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前不給孩子立好規矩,以後你就管不了了!

2021-02-28 親子相冊

從孩子一兩歲開始,父母們每天都面對的一個頭疼問題,莫過於如何「立規矩」。

在這點上,連一貫佛系的「娘娘」孫儷,也不能免俗。

之前,孫儷發的一條微博,就透露了給孩子們「立規矩」時的「心路十八彎」。

在「管」孩子這件事上,管人的媽媽,往往比受管的孩子更小心翼翼。

一方面,不想做嘮叨的「老母親」,也想著孩子自己吃點虧就有教訓了。

而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真的受到傷害。

有時候想給孩子自由,又擔心自由過了頭,就成為了溺愛。

每一刻都戰戰兢兢,在管和不管之間左右搖擺。

朋友美靜最近也被這個難題困擾著。

美靜的兒子銘銘,非常喜歡看動畫片。但考慮到長時間看電視會傷害眼睛,美靜每次只允許他看兩集。

於是,每次到了關電視的時候,就成了母子倆的「拉鋸戰」。

銘銘非吵著再看一集,媽媽不肯,銘銘就大哭大鬧起來。

此時美靜的心裡就開始動搖和糾結起來:「孩子只是想再看一集動畫片,似乎也不過分。不行不行,說好了看兩集,就得遵守規則……」

每次糾結下來,如何立規矩,就成為了一個令美靜困惑不已的難題。

2

規矩,是家庭和環境的產物

之前,網上流傳了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小視頻。

女兒們一本正經地「教訓」爸爸:

「爸爸,你一看見煙,你就要抽,跟伯伯一起抽,你的心不會黑啊?那天你就說戒菸,你怎麼沒戒菸?」

還有奶兇奶兇地對玩遊戲的老爸吼:「爸爸,怎麼還不睡覺。」

小寶貝們訓起爸爸來也是頭頭是道。然而小傢伙們卻也理直氣壯,父母如果做不到,想給孩子立規矩又談何容易?

有一期《少年說》節目中,一個男孩和爸爸的互動,讓我印象深刻。

兒子吐槽老爸,總是說教,卻不肯做榜樣。

比如,老爸自己吸菸上癮,卻教育兒子說:「不管爸今後怎麼樣,你絕對不準抽菸,這玩意毒害可不小。」

當兒子提出抗議之後,爸爸辯解說:「爸爸雖然不能身教,但是可以言傳。」

然而,這樣蒼白的辯解,孩子並沒有買帳,而是說出了一段扎心的話:

「您總說,生活壓力大,抽抽菸解解悶。可假如我也有了自己的兒子,我也生活壓力大的時候,我是不是會走上你的舊路呢,難道我也要言傳我的兒子嗎?」

 

說到底,規矩的對象雖然是孩子,卻是父母的三觀和行為最終形成的產物。

而給孩子「立規矩」的前提,就是全家人達成一致,共同遵守。

孫儷無數次立規矩「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後面有一個愛拆臺的豬隊友——鄧超。

孫儷吐槽自己喊了娃「一千六百遍」去洗手時,鄧超回覆:「看我多沉默。」

 

孫儷因為女兒吃飯不乖「立規矩」,鄧超立馬跑出來說:「可以了,可以了,她已經很怕你了。」

結果自然是孩子成了「牆頭草」,規矩也立不住。

全家人一致遵守,保持統一戰線,則孩子身處這樣的環境中,會更樂於遵守家庭的規則。

3

好的「規矩」教育

激發孩子的「自我約束」

大多數時候,我們通過嚴格要求的方式,來給孩子建立規則。

除了容易激發親子矛盾之外,效果也不好。

與其通過嚴厲的「外力」限制孩子,不如激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之前,哈佛大學發布的新生數據中,有一點很有啟發性。

「這些新生大部分壓力來自『自我期望』。」

想要孩子自發約束自己的行為,按「規矩」辦事,最好的方法,就是保護他們的「自我期望」。

讓孩子深切地覺得「我很好,我還要更好」。

在規則教育中,越是吼罵、打壓、嚴厲控制,越可能與真正的解決方法背道而馳。

此時,我們更要從「釜底抽薪」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動機。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

