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用「這種」方式愛孩子,孩子長大後會有用不完的「寶藏」

2021-01-20 網易

2021-01-12 12:16:22 來源: 悅兒育兒

舉報

  現在的孩子真的是父母的寶貝,容不得他受半點委屈和傷害,吃苦是更不允許的。父母對孩子好,爺爺奶奶也是寵愛有加。爸爸打了孩子,很可能就會引來爺爺的訓斥。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其實應該堅持原則,讓孩子有一個美好人生。有經驗的人總結了這五點,在這五件事上下狠手,孩子將來更優秀。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任何方面都不想再孩子成年了,還要照顧他的吃喝拉撒吧。何況自己也會老去,自己七老八十了,還能照顧得動嗎?培養孩子獨立生活是必須的,小能自己穿衣洗漱,大能洗衣做飯,甚至父母生病了,孩子能照顧自己和父母,是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呢?

  2、控制孩子的零花錢

  現在家庭把孩子看得重,只要自己有能;力,就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只要孩子需要。但那只會讓孩子覺得來得太容易而不知道珍惜,而且遇到有錢人家的孩子,很少有能比得過的。

  

  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說句話都能滿足所有的性格,在遇到偶爾的不能滿足,攀比心、虛榮心,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他,覺得父母無能,當然不會體諒父母的辛苦。父母控制零花錢,就是讓他覺得錢的來之不易。

  3、捨得懲罰孩子

  孩子犯錯在所難免,有的父母處於愛孩子,對孩子的錯就忽略了,甚至有的孩子犯錯了,父母安慰孩子說是其他人的錯誤。一種可笑的教育方式,自己孩子犯錯了,就是自己孩子的錯。

  

  應該讓孩子正確面對錯誤,從自己身上找錯誤,而且給以適當的懲罰,讓孩子記住,犯錯了是要付出代價的。這都是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好的行為習慣,當然孩子表現好,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來鼓勵他。

  4、教育孩子遵守規則

  現在我出去買東西,很可能就會遇到排隊的現象,那是教育好孩子的大好時機,這樣就有條不絮的進行所有的事情。現在的排隊現象,也是大家共同養成的良好習慣。

  [圖片4]

  遇到不排隊的就會被別人說,甚至被罵,遇到不準守規則的,容易會禍及他人,甚至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文明的社會,文明現象需要從娃娃抓起。

  5、花精力陪孩子

  陪伴孩子就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孩子會更懂禮貌,更容易守紀律。這還幼兒園就能很好體現出來,老師就更喜歡父母帶的孩子,因為能更好管教,老師說的,孩子會聽。

  這就是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精力了,孩子已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引路,老師也更能了解孩子。這樣的孩子,也會尊老愛幼,尊敬老師。

