記》)。」1909年,古藺縣建縣,始有「保安鄉」,蓋當緣「保安橋」而名之;20世紀30年代,保安橋頭螺獅寨人駱健郎在上海淞滬戰役抗日捐軀,蔣介石為之題詞「與子同仇」,為紀念抗日英雄駱健郎其人,彰示其高德,「保安鄉」遂更名為「彰德鄉」。
一
保安橋初為木板橋。位於今保安橋上遊約50米處,南北橫跨於古藺河「觀音塘」(彰德糧站下面河床)之上,橋面距離河面高約4米。如今在「觀音塘」巨石上,仍可見用以支撐橋木立柱的人鑿石穴。石穴上立木柱,橫搭圓木,上鋪木板,可免涉水之苦;南岸巖壁上「保安橋」三字石刻,至今仍清晰可見。木質板橋體的保安橋肇建,前人有記述:「鹹豐以前,經此途者,春夏則踩水至數十渡;至冬乃安石磴,逐年修葺,水漲則又推去矣,頗患勞費。」據此,木質保安橋建築,最早當始於清鹹豐年間,或屢遭洪水衝毀而屢建。在此往前的古代,人們往來螺獅寨藺水兩岸,靠涉水或在河中淺水處以石頭安放「石磴」過河。昔時因涉水過河而被洪水衝走喪命者幾乎常年發生:一農婦勞作遇雨,雨後涉水過河至河中心,遭遇突發洪水,其丈夫眼睜睜看著妻子被洪水衝走,口中不停叨念「可惜了,可惜了」,有與其後裔開玩笑者,竟以「可惜了」戲之。
保安橋石拱橋建於清同治年間。主建人胡延富,字佔先,清嘉慶庚申年(1800年)農曆三月生於古藺螺螄寨(今古藺鎮建國村九組),卒年不詳。延富後裔,今有部分居住古藺鎮建國村(大坪上)、香山村(興隆壩)一帶。胡延福主持建橋時,任田壩寨鄉約執事。當時古藺尚未建縣,仍屬敘永軍糧府管轄。滿清入關後,設置鄉約這一基層綜合管理組織。鄉約下轄保甲,對保、甲具有領導作用。鄉約組織即鄉紳地主參政,是為了防止和減少保、甲組織的弊端——因清代保、甲長多為市井之徒,大多「不任其事」,甚或「生其奸」;而清代鄉約執事大多具有完善自我約束機制,普遍素質較高。鄉約執事職能大約有三:其一,可幹預保、甲執事的選任;其二,有指揮保、甲長之權;其三,對保、甲長有監督之責。時田壩寨鄉約執事所轄範圍較廣,包括今古藺鎮彰德全境及今德耀鎮柏楊坪、餘家寨、莊兒上、牛捆塘、董家溝,古藺鎮芭蕉坪等地。胡延富充任鄉約這一職務,為其籌資建橋提供了行使號召募集建橋資金的極大便利。
建石拱保安橋,原址位於今保安橋下遊約15米處,石拱橋,三跨四拱。籌建之初,胡延富邀其胞兄胡延發字佔魁共同主持修建。胞兄延發問:「橋要幾年才修得成?」胞弟延富答:「三年。」延發說:「我不跟著你修橋。你修橋需要三年,我在興隆壩組織個戲班子練戲,三年也夠了。到踩橋(竣工典禮)時,我帶戲班子好好給你唱幾天戲慶賀。」胡延發組織的戲班子出臺唱戲,被視與當地重大節慶同等。就這樣,胞弟延富主持修橋,胞兄延發組織戲班子排戲,共為同一目的。田壩寨一帶民間,至今流行一段順口溜:「巖峰溝的碇子(即武術之鄉,「碇子」及拳頭,武術教頭時稱「教師」),螺獅寨的坎子(有技藝一流的石匠隊伍),車田的轎子(胡氏家族的威望及高貴地位),興隆壩的戲子(時興隆壩即今香山村戲班子,遠近聞名)」。