「當兒童感到不安全的時候,當他在安全需要,愛的需要,歸屬需要和自尊需要方面受到根本阻礙和威脅的時候,他就會更多的表現出自私、仇恨、進攻性和破壞性來。」

當孩子的心靈沒有被愛灌滿,或者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總是被批評而不被認可,對抗就會生長出來。

反之,如果我們能夠以寬容和接納的方式對待孩子,耐心地傾聽孩子,看見孩子的閃光點,積極地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並鼓勵他們從中獲得成就感,更可能實現孩子的「自我管理」。

4

恰當的方法

使孩子更樂於接受「規矩」

年齡越小的孩子,在「規矩」的建立上,越容易受到環境和他人的影響。

對於0-4歲左右的寶寶,我們可以從改變環境和反饋方式的角度出發,讓孩子更樂於遵守。

具體來說,可以嘗試以下幾點:

1、父母,是孩子行為的鏡子

之前,一個4歲男孩言言教英語的視頻火了。

白板前的言言,一口流利的英語,讓無數網友驚呼:「我還不如一個寶寶。」

而說到啟蒙秘訣,言言的媽媽採用的是言傳身教+積極鼓勵的方式。

「孩子從開始到現在一直以自學為主,我們每天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作為他的學習同伴,和孩子一起學習。」

「父母除了工作以外,還在認真努力地學習,孩子看到你的狀態一定是備受鼓舞的,他也會努力的融入到這個狀態中去。」

此外,言言媽媽還通過錄小視頻分享的形式,記錄孩子的進步,鼓舞孩子的信心。

父母的行為,會形成家庭的氛圍。身處其中的孩子,會潛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習慣。

2、恰當的強化和消退

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中,孩子的行為可以通過「差異性強化」的方式來塑造。

如果孩子在適應規則的過程中,出現一些不適宜的行為時,我們可以忽視它。

但只要恰當的行為一出現,我們立刻關注和表揚孩子。

如此,好的行為就得到了強化,不良的行為更容易因為得不到強化而漸漸消退。

但這個方法不能夠解決全部的行為問題。我們還需要恰當的使用「溫和批評」、「失去特權」等方式,來建立規則。

比如剝奪孩子看電視、吃零食的某次特權,溫和而堅定地制止孩子的行為等。

3、告訴孩子什麼不能做,也告訴他什麼可以做

昨天早上,小樹一起床就鬧著要吃巧克力。我擔心空腹吃巧克力會難受,便制止了他。

同時,我也告訴他:「還沒有吃飯就吃巧克力很容易胃疼的,你可以在吃過早飯後再吃巧克力。」

我們在阻止孩子行為的時候,制止只是第一步,說明緣由,和告訴孩子可以怎樣做也是必要的流程。

這樣,可以化解孩子因為被阻止而產生的憤怒不解,避免對抗行為產生。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到「可以做什麼」上面,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4、規矩不是越多越好,制定規則需謹慎

幼兒與成人的規則不同,他們一些看似「錯誤」的行為,其實是在完成自我發展。

0-4歲的幼兒,他們說謊話時,其實是因為常常混淆現實與想像的區別,這是孩子逐漸變聰明的表現;