  對孩子的教育捨得下狠手的父母,那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孩子的各種好的表現,就體現了父母是認真教育了孩子;孩子不好的表現,當然也體現了父母的不負責。堅持以上的教育原則,不怕孩子不暖心,不怕孩子沒出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聰明孩子養成記:有個「寶藏」媽媽,孩子成家後的優勢更明顯
    很多網友都說:不像有的明星演多了反派角色就「黑化」。秦昊接了這麼多反派角色但是依舊陽光開朗,原來是因為自己有一個寶藏媽媽啊!這樣的寶藏媽媽難道大家不喜歡嗎?01 寶藏媽媽讓孩子養成正確的三觀秦昊表示,自己的三觀之所以很正,都是媽媽影響的。
  • 小時候就有這些遭遇的孩子,長大後會「躲著」媽媽,無奈多於不孝
    小時候就有這些遭遇的孩子,長大後會「躲著」媽媽 1)「母愛缺失」的孩子 這類孩子在生活中就會比同齡的孩子更早的獨立,更快的成長,也必然就會更早的失去了孩童時的天真和爛漫,也可以說孩子會更快地長大,就像常言所說的這個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疼。 他們渴望媽媽的陪伴和照顧,可真的當媽媽回家時,這奢侈的時光也並非十分歡樂,面前的人熟悉又陌生。
  •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李玫瑾作為中國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的育兒語錄常被家長認為扎心、犀利,一針見血。
  • 媽媽離開七天,回家後寶寶不認媽媽,斷奶方式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聽了我的困惑,一位媽媽對我說,其實你不用那麼折騰,直接把孩子扔給爸爸帶,戒奶期間你不要見到她,兩三天自然而然就會把奶斷了。我連連搖頭,真是怕了這種辦法,因為我知道,雖然對我來說會很省心,但對於寶寶來說,會很傷心。
  • 如果孩子從小有這4種表現,說明長大後會很愛媽媽,你就偷著樂吧
    對於任何一個寶媽來說,她都希望寶寶長大後孝順自己,愛自己一輩子。但現實中,很多孩子長大、工作、結婚後,可能開始疏遠母親,甚至打罵母親。其實在孩子心裡,親人都是井井有條的,這和親人平時有沒有陪伴自己有很大關係。如果孩子表現出以下行為,說明孩子很愛媽媽,長大後會很孝順。
  • 孩子從家裡偷錢花,媽媽發現後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的一生
    不少孩子有過「偷拿」父母錢的經歷,有些父母即使有所發覺,卻覺得無傷大雅,選擇「睜隻眼,閉隻眼」,不會去責罵孩子。而孩子也自認為「神不知,鬼不覺」,私下還會竊喜不已。其實,父母發現孩子從家裡偷錢花,選擇的教育方式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 孩子哭鬧、有「壞情緒」,你的處理方式決定了他長大後的性格
    只允許孩子開懷大笑,不允許孩子有脾氣有悲傷,那麼,他們勢必要「砍掉」自己一部分情緒,把那些不被大人喜歡的,隱藏起來。日積月累的壓抑,都成為了孩子長大成人後,傷害自己的利器。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裡面,男主角文鋼太是一名優秀的護工,他性情溫和,對人永遠都是在微笑的,像個小丑一樣,上揚的嘴角,憂傷的眼神。
  • 李玫瑾:孩子長大後不孝順,大多因為有這4種媽媽,要注意改正
    您用心中全部的愛,染成了我童年的色彩;您用執著的信念,鑄成了我性格的不屈。媽媽,我生命火花的閃耀永遠因為有一個這樣的您!李玫瑾教授在心理講座中提到,其實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父母這個成年人引起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舉動和內心的心理想法,這一切,都和家庭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媽媽愛孩子心切,想要給孩子最好的一切,也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殊不知,自己的做法其實一直在誤導孩子,這樣錯誤的做法,導致孩子長大之後也不會理解你,更不懂孝順。
  • 孩子事事找媽媽,怎麼鍛鍊孩子獨立能力?試試三個方法很有用
    爺爺奶奶疼外公外婆愛,父母教育要看老人臉面,這種無形的溺愛對孩子是害不是愛  。在家裡,孩子什麼事情都找媽媽,媽媽也什麼事情都幫著孩子做,  這樣會讓孩子的動手能力變得非常的弱。  因為家長幫著孩子包攬一切,也沒有想過要去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他們長大後的性格
    02長大後不開心的大人,都是沒有壞情緒的孩子我們都希望孩子乖巧懂事聽話,可是每個孩子有天使的一面,也會有惡魔的一面。只允許孩子開懷大笑,不允許孩子有脾氣有悲傷,那麼,他們勢必要「砍掉」自己一部分情緒,把那些不被喜歡的隱藏起來。日積月累的壓抑,都成為了孩子長大成人後,傷害自己的利器。
  • 孩子犯錯後拒不改正,可能是用錯了方式,低聲教育比打罵更有效
