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可以用懲罰的方式嗎?怎樣既不傷害孩子又教孩子守規矩?

2020-12-24 悠一格

當孩子做錯了事的時候,父母通常會懲罰孩子,而父母懲戒孩子的理由是孩子犯了錯。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明白:懲罰只是手段,並且是有「副作用」的手段,並不是教育的目的。

與其討論「教育孩子是否可以用懲罰的方式」這個問題,不如我們一起來探討「什麼是合理、適度的懲罰?除了懲罰以外,是否還有更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與途徑」這樣的話題更有意義。

萬事萬物,皆有因果聯繫。每一個問題的產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孩子犯錯也是如此。

老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另一句話說:「子不教父之過」。所以,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首先還是要從父母身上找原因。

一、父母是否事先給孩子立好了規矩?

如果父母事先並沒有立好規矩,當孩子犯錯時,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但父母卻認為孩子犯了錯,要懲罰孩子,這對孩子公平嗎?

太不公平了!俗話說「不知者不怪」呀!

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首先要給孩子立好規矩,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行為是允許的,哪些行為是不允許的。

當孩子能夠理解規矩的含義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來討論:遵守規矩,會得到什麼樣的獎勵;如果破壞了規矩,將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關於獎勵和懲罰的內容,父母跟孩子說明、解釋得越具體、越清楚為好。

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父母可以討論獎懲的合理性與在生活中的可操作性,父母可以表達自己的權威,同時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特別是有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全家人都共同遵守規矩,共同執行獎懲制度。

二、父母在遵守規矩方面,是否給孩子做好了示範?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不僅是對孩子說的,同樣也是對父母說的。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愛與榜樣,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當父母自己制定了規矩,自己也能很好地遵守規矩的時候,就給孩子做了一個非常好的示範。

通過事先立規矩,讓孩子已經知道什麼樣的行為和表現是對的了,然後通過父母的「以身作則」這樣正面的示範,教育效果大大好過以懲罰為手段的負面效果。

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就沒有資格要求孩子去做到,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孩子也是一個值得尊重的獨立個體,既然是全家人都一致同意立好的規矩,那麼父母和孩子就應該共同遵守,如果違反了規矩,就應該一視同仁的受到懲罰。

如果父母說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嚴於律人,寬以待己,那麼父母在孩子心裡就會失去權威性,父母再想要教育孩子,孩子就不會心服口服,教育效果也就大大地打折扣了。

所以,我們父母首先要做好遵守規矩的榜樣,這樣才有教育孩子的資格,也才可能取得教育好孩子的效果。

三、父母應遵循怎樣的懲罰原則和採用什麼樣合理、適度的懲罰方式?

雖然說父母做示範,引導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但是孩子犯錯也是難以避免的,所以採取合理、適度的懲罰是有必要的。關鍵在於懲罰孩子時父母要遵守以下原則:

(一)不能傷害孩子的身體和心理

堅決反對體罰、語言暴力和冷暴力,堅決反對傷害孩子人格和自尊、自信的任何方式

(二)不能夠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

不要用讓孩子感到愧疚感或者羞恥感的語言和方式。過於嚴厲、苛刻的懲罰,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心裡產生憤怒和仇恨,給孩子心靈造成傷害。

(三)哪些懲罰方式是合理的並且不傷害孩子,又能讓孩子守規矩的呢?

1、父母立好規矩,獎罰分明

父母事先立好規矩並且要讓孩子明白:如果遵守規矩會得到什麼樣的獎勵,如果犯了錯誤將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讓孩子心中有數,儘量自我約束。

比如:要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才能玩遊戲;每次玩遊戲的時間不能影響睡覺的時間。到周末和節假日,可以適當增加玩的時間,到了考試之前,要減少玩的時間等等。

父母把這些具體的規矩,事先都跟孩子講清楚,孩子在遵守規矩的時候,很明白他要是按時完成作業了,就可以自由玩;如果他影響了做作業,影響了睡覺,他就不能玩了。

當孩子明白了父母立規矩的具體要求,既包括權利也包括約束,孩子就會知道怎麼做是被鼓勵、被獎賞的,而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允許的,甚至是會要受到懲罰的。

父母獎罰分明,既可以讓孩子約束他錯誤的行為,也能同時激勵孩子繼續保持正確的行為,這就形成了孩子守規矩的習慣,也同時培養了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2、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很生氣。

面對犯錯的孩子,家長不能因為孩子犯錯了,就對孩子發脾氣,更不能帶著情緒去懲罰孩子。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然後,父母要從孩子的角度去了解犯錯的原因是什麼?

比如,孩子為什麼沒有完成作業就玩?是作業太難,不會做?還是自己管不好自己,一心想著玩?又或者是還沒有養成先完成作業再玩的習慣?

