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學前,父母需要立下這9個規矩,早立早受益

2021-01-18 育兒趣學園

無規矩不成方圓,這是我們從小就懂得道理。孩子小的時候要有父母管著,上學後有老師管著,畢業後有外面的條條框框約束著,我們的世界正是有這些規矩才能夠運轉自如,而那些不遵守規矩的人,往往不受歡迎,更難以獲得成功。

父母們可能都聽過這麼一句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概括了孩子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在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是孩子生理發展、心理髮育最快速的時期,這個時期父母的要求、行為和一些生活標準會被孩子內化為自己的處事規則。

而在孩子7歲左右,孩子的性格開始基本形成,此時父母再想通過立規矩的方式教育孩子會變得非常困難,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7歲前幫孩子建立良好的品格,下面就是父母應當在孩子7歲前立下的9個規矩,早立早收益。

1、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父母要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自己想要得到什麼東西,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所以不要覺得你想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即使在父母這裡得到東西,也需要說一聲「謝謝」。

2、道歉不丟人

人都會犯錯,當自己做錯事情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一定不是推卸責任,而是要意識到自己錯了,然後跟對方道歉,去道個歉不會丟人,你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反而容易讓對方寬容你。

3、不要打斷別人說話

父母要告訴孩子,打斷別人說話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不要總著急表達自己的想法,要學會聽別人說,這是一個禮貌的人應該做的事。

4、學會排隊

父母帶你出去玩,尤其是人多的地方,如果有別的小朋友正玩你想要玩的玩具,一定要學會等待,因為人家是先來的,懂得先來後到才是一個有家教、有素質的好孩子!

5、用完的東西請放回原處

孩子,將來需要你自己保管的東西會特別多,特別是上小學後,所以你一定要養成把用完的東西歸回原位的習慣,這樣你才知道它在哪裡,下次需要的時候可以很快找到。如果你亂扔東西,你可能就找不到了,甚至會永久地失去它。

6、別人的東西不要隨便拿

不問即取則為偷,孩子,如果你想要別的小朋友的東西,請一定要得到對方的同意,如果對方拒絕或者不知道,請千萬不要拿,因為這個行為就是偷盜,是非常不好的行為。

7、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等你上小學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做,那時候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老師,都不會去幫助你,所以你要趁早學會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

8、打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是別人打你時你一定要還手

打人是野蠻的行為,而且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讓你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在你想動手打人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當然,如果其他小朋友欺負你、動手打你,請一定要打回去,否則他下次還會欺負你、還會打你。

9、不要說謊

父母要告訴孩子,撒謊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行為,更重要的是撒謊會讓別的小朋友不再信任你,即使你說的是真話,別的小朋友也不會相信。