保安橋規制宏大。胡延富發動各保、甲鄉民四處募集籌資,時稱「掛錢糧」。說起「掛錢糧」,還流傳有一段佳話:有一個義務「掛錢糧」的人走到山華村(今隸屬於古藺鎮香山村——20世紀90年代由稻香村和山華村合併組成)一望戶趙氏人家,募得錢糧後正要起身時,趙家的一個「長年」(長年累月的幫工)梁思燦說:「你們掛錢糧的人,問都不問我一句,是看不起我等幫工下苦力之人?」「掛錢糧」者忙道歉,便問梁願出資多少。梁思燦說:「我幫主人家每年工價有一石二鬥穀子(稻穀),現在我已幫了三年,有三石六鬥穀子,全部捐出。」「掛錢糧」的人一聽,異常吃驚,也有點不相信,就說喊主人家來當面說。主人家聽說梁思燦要把三年的工價全部捐出修橋,就勸他考慮再三:「你要想想,你至今尚未安家哦!」梁思燦說:「不關事,我繼續幫你家,還可以掙錢安家。」於是把幫工三年的工價三石六鬥穀子全部捐出。趙家感念其誠,出錢為梁思燦安家;後來梁思燦因勤勞發了家,購置了大量土地(到解放后土地改革劃分成時梁家還劃為「地主」)。在保安橋建成後所立「功德碑」上,梁思燦因所捐數額最大,名字排在第一(建橋「功德碑」上還可見,香山村周氏家族留下的名字最多,大概捐資也不少)。保安橋建成後舉行了踩橋儀式,除了鞭炮鼓樂齊鳴,說四言八句奉和之外,胡延發組織戲班子並排練了三年的戲也唱了幾天(據說,第一折戲為「水打藍橋」)。
保安橋始建時間,根據胡其粹《保安橋序》:「起至(自)庚午之臘」,「成於辛未之秋」,應動工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臘月,建成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秋季。此後又花了約兩年時間,牌坊工程才告完成。彰德保安橋石拱橋體距今已有近150年歷史。保安橋建成未久,即遭古藺河特大洪水衝毀。洪水猛漲時,留下一幅悽愴的慘景:胡延富衝到橋上,狂人般在橋上來回奔跑,任憑瓢潑雨淋,不顧濁浪衝脅,呼天喊地,聲嘶力竭。直至洪水沒膝,眾人力勸才離開橋頭。然而洪水如猛獸,胡延富瀝盡畢生獨妙籌謀與眾人合力共創的匠心之作,眼巴巴崩塌於無情一旦,消逝於巨浪洪流,唯存橋頭牌坊孤然孑立。胡延富年屆古稀,悲愴過度,從此憂慮攻心,榻臥難安,一蹶不振;不久,追隨他珍視如命的巨作保安橋,駕鶴西去。後來有人說,保安橋竣工時唱的第一折戲是「水打藍橋」,就因為那折戲接兆不好(埋下了兇兆)所致。
保安橋被洪水衝毀後,眾人在原址(今保安橋下遊約15米處)建一木板橋,橋面寬約兩米,有欄杆作扶手,人在橋上經過時,橋身晃動;但可以方便行人往來,尤其是學童上學。木板規制不大,若遇漲水或木橋衝毀,仍可續建。續建後雖屢遭洪水衝擊,但因形制簡單,衝毀了又陸續搭建;抑或以河中石頭搭石磴(因形似橫放的梯子,當地人習稱「石梯兒」)過河,如此延續了60多年。
進入20世紀30年代抗戰開始,「胡家祠堂」改為「胡氏私立建國小學」(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彰德小學」),招收學生入讀,聘請有志有識之士擔任教員(其中不乏中共黨員),培養抗日人士及紅色人才。藺水北岸學生往返讀書,每遇洪水過後,須涉過古藺河水到南岸學堂讀書。曾有不少學生因木板橋被衝毀而涉水過河時,或書篋書本被水衝走,或人遭水淹而輟學(今古藺鎮建國村九組彰德螺獅寨人胡大瑞即因此而終止學業)。
