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一兩歲開始,父母們每天都面對的一個頭疼問題,莫過於如何「立規矩」。
在這點上,連一貫佛系的「娘娘」孫儷,也不能免俗。
之前,孫儷發的一條微博,就透露了給孩子們「立規矩」時的「心路十八彎」。
在「管」孩子這件事上,管人的媽媽,往往比受管的孩子更小心翼翼。
一方面,不想做嘮叨的「老母親」,也想著孩子自己吃點虧就有教訓了。
而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真的受到傷害。
有時候想給孩子自由,又擔心自由過了頭,就成為了溺愛。
每一刻都戰戰兢兢,在管和不管之間左右搖擺。
朋友美靜最近也被這個難題困擾著。
美靜的兒子銘銘,非常喜歡看動畫片。但考慮到長時間看電視會傷害眼睛,美靜每次只允許他看兩集。
於是,每次到了關電視的時候,就成了母子倆的「拉鋸戰」。
銘銘非吵著再看一集,媽媽不肯,銘銘就大哭大鬧起來。
此時美靜的心裡就開始動搖和糾結起來:「孩子只是想再看一集動畫片,似乎也不過分。不行不行,說好了看兩集,就得遵守規則……」
每次糾結下來,如何立規矩,就成為了一個令美靜困惑不已的難題。
2
規矩,是家庭和環境的產物
之前,網上流傳了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小視頻。
女兒們一本正經地「教訓」爸爸:
「爸爸,你一看見煙,你就要抽,跟伯伯一起抽,你的心不會黑啊?那天你就說戒菸,你怎麼沒戒菸?」
還有奶兇奶兇地對玩遊戲的老爸吼:「爸爸,怎麼還不睡覺。」
小寶貝們訓起爸爸來也是頭頭是道。然而小傢伙們卻也理直氣壯,父母如果做不到,想給孩子立規矩又談何容易?
有一期《少年說》節目中,一個男孩和爸爸的互動,讓我印象深刻。
兒子吐槽老爸,總是說教,卻不肯做榜樣。
比如,老爸自己吸菸上癮,卻教育兒子說:「不管爸今後怎麼樣,你絕對不準抽菸,這玩意毒害可不小。」
當兒子提出抗議之後,爸爸辯解說:「爸爸雖然不能身教,但是可以言傳。」
然而,這樣蒼白的辯解,孩子並沒有買帳,而是說出了一段扎心的話:
「您總說,生活壓力大,抽抽菸解解悶。可假如我也有了自己的兒子,我也生活壓力大的時候,我是不是會走上你的舊路呢,難道我也要言傳我的兒子嗎?」
說到底,規矩的對象雖然是孩子,卻是父母的三觀和行為最終形成的產物。
而給孩子「立規矩」的前提,就是全家人達成一致,共同遵守。
孫儷無數次立規矩「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後面有一個愛拆臺的豬隊友——鄧超。
孫儷吐槽自己喊了娃「一千六百遍」去洗手時,鄧超回覆:「看我多沉默。」
孫儷因為女兒吃飯不乖「立規矩」,鄧超立馬跑出來說:「可以了,可以了,她已經很怕你了。」
結果自然是孩子成了「牆頭草」,規矩也立不住。
全家人一致遵守,保持統一戰線,則孩子身處這樣的環境中,會更樂於遵守家庭的規則。
3
好的「規矩」教育
激發孩子的「自我約束」
大多數時候,我們通過嚴格要求的方式,來給孩子建立規則。
除了容易激發親子矛盾之外,效果也不好。
與其通過嚴厲的「外力」限制孩子,不如激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之前,哈佛大學發布的新生數據中,有一點很有啟發性。
「這些新生大部分壓力來自『自我期望』。」
想要孩子自發約束自己的行為,按「規矩」辦事,最好的方法,就是保護他們的「自我期望」。
讓孩子深切地覺得「我很好,我還要更好」。
在規則教育中,越是吼罵、打壓、嚴厲控制,越可能與真正的解決方法背道而馳。
此時,我們更要從「釜底抽薪」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動機。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
「當兒童感到不安全的時候,當他在安全需要,愛的需要,歸屬需要和自尊需要方面受到根本阻礙和威脅的時候,他就會更多的表現出自私、仇恨、進攻性和破壞性來。」