父母不要輕易否定孩子,更不要給孩子貼上「磨蹭、愛拖延、不聽話」等負面的標籤。而是要就事論事,和孩子一起找原因,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3、父母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來正確對待孩子犯錯的事實

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有可能還不知道父母所立的規矩具體的含義,比如父母說要好好吃飯,具體好好吃飯的標準是什麼呢?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什麼是好好吃飯的具體標準:吃飯前先洗手,叫吃飯了就要及時來到飯桌前,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不能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吃完飯,要把自己的碗筷送到廚房等等。

同時,父母還要告訴孩子:如果不好好吃飯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比如:叫吃飯的時候,孩子不來,那麼父母只叫3次,如果叫3次還不來吃飯,父母就不叫了,而是自己先吃飯,吃完飯就收拾好,等孩子餓的時候,也不重新準備飯,並且餓了不允許吃零食,直到下一次開飯時間才能吃東西。

記得著名作家劉墉寫過一篇講她小女兒不好好吃飯的故事。

當父母叫吃飯叫了很多遍,然而女兒就是玩電腦而不來吃的時候,劉墉和太太就自己先吃完飯,然後把飯菜和家裡的零食都收起來。

結果劉墉半夜起來上廁所,發現女兒在悄悄地打開冰箱找吃的,但是因為食物都被父母提前收藏起來了,女兒沒找到吃的。

到了第二天早上,天還沒有大亮,劉墉起床,被餐桌旁一個身影嚇了一大跳,以為「見鬼了」。原來,女兒餓得早早就起床坐在餐桌前面,就等著開飯了。

經過這次「餓的懲罰」後,只要父母叫吃飯,女兒第一個就跑出房間,規規矩矩地坐到餐桌前,規規矩矩地吃飯了。

所以,規矩立好了,全家都共同遵守,會從小培養出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等到了青春期,這樣「挨餓」的懲罰方式就不合適,也不靈驗了,因為孩子長大了,自己有能力解決吃飯的問題。

所以,對於青春期以及以後年齡的孩子,父母的規矩更多地體現在遵紀守法,遵守社會道德和尊重彼此等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三觀相關聯的方面了。

4、父母要注意孩子做錯的事情和受到的懲罰之間的因果聯繫與邏輯關係

孩子做錯事要受到懲罰,但是如果因為沒做作業,就不讓買玩具,這個就沒邏輯。

因為做作業和買玩具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但是父母卻把兩件不相關的事情聯繫起來作為懲罰。

真正有因果聯繫是,因為沒有完成作業,所以就沒有時間去玩遊戲。這是有關時間安排的規矩和懲罰。

而不讓買玩具,是因為把本來安排買玩具的錢拿去買糖吃了,所以就不能買玩具了,這是有關零花錢怎麼花的規矩以及符合邏輯關係的懲罰。

5、最好的懲罰方式是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

什麼是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就是孩子因為上一件事沒有做好,導致下一件事情不能正常進行。

比如:規矩是要完成作業後,才能玩手機,那麼不認真做完作業,就沒有時間,也不能去玩手機。

這個懲罰方式是合理、溫和,並且也是孩子可以承擔的後果。

再比如,叫孩子吃飯,孩子因為玩遊戲,遲遲不過來,父母就可以先吃,然後吃完就收拾好,讓孩子承擔因為玩遊戲不按時吃飯,等餓了也沒得飯吃的「自然後果」。

我們懲罰孩子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引導孩子遵守規矩。

而合理、適度的懲罰,可以讓孩子對自己所犯的錯誤,能夠充分認識到其中的危害,通過父母正向的引導,從而產生自己要改變的驅動力。

在此需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

當孩子年齡小的時候,自制力還沒有完全培養出來,所以需要父母作為及時有力的「後援」。

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將懲戒教育要與規則教育結合起來,讓孩子在受到懲罰的同時,掌握正確的行為規範,這樣就能減少以後孩子重複犯錯的概率。

總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懂規矩,遵守規矩,但孩子更需要愛與榜樣。

所有的教育都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係這個大前提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因此,我們父母朋友想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在建立和發展「良好的親子關係」這個關鍵方面下功夫,讓孩子在充滿愛的氛圍裡接受父母的教育,學規矩,懂規矩,守規矩。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悠一格」,和我一起探討與分享育兒路上的感悟與心得。