保安橋南北兩岸橋頭立有牌坊,立柱、匾額精雕細刻。兩岸牌坊碑誌、序文及楹聯為胡其粹所題並手書。胡其粹,古藺田壩寨小地名車田人,清道光甲辰年(1844年)恩科舉人,著有詩集《詩抄》傳世,《古藺縣誌》選錄其詩。胡其粹為胡延富之侄子,其粹之曾祖父與延富之祖父為胞兄弟,其粹之曾祖父排行第三,延富之祖父排行第五。其粹後裔,今有部分居住在古藺鎮建國村六組小地名車田(其粹之曾孫胡廷康,早年曾受中共古藺西區地下黨組織指派,參選並擔任國民政府彰德鄉鄉長,為保護中共古藺西區地下黨員和掩護地下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做了許多有益工作)。
保安橋北岸正聯為:
鞭石成橋,破浪乘風酬夙願;
登雲得路,高車駟馬壯奇觀。
橫額:初月出雲。
側聯為:
落霞與孤鶩齊飛,風追駟馬;
秋水共長天一色,惠翼乘輿。
保安橋南岸正聯為:
還往共祝千秋,秦漢以來無與匹;
始經未盈一紀,山水之間得此奇。
側聯為:
月之一半星之七;
龍在長天鵲在空。
據說從始建橋到橋建成共三年,胡其粹自擬並苦練「初月出雲」四字便練了三年。「初月出雲」四字可謂別出心裁,意在摹狀水上橋拱之形,半月形拱橋從古藺河上遊滔滔之水面凌空一架,豈不正如一彎初月,蒸騰水霧難道不似空中微雲?但此後有人說「初月」二字意含不對——初幾頭的月亮很快就會落下去,以致保安橋建成不久就被衝毀。胡其粹本一番良苦用意,孰知竟遭好事者節外生枝;卻又歪打正著,致保安橋梁毀於一旦。舉子之情何以表,舉人之顏更何以堪!
《保安橋序》亦為胡其粹所撰(筆者引用時,對原序生僻字稍加注音訓釋):
蓋聞南塘有路,銘志於今;西蜀多才,先聲自昔。元氣裁開,仿佛常山蛇陣;大江壓破,依稀建鄴虎城。歸蓬半月,天邊壯螮蝀([dìdōng]即彩虹)之觀;影湛七星,海上現驚鯢之跡。不特簫吹廿四,誇漢帝以玉為襴([lán]上下衣相連的衣服);唯是界閱三千,慕秦皇將金作柱。
吾境觀音塘者,樂雲盛壤,古藺名區。連河蔥嶺,寄孤往日捐金;繡苑原江,大士當年舍室。悵孽海以無邊,彼岸之慈航莫渡;挽狂瀾於既倒,中流之砥柱希呈。時無昭德,疇星落邑奇功;是少呂無,孰建壽張偉績。則蜃氣徒噓,亦皆浪說;而鵲毛盡禿,總屬空談。不展李冰之謀,焉知夸父之力?則有追蹤裴度,既訪原公;情有津思,難番妙想。鰲背堪誇過客,無帆舟楫;蠶蟲獨闢濟人,且假乘輿。唱緣何曾插萬,一千頃白鶴飛來;信善希貼拈花,八十丈裁紅借得。拔眾生於陷溺,志等移山;醒歷氣於沉淪,心同鞭石。凡諸居士,無非喜舍檀羅;惟彼哲人,本是善驅草木。地見據水橫包,形宜誇帶,相取拖身。洞空虛廠,如堵星月於初三;雲棧鉤帶,上記流風於第五。不但花壓欄杆,競傳白鳳;而且名傳坊表,美譽備石。起至庚午之臘,地利設計天功;成於辛未之秋,人謀更知神力。架木連雲,何須效晉國之一鼓;臥波浸漢,不必法周官之六齊。從此迷津不問,捷徑先登;公竟渡河,民未病涉。旅險亦能出險,就安及設保安。張子房受書之境,黃石為鄰;漢相如題石之鄉,青山作主。心關八萬四千,智撰塔礅獅座;腳踏三百九十,何緣海闊龍麟。迷離草色,發清明拄策縱橫;點綴風光,縷此篆幾行刻畫。春蠶制頌德之碑,麒麟宛在;古蠆([chài]蠍子一類有毒的蟲)繡銘功之記,贔屓([bìxì]傳說中一種像龜的動物,舊時大石碑底座多為此形狀)依然。是以為文,因茲作序。
