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不合格的影評人,終於入場看香港電影之餘,也決定要寫點東西。《幻愛》終於重現香港本土生活氣息,在今天的香港社會,實屬難能可貴。在九十年代(我成長的年代),有兩套經典的「香港電影」,一是以廟街為主要場景的《新不了情》,一是以沙田、大埔為主要場景的《女人四十》,皆以非常濃厚的地區色彩鑄造本土情懷。後來在二千年初還有以美孚為背景的《男人四十》,以小巴司機生活貫穿全篇的《忘不了》,當然還有我認為許鞍華最出色的作品《天水圍的日與夜》,生活氣息濃厚,只有香港人才能體會當中的柴米油鹽生活味。但差不多相隔二十年了,這種香港氣息在《幻愛》中才得以重拾。當《少年的你》被狠批為「中國香港電影」,《幻愛》則取材自屯門生活。單是取景,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仔,實在看得著迷。湖景邨、輕鐵、屯門碼頭一一重現眼前(隧道場景來自禾輋)。屋邨配上精神病,基層氣味中糅雜最重要的情感元素:遺棄。是的,《幻愛》的愛情和精神病都是包裝,說到底是一個遺棄故事。兩個主角最終都被社會和家庭遺棄了——這或源自命運,但更重要來自社會主流甚至被視為專業的「目光」。《幻愛》最勇敢的部分是敢於向學院挑戰:「理性」的學院、學歷;「獸性」而只懂洩欲的教授,都對學院和所謂臨床心理學家作出有力反諷。最後一幕的專業承諾幾乎與暴力劃上等號。人的內心千瘡百孔,理論和守則又可以解釋多少?權威來自經驗和統計?但他們沒有一個人會長時間留意病患,接受病患、理解病患。只有冠冕堂皇的論文和承諾,但偏偏沒有愛。那些所謂專業人士,有誰有勇氣闖進精神病患的心境?他們不過是防衞,防衛著那佔大多數的「正常人」世界,確保這不被幹擾。「感性」和「理性」又如何自處?即使電影的結局感人,純愛與扶持戰勝了各自各的心魔,流於通俗,但終究他們二人都被推到非常邊緣的位置。這又顯得「非常香港」。我們且看《女人四十》、《天水圍的日與夜》、《野獸刑警》中,不是也非要在疾病與邊緣中,才能找到叫我們動容的人性?在狂性亂竄的年代,或許是「假的安穩」,讓我們殺掉「率真的我」。這大概《幻愛》中最可悲的寓言。幻愛】
作為一個不合格的影評人,終於入場看香港電影之餘,也決定要寫點東西。《幻愛》終於重現香港本土生活氣息,在今天的香港社會,實屬難能可貴。在九十年代(我成長的年代),有兩套經典的「香港電影」,一是以廟街為主要場景的《新不了情》,一是以沙田、大埔為主要場景的《女人四十》,皆以非常濃厚的地區色彩鑄造本土情懷。後來在二千年初還有以美孚為背景的《男人四十》,以小巴司機生活貫穿全篇的《忘不了》,當然還有我認為許鞍華最出色的作品《天水圍的日與夜》,生活氣息濃厚,只有香港人才能體會當中的柴米油鹽生活味。但差不多相隔二十年了,這種香港氣息在《幻愛》中才得以重拾。
當《少年的你》被狠批為「中國香港電影」,《幻愛》則取材自屯門生活。單是取景,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仔,實在看得著迷。湖景邨、輕鐵、屯門碼頭一一重現眼前(隧道場景來自禾輋)。屋邨配上精神病,基層氣味中糅雜最重要的情感元素:遺棄。
是的,《幻愛》的愛情和精神病都是包裝,說到底是一個遺棄故事。兩個主角最終都被社會和家庭遺棄了——這或源自命運,但更重要來自社會主流甚至被視為專業的「目光」。《幻愛》最勇敢的部分是敢於向學院挑戰:「理性」的學院、學歷;「獸性」而只懂洩欲的教授,都對學院和所謂臨床心理學家作出有力反諷。最後一幕的專業承諾幾乎與暴力劃上等號。人的內心千瘡百孔,理論和守則又可以解釋多少?權威來自經驗和統計?但他們沒有一個人會長時間留意病患,接受病患、理解病患。只有冠冕堂皇的論文和承諾,但偏偏沒有愛。那些所謂專業人士,有誰有勇氣闖進精神病患的心境?他們不過是防衞,防衛著那佔大多數的「正常人」世界,確保這不被幹擾。
「感性」和「理性」又如何自處?即使電影的結局感人,純愛與扶持戰勝了各自各的心魔,流於通俗,但終究他們二人都被推到非常邊緣的位置。這又顯得「非常香港」。我們且看《女人四十》、《天水圍的日與夜》、《野獸刑警》中,不是也非要在疾病與邊緣中,才能找到叫我們動容的人性?在狂性亂竄的年代,或許是「假的安穩」,讓我們殺掉「率真的我」。這大概《幻愛》中最可悲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