相關焦點

  •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父母儘早給孩子立下幾個規矩,受益一生
    當代父母在育兒問題上開始追求科學和效益。過去很多失敗的例子已經充分地證明:無論是溺愛還是放任都不是好的管教方法。尤其是沒有原則地寵溺,會給孩子一生帶來不良的影響。公安大學的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在研究兒童犯罪問題過程中發現,從小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們養成充分的規矩意識,會讓孩子日後發展得更好。以下三類規矩,家長一定要注意!
  • 李玫瑾:6歲前,家長立好這4個規矩,孩子想不成才都難
    因此心理學教授、我國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老師表示:6歲前,以下4個規矩,立得越早越好!    6歲前,立好4個規矩,孩子想不成才都難:   【規矩一】百善孝為先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庭教育裡歌頌的都是家長的奉獻
  • 無規矩不成方圓 六個給孩子必須立下的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6歲前的小孩子正處於各項意識發展期,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他,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還是壞,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將會變成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人,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將有非常大的影響。  那麼,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立下什麼規矩呢?立下規矩之後又應該怎樣對孩子實施呢?
  • 李玫瑾:抓住娃成長的「黃金期」立規矩,父母別老想著「做朋友」
    李玫瑾:抓住娃成長的「黃金期」立規矩,父母別老想著「做朋友」為什麼我們要單拿出來給孩子「立規矩」來說呢?所以說對於1歲大的孩子,遇到孩子蠻橫不講理的時候,父母老師採用溫順或者獎勵的方式讓孩子放下固執,順利的完成任務即可,不需要強制孩子當場履行什麼規矩。而對於3歲的孩子,是立規矩、培養孩子能力的關鍵期,為什麼這麼說呢?
  • 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掌握這3招,孩子更好管教
    不少寶媽在面對孩子這種脾氣不好的行為,多半都會在一氣之下對寶寶施行棍棒教育,但換來的結果是孩子越來越叛逆不聽話,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家長沒有在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給寶寶立下規矩,導致孩子養成了壞習慣。根據研究調查發現:2歲是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具備了自我意識,所以孩子才會不聽父母的話,覺得父母的話是不對的,所以才會拒絕父母。
  • 3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父母巧用這3招,寶寶以後好管教
    以後無論在工作上,還是在學習上,都很容易吃虧,甚至不受歡迎。3歲其實也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父母不能盲目教育,更不能一味責罵孩子,而是要抓住關鍵時期,積極引導孩子。3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大家應該對蒙特梭利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發現的30多個兒童敏感期中,包括3歲的孩子,他們從3歲開始,經歷的事情就越來越多。
  • 這3條規矩父母要早立,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以後孩子更容易成才
    這3條規矩父母要早立,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以後孩子更容易成才教育孩子是一項值得人們深思的事情,作為父母,越懂得教育孩子,將來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就越優秀。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往往會從小就給孩子定下一些有用的規矩。
  • 升米恩鬥米仇,父母再疼孩子,這幾個規矩也要立下,一生都有好處
    而現實中,升米恩鬥米仇的故事,也在千千萬萬個家庭中上演著,父母為孩子付出了所有,並沒有換來孩子的感激,當父母無能為力的時候,孩子就會記恨父母。這樣的孩子,無疑是不懂得感恩的,歸根結底,孩子長成這樣,父母也有一定的責任,毫無底線地疼愛孩子,就不是對他好了。父母應該記住,在疼愛孩子,這幾個規矩也要趕緊立下。
  • 從小要給孩子立這「5個規矩」,少一個都不行,最後一個很重要
    」而我們也有古話曾說:「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由此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學者、教育家都認為「規矩」不僅僅是束縛孩子的條件,而是能夠讓孩子正確的範圍內成長。而我們身邊的每個父母也會從小給孩子「立規矩」,這些規矩小到有關衣食住行,大到有關道德品質,幾乎都有所涉及。許多父母就會認為,隨著孩子的長大,有些規矩孩子將來自然會懂。這種想法雖然也沒有錯,但是父母還是要知道,其中5個規矩是格外重要的,每個父母都要從小教給孩子,少了一個都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 和剛上小學的孩子一起製作時間表