保安橋(清代碑刻照額)
二
再次修建彰德保安橋,是在石拱保安橋衝毀約一個花甲輪迴之後的民國35年丙戌歲(1946年)。胡珩主持修建,胡少襄領修。丙戌年夏天的久旱暴雨之後,古藺河暴發特大洪水,螺獅寨木板橋蕩然無存,胡珩、胡少襄決定再次修建保安橋。
胡珩(1908-1952),一名胡大瓏,字昭珩,生於清光緒戊申年農曆十月。中共古藺地下黨組織者、古藺西區地下黨負責人。1948年夏,任中共古藺西區委(彰德區委)書記(領中共地下黨員858人)。1948年10月,任中共古藺地下武工隊第十武工隊(西區彰德)隊長。1946年10月至1949年6月,任中共古藺縣委宣傳委員兼軍事委員。新中國成立後任敘、藺公安局首任副局長。領修者胡少襄(1899-1967),一名胡大珉字少襄,生於清光緒乙亥年農曆九月,民主人士。曾領修彰德成家莊大堰(1933年)、胡氏建國小學(彰德小學,1937年)、彰德保安橋(1946年);新中國成立後,受人民政府聘請,領修古藺中城糧站、古藺大禮堂、古藺新街居民點、敘藺公路、藺太公路。歷任古藺縣各界人士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副主任、縣交通科副科長、縣各界人士學習委員會駐會副主任、縣人大代表、縣人民委員會委員、縣城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間遭批鬥跌傷腦部致死。
再次修建的彰德保安橋,為木質瓦蓋橋。位於石拱橋原址上遊約15米,即現在保安橋址。橋體多用直徑約40釐米、長約8米松木為主體。橋身立柱南北共11列(棟),每列(棟)間距長約8米。橋寬約4.5米。石砌橋墩,三墩四孔。橋墩為拆解原保安橋基石和部分拱石料砌成,只是向上遊位移了約15米。建橋時,築攔水壩,用人力腳踩龍骨車抽乾藺河水。木石兩項工程均有專人負責,石工由石匠林小安負責北岸一側,石匠鄧氏負責南岸一側;木工北岸一側由木匠劉相成負責,南岸一側由木匠邵衛興負責。
兩岸橋頭牌坊仍沿用清代所建,兩岸牌坊並不對稱。當地人至今流傳一歇後語:「保安橋牌坊——不對(稱)」。再次建橋時,南岸橋頭牌坊位置依舊,須將北岸牌坊位置向上遊移動,使之對稱。不過,在將牌坊位置移動過後的立碑過程中,發生了一件關乎人命的事件:那時沒有鐵絲鋼絲,套石頭是用篾條扭成「桹子」。因套住牌坊碑石的「桹子」斷裂,致家住橋頭、協力助修的保安橋監工林玉章被垮落的牌坊石壓死。建橋方出錢對死者進行了安葬,林家也未提出任何過分要求(玉章死後,其女出生,取名「孝芬」);但出於安全考慮,牌坊碑石位移工程遂告停止。牌坊照此又繼續矗立了30年之後,保安橋這座清同治年間建造近三年完成的古牌坊及其所有附屬設施,毀於20世紀60年代「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未曾被毀的,是保安橋頂梁上鐫刻的紅色印記。保安橋有11列立柱,橋面對稱排列。各立柱上下榫以穿枋架構,穿枋扁平,徑約40釐米,可供行人坐穿枋上休息。兩側欄杆裝有「卍」形格子,俗稱「萬字格」,以保護行人安全。