當孩子的心靈沒有被愛灌滿,或者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總是被批評而不被認可,對抗就會生長出來。
反之,如果我們能夠以寬容和接納的方式對待孩子,耐心地傾聽孩子,看見孩子的閃光點,積極地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並鼓勵他們從中獲得成就感,更可能實現孩子的「自我管理」。
4
恰當的方法
使孩子更樂於接受「規矩」
年齡越小的孩子,在「規矩」的建立上,越容易受到環境和他人的影響。
對於0-4歲左右的寶寶,我們可以從改變環境和反饋方式的角度出發,讓孩子更樂於遵守。
具體來說,可以嘗試以下幾點:
1、父母,是孩子行為的鏡子
之前,一個4歲男孩言言教英語的視頻火了。
白板前的言言,一口流利的英語,讓無數網友驚呼:「我還不如一個寶寶。」
而說到啟蒙秘訣,言言的媽媽採用的是言傳身教+積極鼓勵的方式。
「孩子從開始到現在一直以自學為主,我們每天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作為他的學習同伴,和孩子一起學習。」
「父母除了工作以外,還在認真努力地學習,孩子看到你的狀態一定是備受鼓舞的,他也會努力的融入到這個狀態中去。」
此外,言言媽媽還通過錄小視頻分享的形式,記錄孩子的進步,鼓舞孩子的信心。
父母的行為,會形成家庭的氛圍。身處其中的孩子,會潛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習慣。
2、恰當的強化和消退
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中,孩子的行為可以通過「差異性強化」的方式來塑造。
如果孩子在適應規則的過程中,出現一些不適宜的行為時,我們可以忽視它。
但只要恰當的行為一出現,我們立刻關注和表揚孩子。
如此,好的行為就得到了強化,不良的行為更容易因為得不到強化而漸漸消退。
但這個方法不能夠解決全部的行為問題。我們還需要恰當的使用「溫和批評」、「失去特權」等方式,來建立規則。
比如剝奪孩子看電視、吃零食的某次特權,溫和而堅定地制止孩子的行為等。
3、告訴孩子什麼不能做,也告訴他什麼可以做
昨天早上,小樹一起床就鬧著要吃巧克力。我擔心空腹吃巧克力會難受,便制止了他。
同時,我也告訴他:「還沒有吃飯就吃巧克力很容易胃疼的,你可以在吃過早飯後再吃巧克力。」
我們在阻止孩子行為的時候,制止只是第一步,說明緣由,和告訴孩子可以怎樣做也是必要的流程。
這樣,可以化解孩子因為被阻止而產生的憤怒不解,避免對抗行為產生。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到「可以做什麼」上面,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4、規矩不是越多越好,制定規則需謹慎
幼兒與成人的規則不同,他們一些看似「錯誤」的行為,其實是在完成自我發展。
0-4歲的幼兒,他們說謊話時,其實是因為常常混淆現實與想像的區別,這是孩子逐漸變聰明的表現;
孩子愛發脾氣、摔東西,是年幼的孩子還不具備完善的情緒控制力,此時他們的憤怒,更多的是無助,需要的是大人的幫助。
我們也無法以「說到必須做到」、「要懂得謙恭禮讓」這樣的成人規則,來要求幼兒。
越少使用規則,越容易發揮規則的效力。因此在確立規則上,我們必須有所取捨,建立真正適合孩子年齡發展階段的重要規則。
說到底,給孩子「立規矩」,並不是為了限制孩子,而是要為孩子設定一條安全的保護線,讓孩子能夠在規則之內,得到更徹底的自由。
在孩子成長路上,我們每一天都離不開「規則教育」。
小時候建立起的規則,會潛移默化地成為孩子的習慣,影響孩子未來的選擇。
單純的制止和施壓,並不能夠讓孩子「心服口服」,反而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
更多的愛與關注,提高孩子的自我期待,才能夠激發孩子內心自律的力量。
願每一個孩子,都心有絢爛,向陽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