相關焦點

  • 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管用嗎?情緒失控才是憤怒的真相!
    這句話讓父母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變得理所當然,更有甚者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們覺得打罵孩子天經地義,而孩子接受打罵也是孝順的表現。雖然有人對此發出過質疑的聲音,但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這個向來如此的定論。
  • 北大教授:教育孩子最好方式,並非是「愛」,而是及時地「報復」孩子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並非是"愛",而是及時地"報復"孩子對於孩子的教育,每個人都持有不同的觀念和態度。有的人說對待孩子要溫柔,用愛感化孩子,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其實除了這兩種態度之外,還有一種教育方式,許多父母都不知道,那就是"報復"式教育孩子。北大有位教授在公開場合發表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並不是"愛",而是及時地"報復"孩子。
  • 孩子一犯錯就關「小黑屋」?懲罰方式要謹慎,慎用「愛的撤回」
    身為父母,有時候面對孩子時難免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即使知道教育孩子要儘量心平氣和,不可以操之過急,但是就是控制不住。有的甚至脾氣比較火爆的,孩子一犯錯就關"小黑屋",父母認為這種威脅是讓孩子快速聽話的最好方式,卻往往忽略了其帶來的負面效果。
  • 越是無能的家長,越喜歡用打罵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文丨C媽學堂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掌心寶,所以每個家長都會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有的家長雖然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所使用的教育方式,可能並不是特別合適,所以就特別容易給孩子造成傷害。③打罵是家長教育的無能表現其實家長對孩子進行打罵,也是一種教育無能的表現。因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並非只有打罵這一種方式,但打罵卻是最簡單的教育方式。很多不合格的家長,就會用這種最簡單的方法對待孩子,但並沒有考慮到這種方式的使用,是否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 孩子不聽話?7大科學「懲罰」方法,讓孩子改正錯誤又不傷自尊.
    但又害怕孩子太活潑,成天拆家,成為「熊孩子」小破壞王。 如果不懲罰孩子,怕他將來惹更大的麻煩,懲罰孩子,又害怕傷害他幼小的小心靈。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3-6歲就開始維護尊嚴。當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懲罰不當,不僅起不到警示作用,還可能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破壞親子感情。
  • 孩子被關小黑屋看恐怖片當懲罰,網友:這不是教育,是摧毀人性
    在某論壇上看到這麼一則問題,家中孩子犯了錯,為懲罰孩子,或者說為了讓孩子長記性,就把孩子關進小黑屋,還給孩子播放恐怖片,作者想問網友這樣做對不對。有位網友精闢地回答:這不是教育,是摧毀人性。深以為是!這位家長倒好,直接把孩子送進小黑屋,這不是要活生生把孩子嚇「死」嗎?把看恐怖片和關小黑屋這兩件事單獨分隔開都足以讓孩子嚇得抖一抖,更何況還將這二者合一,很難想像這孩子在裡面有多恐懼!而造成孩子這麼恐懼的推手正是自己最親愛、最信任的爸媽。第三、我們常說,孩子有錯就改,即便懲罰也應該是有針對性地罰。
  • 把孩子關小黑屋作為懲罰,不合格的家長究竟能有多糟糕?
    某平臺上,看到有家長說,孩子犯錯了,家長就把孩子關到小黑屋裡看恐怖片作為懲罰。末了,還在問大家,這樣的教育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一看到這個問題,我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那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話: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這種做法,還冠以「教育」的說法,也算是十分美化了吧。我覺得這只能算是單純地懲罰,不是教育。
  • 為什麼你的孩子愛找麻煩?這三點不要忽略,教育孩子要首當其衝
    劉先生在看到這一幕的時候非常心疼,也非常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喜歡找麻煩呢?難道說孩子平時有多動症嗎?其實顯然並不是這樣的問題,有很多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是特別喜歡找麻煩的。這也會讓很多父母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去應對,那麼到底孩子是為什麼喜歡找麻煩呢? 為什麼孩子愛找麻煩?
  • 面目猙獰的「壞叔叔」,恐嚇式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乖乖聽話嗎?
    然而這種通過嚇唬孩子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真的好嗎?可恨的是,這些嚇唬孩子的家長們,不就是小時候被嚇的我們嗎,為什麼這種教育方式要一代代傳遞下去,只不過嚇人的鬼怪變成了壞叔叔。其中有一部分孩子並不會被嚇到,他們會覺得好玩。還有一些孩子,嚇得根本不敢看「壞叔叔」的視頻。
  • 親愛的孩子,老師是不能把你怎樣,但外面的世界可以.