立柱上架椽子(檁子),椽上釘瓦桷,桷子上蓋瓦。檁子正中央架頂梁(正梁)。11列立柱有11根正梁,中間那根正梁上,繪有紅色五角星★。五角星北側正梁,書「克服艱苦」四字,南側正梁書「幸福共求」四字;再北側正梁,書「自治自立」四字,再南側正梁書「自重自強」四字。在古藺,建有極具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意含的「勝利橋」,但只是個橋梁名稱而已,沒有顯著的圖文標誌;在彰德穿山洞,建有紀悼抗日英雄駱健郎、上刻蔣介石所書「與子同仇」的石牌坊,卻沒有留下共產黨人的印記;彰德保安橋,將帶著濃厚政治意涵和鮮明紅色印記的圖文融入標誌性橋梁建築,這在中國橋梁史上,是並不多見的。這就使彰德保安橋的文化底蘊顯得更厚重,建築意義更深遠——在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人民共和國新生政權成立前夕,在彰德保安橋的正梁上,已然刻下紅色革命的深深印記,已然可見中國革命成功的希望和新中國即將到來的曙光。
彰德保安橋題字:「克服艱苦,幸福共求」(1999年維修時重寫)
同樣遺憾的,不是風雨剝蝕,而是時歲變遷。這些印記,大多只能封存於世人記憶。
1977年冬,第三次修建保安橋。由時任彰德公社黨委書記王光倫主持修建。主體橋墩依舊,將保安橋木質橋體全部拆除,改建為石拱橋。時值「抓綱治國」和「農業學大寨」年代,未實行資金募集,群眾投工投勞,石拱主體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承包給頗具吃苦耐勞的瀘縣石匠完成。由於工錢太低,工匠每天只能得到報酬約五毛錢,在砌石工程上也許做了點手腳,草率完工;也有可能是技術原因——橋石並未嚴格「壓縫」。螺獅寨人的砌石技藝,遠近素有「螺獅寨的坎子」之稱,只要是螺獅寨人所為,即使用亂石壘砌,則數丈高石坎子,百年牢固,不走樣變形。螺獅寨人看到瀘縣石工所為,心頭最清楚「石不壓縫」意味著啥。但是,「抓綱治國」年代的政府工程,並不是一般人進言所能湊效的。竣工後,由時任縣委書記王開業題寫橋名,仍為「保安橋」。北岸橋頭,左側題寫「保安橋」三字,並刻有兩個「閃閃發光」的五角星以續其紅色底蘊,承其紅色傳統;右側題寫「彰德公社革命委員會」及建橋時間。南岸橋頭左側題時髦於時政的「抓綱治國」,右側題寫「繼續長徵」。兩岸橋頭題寫均以紅色塗抹,延及今日仍斑駁可見。
1999年,因保安橋體出現部分垮塌,有農用車受損,更不便於通行。遂由時任彰德管委會主任胡倫相出面,民間人士募集資金修繕,勒石「功德碑」數塊為記。有熱心人覓得清代「保安橋」原碑,立於橋上中部靠西一側,今人乃可見保安橋歷史之一斑。
保安橋北岸橋頭題字
保安橋南岸橋頭題字
後記
昔日保安橋之命名「保安」,意涵既有如此深厚,而並非即時之臆想。進入21世紀,彰德保安橋下遊相距不足10公裡的古藺河上,又命名一座本意並非首先為「保一方平安」,純然為改善城市交通條件而建的「保安橋」,不倫不類得讓人不解其意——命名是否輕率隨意了點?
——圖文 胡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