孩子愛發脾氣、摔東西,是年幼的孩子還不具備完善的情緒控制力,此時他們的憤怒,更多的是無助,需要的是大人的幫助。

我們也無法以「說到必須做到」、「要懂得謙恭禮讓」這樣的成人規則,來要求幼兒。

越少使用規則,越容易發揮規則的效力。因此在確立規則上,我們必須有所取捨,建立真正適合孩子年齡發展階段的重要規則。

說到底,給孩子「立規矩」,並不是為了限制孩子,而是要為孩子設定一條安全的保護線,讓孩子能夠在規則之內,得到更徹底的自由。

在孩子成長路上,我們每一天都離不開「規則教育」。

小時候建立起的規則,會潛移默化地成為孩子的習慣,影響孩子未來的選擇。

單純的制止和施壓,並不能夠讓孩子「心服口服」,反而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

更多的愛與關注,提高孩子的自我期待,才能夠激發孩子內心自律的力量。

願每一個孩子,都心有絢爛,向陽而生。

相關焦點

  • 李玫瑾:6歲前,家長立好這4個規矩,孩子想不成才都難
    因此心理學教授、我國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老師表示:6歲前,以下4個規矩,立得越早越好!    6歲前,立好4個規矩,孩子想不成才都難:   【規矩一】百善孝為先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庭教育裡歌頌的都是家長的奉獻
  • 教育孩子可以用懲罰的方式嗎?怎樣既不傷害孩子又教孩子守規矩?
    一、父母是否事先給孩子立好了規矩?如果父母事先並沒有立好規矩,當孩子犯錯時,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但父母卻認為孩子犯了錯,要懲罰孩子,這對孩子公平嗎?太不公平了!俗話說「不知者不怪」呀!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首先要給孩子立好規矩,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行為是允許的,哪些行為是不允許的。當孩子能夠理解規矩的含義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來討論:遵守規矩,會得到什麼樣的獎勵;如果破壞了規矩,將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 不讓看電視,9歲孩子跳樓!孩子人生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三個叛逆期,孩子難管程度依次增加,家長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發愁,這個叛逆期過去了,還要迎接下一個叛逆期,那麼到底該怎麼管? 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沒有「規矩」這個意識,砸東西、對家長拳打腳踢、總是回答不,是一種原始反應,所以這個時期,家長就要慢慢讓孩子知道「規矩」的意義
  • 從小就不懂規矩,孩子會變成什麼樣?讓不同的家庭告訴你答案
    從小得到過良好家庭教育,或是沒有人管教的孩子,差別分化其實是很大的,有眼力見的明眼人一看就看得出來。一些孩子小時候家庭缺乏疏忽管理,從小就不給孩子樹規矩,不讓孩子養成遵守規矩的意識,讓孩子變成了不懂規矩,不按規矩做事,不尊重別人,輕視別人,只會重視自己的性格。
  • 小時候不想管,長大了管不了,不要讓你的孩子「脫了韁」
    今天要山地車,明天要限量版球鞋,不給買,就鬧自殺,逼得父母不得不同意他所有要求。這個父親問李玫瑾教授,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沒辦法。孩子都已經十七歲了,性格人品幾乎定型,改不了,除非他以後的人生經歷了什麼重大變故,才有可能改過自新。十七歲的孩子,他的精彩人生還沒有開始,就已經被困住了。
  • 給孩子「立規矩」,別錯過6歲前的黃金期,有界限感內心才更強大
    同事家有一個4歲的男孩子,經常因為淘氣引來鄰居的投訴,後來同事就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上學,沒想到老師也在和父母溝通孩子的問題。每當孩子淘氣的時候,同事總是很耐心的勸解。同事總是覺得孩子還小,不應該過分地斥責孩子,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陰影,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孩子卻不把母親的話當一回事,該犯錯還是會犯錯。
  • 李玫瑾:好孩子是狠心管出來的!6歲之前該管什麼?答案值得收藏
    心理學研究教授李玫瑾曾說:」孩子們的問題都有延遲性,當你發現孩子管不住的時候,徵兆其實早就顯現了。」而且關鍵期就在6歲之前。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在孩子6歲之前管什麼?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正確的答案,想管出好孩子,就得從3方面來管!
  • 李玫瑾:6歲之前你不捨得管孩子,長大之後想管也管不住了
    孩子總是調皮搗蛋,非常不聽話,時不時還跟小朋友打一架,也不尊重長輩,還在商場裡為了得到一樣東西大哭大鬧,就地打滾。而這些問題是不是讓你感到非常苦惱,無論是他還是嘛也好,都試過了,孩子就是改不過來。其實這樣的問題是有答案的。
  • 不讓看電視,9歲孩子跳樓!孩子人生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這場悲劇發生的猝不及防,孩子不聲不響就跳樓了,家長連反應的機會都沒有,只能造成一生的悔恨。還有一個6歲男童從學校回來後,要看的動畫片,媽媽不同意後,居然和媽媽大吵了一架,並且趁著家長不注意一個人離家出走了,最後交警在路上看到小男孩一個人哭上前詢問,經過四處打聽,才幫孩子找到家。這個新聞真是讓人後背一涼,如果孩子不遇到警察,那又會發生什麼樣不可挽回的事呢?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言下之意,正是在強調要讓孩子知道怕,知道規矩不能違背。如果孩子犯了錯,唯有懲罰能讓孩子清醒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姑息。