    文|文竹媽媽為人父母,我們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不僅會出現「恨鐵不成鋼」的心理,有的父母甚至會忍不住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夠長點記性,下次不要再犯了。但是,這種教育方式有時候並不能夠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有時候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依舊屢教不改,怎麼說都不聽。而且,打罵孩子並不能夠保證孩子變得更好,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孩子犯錯後,打罵孩子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嚴重的影響?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她長大後的性格
    只允許孩子開懷大笑,不允許孩子有脾氣有悲傷,那麼,他們勢必要「砍掉」自己一部分情緒,把那些不被大人喜歡的,隱藏起來。 日積月累的壓抑,都成為了孩子長大成人後,傷害自己的利器。
  • 長大後「不孝順」的孩子,從小會有明顯徵兆,中一個就要重視起來
    不得不說,有些孩子因為家長對他付出太多,導致他們在接受父母所有的好時,會認為這就是爸媽應該做的。他們不認為爸爸媽媽對他的好,是對他的愛,時間長了只會認為這是父母應該做的,「他們本來就應該對我這麼好」。不止如此,很多孩子從小就會有「不孝順」的表現,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糾正,長大後更別期待孩子懂事,能孝順父母了。
  • 從小愛哭的孩子和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們別不信
    而到長大後進行比賽,哭泣是一種「解放」身心的方法,能幫助她在短時間內調整好心態與身體狀態。很多時候,不愛哭的孩子經常將負面情緒憋在心裡,拒絕釋放出來,這也會導致他們對自身的情緒過度壓制,缺乏豐富的情感表達。
  • 《童年不缺愛》:被愛的孩子是幸運,會愛的父母是奇蹟
    幸運的人,童年得到了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因為童年滿溢的愛,所以成年後依然可以用童年滿溢的愛來治癒自己失意的心。而那些童年沒有得到足夠愛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愛來彌補遺憾的童年。但說起愛孩子,孩子與父母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詢問孩子,他們大多數會表示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但反過來問父母,他們大多數會舉出各種事例顯示自己對孩子的愛。
  • 孩子愛頂嘴,父母要改變教育方式,學會這3招比打罵更有用
    孩子頂嘴也不一定是壞事有研究發現,孩子在與人頂嘴的時候,可以刺激語言能力的發展,而且對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也很有幫助,而且愛」頂嘴「的孩子會更聰明。在人們的常識裡,孩子愛頂嘴從來都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教育專家卻不是這樣認為的。
  • 《脫口秀大會3》:孩子長大後有沒有錢,是你能決定的
    他提到:「我覺得一個人的金錢觀都是很小的時候就形成的,如果你的父母一直給你灌輸、從小就給你灌輸我們很缺錢的這種觀念,有可能長大以後,不管你賺多少錢,你心裏面依然會覺得自己很缺錢。」梁海源說媽媽每次花錢都能花出心痛的感覺,她從來都不理解這個世界上為什麼要有礦泉水的存在,有一次兩個人一起上街,為了省下在外面喝礦泉水的錢,媽媽堅持在家裡喝夠了再出來,結果光上廁所就花了5塊錢。
  • 從小就愛哭的孩子,與忍著不哭的孩子,長大後3個差別很明顯
    那也有的家長表示,孩子從小就勇敢,就算磕碰摔倒了也不會哭!從小愛哭和忍著不哭的孩子,長大後哪些方面有區別?我們都說,小孩子是情感表達最直接的,高興了就開心的笑,不開心了就放肆地哭。這不僅是一種情感表達能力,也和性格共情能力有關。例如有的孩子共情能力強,不管是自己遭遇了不好的事情,或者說看到了傷心的人或事情,也會被環境氛圍所感染,忍不住掉淚。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孩子長大後的性格
    長大後不開心的大人,都是沒有壞情緒的孩子。我們總是希望孩子乖巧懂事聽話,可是每個孩子都不只有天使的一面,他們也會有惡魔的一面。如果只允許孩子開懷大笑,不允許孩子有脾氣有悲傷,那麼,他們勢必要「砍掉」自己一部分情緒,把那些不被大人喜歡的,隱藏起來。隨著時間的累積,這些情緒會成為孩子長大成人後,傷害自己的武器。父母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那孩子自己也就不能接納自己。去年9月武漢發生了一件中學生自殺事件,男孩因為在教室玩牌被老師「叫家長」。
  • 爸爸出軌後,媽媽用這種方式報復他
    爸爸出軌,因為媽媽不願意離婚,爸爸就採用一些暴力手段,強迫媽媽跟他離婚。鄰居們都勸她媽媽離婚,跟這種男人在一起還有什麼意思。但她媽媽說:「我現在老了,看不順眼了,就去外面找小三,我偏不離,非耗死他們,讓他們以後不能抬頭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