    於是我們又只好讓他穿衣起床,雖補寫作業只花了5分鐘,可好不容易醞釀好的睡眠,又白費了。 第二天,我站在校門口,看著瘦小的他背著大大的書包,獨自走向教室,我的擔心灑落了一地。兩個月前,他還是那個每天基本可以睡到自然醒、有問題老師會幫忙解決、沒有任何作業負擔的孩子,如今,前方那條長長的路,充滿了未知、孤獨與無助。
  • 最適合懷孕的月份要到了,準備要寶寶的夫妻注意,早準備早受益
    主要是,現在都講究科學備孕、科學育兒,而夫妻倆也對工作、生活有自己的規劃,一般都會在身心健康、生活穩定、經濟條件可以的時候開始要孩子。不過,等到條件都差不多的時候,夫妻倆也不要總往後拖,因為最適合懷孕的月份要到了,準備要寶寶的夫妻注意,早準備早受益。
  • 國小學規矩多,文明友善的孩子真不是慣出來的
    但是有機會大家都出去走走看看,走的多了,就會找到最適合、最喜歡的那片風景。回到我們養育孩子上來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教育和教養,沒什麼不好。有方法的教育,總比蒙著來強。小秧剛到美國一周,就順利入學了。這倒不是我倆效率過人,格外能幹,只是因孩子入學的手續非常簡單。一不查父母籤證是否合法,二不需要任何地方開介紹信。你唯一需要證明的就是你確實居住在這個學區。我們提供的是與房東的租約。
  • 昔日巨星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父母狠抓小學階段是關鍵
    是的,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6-12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好習慣受益終身,而小學階段正是可塑性最強的時候。我國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孫雲曉說:好習慣對兒童來說是命運的主宰,是成功的軌道,是終身的財富,是人生的格調。
  • 因不堪樓上孩子吵鬧,鄰居裝「震樓神器」反擊,立規矩有多重要?
    這其中,就難免涉及到一個噪音問題——尤其是家裡有小孩子的。1、樓下裝「震樓神器」反擊樓上孩子半夜吵鬧在某小區,樓下的一對老人因不堪樓上鄰居家孩子大半夜吵鬧,在家裡裝上了「震樓神器」進行反擊。這樣幾次之後,樓下的老人忍無可忍了,找在外工作的兒子在網上買了個「震樓神器」安裝在自家天花板上,一到晚上就打開。才開了幾次,樓上一家人也受不了了,下樓找老人理論,老人表示這不過是自己無奈之下的反擊。雙方爭論無果,最後還把警察叫來了,在警察的協商下,樓下老人拆除了震樓器,樓上鄰居也表示會好好管教孩子。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文章說:「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給孩子裝上什麼硬體,孩子就會擁有怎樣的內核。父母給予孩子什麼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孩子未來的成就與高度,都與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
  • 孩子上一年級,家長一定要做好這些準備!著名小學校長的忠告
    今天這篇文章的作者卓立老師曾擔任史家小學校長多年,現在也是史家小學的終身名譽校長。卓校長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觀察發現: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全心全力花在孩子身上的一個月的時間,抵三年級以後一學期的時間,抵六年級以後一學年的時間,甚至更多 ...那麼,小朋友上小學前後,爸爸媽媽要做哪些準備麼?
  • 孩子上幼兒園後,父母每天讓他做這3件事,將來上小學會很省心
    如今很多父母將精力和金錢花在幼小銜接班上,都希望孩子能夠快速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生的轉變。但大部分幼小銜接班,只是關注孩子文化課的提前學習,卻沒考慮到孩子心理的矛盾和衝突,填鴨式的教學可能會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很多家庭的孩子雖然上了幼小銜接班,等到上小學那天依然手忙腳亂。
  • 4歲前不給孩子立好規矩,以後你就管不了了!
    從孩子一兩歲開始,父母們每天都面對的一個頭疼問題,莫過於如何「立規矩」。在這點上,連一貫佛系的「娘娘」孫儷,也不能免俗。之前,孫儷發的一條微博,就透露了給孩子們「立規矩」時的「心路十八彎」。在「管」孩子這件事上,管人的媽媽,往往比受管的孩子更小心翼翼。
  • 孩子到了這個年齡,家長就該狠心立規矩,立得越晚,娃越不好管教
    當父母管教孩子時,他們都清楚要給孩子制定規則,畢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在教育實踐中,許多小朋友都不把規則當回事時,家長往往又會因為看到他們哭而心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父母需要知道的是,給孩子的愛與管教並不衝突,「管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而不是「管」,或者「管」根本不是目的。家長無論是想管教孩子,還是想給孩子定規矩,都應該早一點。原因很簡單,當他們年級較小的時候,往往更具可塑性,越早受到約束,就越容易變得可塑。
  • 兩歲孩子喜歡亂翻東西,是要規矩限制還是要讓孩子探索?
    但這兩者註定是永恆的矛盾,人的天性和社會規範之間,總是要有很多衝突的,成人世界中,我們有最低標準和最高標準來劃定成人的行為規範,那麼對於不懂事,好奇心和行動能力又雙雙爆棚的小朋友,當父母的要如何規定孩子的行動規範呢?如果放任孩子沒有任何規矩,其實是耽誤了孩子的社會化,孩子容易變得自私自利目中無人,成為惹人討厭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