  • 書評《大衛,不可以》——沒有孩子天生喜歡規矩
    兩女兒,姐姐8歲,妹妹2歲半,在姐姐這個「文明人」眼裡,妹妹簡直就是「野蠻人」——沒有規則,專門搞破壞,還喜歡亂拿姐姐的東西。姐姐不止一次向我抱怨過,「媽媽,萌萌什麼時候才會守規矩?」,「快了快了,她現在正在學」。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人內心分為三個我:本我、自我、超我。舉個例子,小孩看見糖想馬上吃,這是本我。
  • 爸爸嫌玩具太貴,當眾撒潑打滾跟兒子撒嬌,兒子:算了,我不買了
    每次帶孩子出門前都得提前說好:「出去不可以買玩具哦!要玩具就不帶你出去了!」孩子當時雖然答應得好好的,但是路過了賣玩具的地方,之前的答應好的全都拋到了腦後。「不給我買玩具就想走?」直接原地躺下,撒潑耍賴、大哭大鬧給你來一套。
  • 無規矩不成方圓 六個給孩子必須立下的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6歲前的小孩子正處於各項意識發展期,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他,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還是壞,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將會變成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人,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將有非常大的影響。  那麼,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立下什麼規矩呢?立下規矩之後又應該怎樣對孩子實施呢?
  • 3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父母巧用這3招,寶寶以後好管教
    以後無論在工作上,還是在學習上,都很容易吃虧,甚至不受歡迎。3歲其實也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父母不能盲目教育,更不能一味責罵孩子,而是要抓住關鍵時期,積極引導孩子。3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大家應該對蒙特梭利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發現的30多個兒童敏感期中,包括3歲的孩子,他們從3歲開始,經歷的事情就越來越多。
  • 這3條規矩父母要早立,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以後孩子更容易成才
    這3條規矩父母要早立,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以後孩子更容易成才教育孩子是一項值得人們深思的事情,作為父母,越懂得教育孩子,將來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就越優秀。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往往會從小就給孩子定下一些有用的規矩。
  • 李玫瑾教授:孩子小時候多嘮叨,長大了請閉嘴,中國父母都做反了
    充分踐行了,網上流傳的真理: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聚會時,丹丹忍不住吐槽:不知道為什麼我家孩子怎麼回事,跟屁股上長釘子似的,一會兒也坐不住,作業亂填亂寫根本不動腦,管他還擰著來。有個朋友忍不住說她:其實一點都不怪孩子,當初是你說要讓孩子快樂、自由地成長,啥也不用學,天天玩就行。
  • 孩子哭鬧無理怎麼辦?四個妙招請收好
    或者規矩經常被打破,孩子就會視而不見,總想為所欲為,得不到滿足就大發脾氣。好脾氣絕對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引導訓練的。該如何約束孩子的壞脾氣呢?下面這些方法大家可以參考一下。1、立好規矩孩子發脾氣、淘氣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一方面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立好規矩。
  • 孩子哭鬧不止怎麼辦?聰明媽媽教你用這一招,就解決
    最近有位寶媽正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很是煩心,而讓這位寶媽如此煩心的是,孩子經常性地會哭鬧,當遇到不開心、不順意的事情的時候就會亂發一通脾氣之後大哭不止,真是很讓人頭疼。對於這位寶媽來說,前幾天就剛剛因為孩子哭鬧不止的事搞得家裡都焦頭爛額的。
  • 分高不代表優秀,但孩子7歲前家長不教會3件事,到30歲他都不成器
    1、每一個叛逆的孩子,都有一個被縱容的童年有一句話很多家長都喜歡說:「我不是不想管孩子,可是他說不得罵不得,你叫我們怎麼辦?」家長們說的是事實,現在說不得罵不得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可是說完這句話之後呢?說完就結束了嗎?恐怕不能吧!
  • 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使勁管好這4方面,孩子將來更出色
    正是因為3-6歲對孩子來說足夠關鍵,所以李玫瑾在講座中不只一次的建議家長:孩子在6歲前就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孩子4歲時你拒絕他,他最多是在地上打滾,等大了你拒絕他時,他就會懂得離家出走,服毒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