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調皮,今天拿彈珠玩不小心把別人家玻璃砸了,明天跟小朋友打架被老師告狀了,總之大毛病沒有,小毛病不斷。有些爸爸媽媽非常上心,跟老師溝通、網上查資料、翻閱教育書籍等等,就想找出癥結所在,把孩子的小毛病改掉。有些家長就比較心大,想著小孩子嘛,總歸是會調皮一些的,他還小,什麼都不懂。
於是有些孩子的壞毛病,在萌芽期間就被消滅掉了,而有些孩子的壞毛病,在爹媽的「三不管」政策下,愈演愈烈。
中國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在某次講座上說過一個案例。
有一個父親,來找她諮詢,說自己的兒子十七歲了,性格乖張。他提出來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扒著窗戶說不想活了,要跳樓。今天要山地車,明天要限量版球鞋,不給買,就鬧自殺,逼得父母不得不同意他所有要求。
這個父親問李玫瑾教授,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沒辦法。孩子都已經十七歲了,性格人品幾乎定型,改不了,除非他以後的人生經歷了什麼重大變故,才有可能改過自新。
十七歲的孩子,他的精彩人生還沒有開始,就已經被困住了。
因為小的時候,孩子要看動畫片,家長給他放;孩子要買很貴的玩具,家長雖然肉疼,但還是大手一揮,買;孩子在幼兒園跟小朋友打架,家長說哎呀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嗎;孩子生氣了摔東西,家長只會說,你再這樣我生氣了啊!
等到長大之後,進入青春期,各種各樣的毛病就被放大了。欺負同學、不尊敬師長、不尊敬父母、攀比、交壞朋友等等,而這個時候,爸爸媽媽覺得該管管了,但是嘗試著管了一段時間,發現為時已晚,已經管不住了。
所以為什麼如今這麼多父母推崇早期教育,尤其是3-6歲的學前教育。
因為3-6歲是孩子性格、人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年齡,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慢慢形成,就如同小樹開始發芽。如果對園藝工作有過了解,就會知道,園丁們如果想要把植物的枝幹培育出形狀獨特的造型,會挑選那些稚嫩的幼苗,因為幼苗的柔韌性、可塑性很高,已經成型的枝條是沒有辦法再去做造型的,因為已經長得比較粗壯了,如果硬要去改變,只會把樹枝掰斷。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犯錯了,你去糾正批評,他可以改過自新。等到他長大了,無論是脾氣還是力氣,都可以與你抗衡的時候,你再去讓他改,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克制孩子任性的有效方法,就是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我們經常可以在商場或者是某些公共場合,看到那些因為爸爸媽媽不給自己買東西,或者沒有滿足自己的心願而躺在地上大哭的孩子,就那麼躺在人來人往的路口,躺在地上打滾、大哭。爸爸媽媽在旁邊一臉尷尬。而這種場景,最終都會以父母的妥協來結束:「行了行了,別哭了,給你買。」孩子立馬止住眼淚笑嘻嘻地站起來。
也有的孩子,去別人家做客,看中了主人家的某樣玩具,想拿回家。主人家的孩子非常喜歡那件玩具,很捨不得把它送人,這個孩子又開始躺在地上撒潑打滾,號啕大哭,最終主人家不得不強迫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讓給」這個小朋友。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這種人人喊打的熊孩子,那麼一定要記住,在他第一次出現這種行為的時候,要堅決對他的無理要求說「不」。他可能會哭鬧,會大吼,沒關係,不要哄他。你就座在他旁邊看著他哭,不需要任何說教,就重複這一句:「你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如果你實在是看孩子哭得厲害,心有不忍,那就給他倒杯水,然後去換一個不會心軟的人來看著他。
不要去想這樣是否太過殘忍。
因為這個時候的妥協,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等他哭累了,哭到沒有力氣了,但是發現你並不為所動的時候,他就會停下來了。這個時候,可以開始你的說教,要告訴他:「媽媽是愛你的,但是你今天錯了。」如果他還要哭,就告訴他:「哭吧,我等你哭完。」孩子這個時候就會明白了,哭,不能解決問題。以後再遇到這種事情,就不會用哭鬧來糾纏家長了。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態度一定要堅定,但是不能打罵孩子,要用溫和的方式,是「溫和的堅定」,讓孩子知道:「媽媽是愛我的,但是她不會遷就我的無理取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