    他沒有想到,第一次因為遲到所受到的嚴厲懲罰,竟是丟了飯碗。而最令他醍醐灌頂的,是那個華人老闆的最後忠告:「小夥子,如果我不解僱你,你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殘酷!」 在中國式教育的嬌寵之下,讓學生罰站也如走鋼絲,遲到自然可以逍遙法外。但多年以後,因一種積習所引發的重創,這該是多麼痛的領悟啊!  2.
  • 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什麼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
    很多的家長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人中龍鳳,再不濟也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但是家長怎麼去教,才能教好孩子?怎麼做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要想把孩子教育好,下面幾個方法給你提供一些思路。一,家長做好自己,給孩子做榜樣。如果複印件出了問題,你是改原件,還是改複印件?
  • 多少父母用報復性懲罰把孩子養成了仇人
    世界充滿傷害與背叛,正是如此,家才顯得格外親切和溫暖。而報復性懲罰,將這份該有的溫暖撕得粉碎。它用最殘忍的語言告訴孩子:此刻,站在對面的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你的敵人。2報復性懲罰,會剝奪孩子的信任和歸屬感前段時間發生了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事件。凌晨三點,一位父親背著妻子,偷偷把兒子帶到了火車站。
  • 孩子偷錢,如何正確教育?你的處理方式影響孩子一生
    發現孩子拿家裡的錢時,我們千萬不要怒氣衝衝地給他打上偷錢的標籤,這會讓孩子的內心形成很大的壓力,留下情感創傷,不利於教育。 偷家裡的錢被發現,居然還敢撒謊?!發現孩子這樣的行為時,難以置信和憤怒會湧上我們的心頭。 在被父母發現拿了家裡的錢之後,孩子會感到驚慌,認為自己很可能受到懲罰。
  • 媽媽用「這種」方式愛孩子,孩子長大後會有用不完的「寶藏」
    ,容不得他受半點委屈和傷害,吃苦是更不允許的。爸爸打了孩子,很可能就會引來爺爺的訓斥。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其實應該堅持原則,讓孩子有一個美好人生。有經驗的人總結了這五點,在這五件事上下狠手,孩子將來更優秀。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任何方面都不想再孩子成年了,還要照顧他的吃喝拉撒吧。何況自己也會老去,自己七老八十了,還能照顧得動嗎?
  • 孩子不打不罵不成才?那你就錯了,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教育好孩子
    孩子不打不罵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古往今來,有太多的中國家庭都信奉這條育兒真理。尤其我們的上一輩,大家都覺得孩子的問題沒有什麼是一頓打解決不了的。孩子不聽話,不吃飯,哭鬧、隨地打滾,只要孩子出現任何壞情緒,第一時間改不過來家長就拿棍棒說事,甚至很多父母還會一邊打罵,一邊威脅,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好嗎?
  • 「孩子不聽話,我不要了」:你還在用「拋棄式育兒」來教育孩子嗎?
    媽媽在前面走得飛快,頭也不回,仿佛就像是打了勝仗的將軍,一副趾高氣昂的模樣。這樣的場景相信人們都不陌生,甚至隨處可見,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用拋棄式的育兒方法對待孩子,而且屢試不爽。這讓他們更加相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孩子不聽話,就要嚴加管教,這樣才能長記性。
  • 懲罰孩子的6個科學方法,不打不罵,巧妙不傷感情
    」熊孩子「這個名詞相信很多的家長都深有體會,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很多的錯誤,犯錯有大有小,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犯了錯,肯定要施以不同程度的懲罰。但是怎麼懲罰才能真正地達到教育孩子的效果,但是又不會傷害孩子跟自己之間的感情呢?
  • 孩子犯錯怎麼辦?教你幾招「邪惡」懲罰
    在不用一毛一毛攢錢買零嘴的今天,尤其在如今「富養孩子」的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們的需求也相較我們小時候精細了許多。我們小時候不缺玩的,上山下海、作天作地;現在的孩子不缺吃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是這也讓相對來說散養長大的我們不知該如何對現在的孩子進行管教。
  • 經典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教你怎樣教育孩子,趁假期好好看看 | 頭條
    經典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教你怎樣教育孩子影片中,當孩子身上存在著各種需要被矯正的行為時,校長及學校的其他教員沒有給他們以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在「行動——懲罰」的原則下,通過關禁閉,暴力體罰的方式來制止他們的錯誤行為。然而只著重於負面懲戒而忽視正面鼓勵,永遠只把眼睛釘在學生所犯的錯誤上,對他們的淘氣頑劣行為極度敏感,而對他們的正確反應熟視無睹,會導致學生只知道不該做什麼,而不知道應該做什麼和怎麼做。
  • 當孩子撒潑打滾時,這9種溝通方式最有效!
    教育孩子需要共情,也需要方法。既要告訴孩子我愛你,也要堅持一些原則。孩子對情緒的認識、表達,還處在懵懵懂懂的階段。他們大喊大叫、摔東西、發脾氣,都是在用直接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情緒本身,其實,是有輕重之分的。如果把它比喻為一個情緒溫度表,溫度越高,等級也越高,情緒便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