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薩提亞育兒 ,作者薩提亞育兒
薩提亞育兒
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禪舞、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專注親子教育和婚姻關係問題的探索,關注自我心靈成長。
作者:妙黛
原創:薩提亞實用心理學
(ID:satirdauquan)
轉載請聯繫授權
01
「小孩子而已,有什麼煩心事」
《兒童情緒心理學》中有個小故事,攝影師為了拍攝一組震撼人心的照片,他帶著很多棒棒糖來到了孤兒院。
他請老師準備好熱水,給孩子們洗澡,孩子們在氤氳的霧氣中嬉笑打鬧。攝影師又給每個小朋友都發了一根棒棒糖,孩子們別提多開心了。
就在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攝影師惡狠狠地搶走棒棒糖,直接扔進垃圾桶。
小朋友不明所以地愣了,然後哭了。一個,兩個,三個……哭聲就像傳染一樣,所有小朋友都哭了起來。
攝影師趕緊拿出照相機,拍下來這「難得」的一幕。
照片出來後,攝影師非常滿意,孩子們的悲傷真實又深刻,他將照片取名為《孤兒院的悲情》去參加攝影比賽,不出所料,獲得了比賽第一名。可是就在他意氣風發走上臺領獎的時候,主持人突然宣布本次大賽一等獎取消。
攝影師非常消沉,把自己關在房間整整兩天。直到第三天,他收到了大賽的獎盃和一封信。
那是孤兒院院長寫給他的,信裡說:作品本身非常出色,但是攝影師也應該體會一下孩子們被奪走棒棒糖的悲傷與絕望。
人類的悲喜是相通的,只是不同人眼裡的權重不同。
我們總覺得孩子的世界沒什麼大事。一根棒棒糖,一個溫暖的熱水澡,一次歡笑打鬧,都不是什麼重要的事。可實際上,孩子世界一根棒棒糖的份量,與大人世界一等獎的份量是相同的。
每個人都有壞情緒,每個人也都有傷心事,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我們只能接納孩子的歡樂、喜悅,見不得孩子的暴躁、悲傷、心煩、嫉妒,那麼他們的壞情緒,要「藏」到哪裡呢?
02
長大後不開心的大人,都是沒有壞情緒的孩子
我們都希望孩子乖巧懂事聽話,可是每個孩子有天使的一面,也會有惡魔的一面。只允許孩子開懷大笑,不允許孩子有脾氣有悲傷,那麼,他們勢必要「砍掉」自己一部分情緒,把那些不被喜歡的隱藏起來。
日積月累的壓抑,都成為了孩子長大成人後,傷害自己的利器。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裡面,男主角文鋼太是一名優秀的護工,他性情溫和,對人永遠都是在微笑的,像個小丑一樣,上揚的嘴角,憂傷的眼神。
文鋼太有一個自閉症的哥哥,媽媽一直偏愛生病的哥哥,告訴文鋼太要懂事,要照顧哥哥。他不可以不開心,因為會影響到哥哥。他不可以獨自出去玩,因為哥哥沒有人照顧。
從小,他看到的只有媽媽抱哥哥的背影。自己只有懂事、乖巧、照顧好哥哥,才能得到媽媽的笑容。
他的家裡,只能接受他的好情緒,所以長大後,他自己也非常討厭自己的壞情緒,更別提如何調節與紓解。
一個孩子,初次表達情感的時候,如果能被人接受,那麼,他們的內心也會獲得安慰。如果繼續被漠視,他們會採用過激的方式表達情感,比如發脾氣、摔東西、打人。當他們發現,不管自己怎麼樣,都不會被看到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收起自己的壞情緒,扮演一個被別人喜歡的小孩。
父母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那孩子也就不能接納自己。
那些小的情緒,我們可能覺得孩子「過一會兒就好了」。但實際上,那種傷害就像文火燉肉,看起來攻擊性不大,實際上早已傷筋動骨。
03
不同的回應方式,養育不同性格的孩子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一書中指出,家長面對孩子的情緒,往往有四種不同的應對方式。
每一種家長,都對應著孩子不同的內心小世界。
比如爸爸要帶著孩子去看牙醫,孩子非常害怕,不僅不配合還大哭大鬧,對家長拳打腳踢。可是,爸爸媽媽平時都要上班,周末好不容易抽出時間給孩子看牙,如果這周不看,可能又要拖到下周。如果你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會如何應對?
「沒什麼大不了的」——縮小問題型家長
為趕緊把問題解決,家長可能會選擇物質獎勵、語言安慰的方法。比如,告訴孩子,一點也不疼,看完牙齒我們去吃冰淇淋。
這類家長,看重的是如何解決自己的事情,而不是關注孩子的情緒。
我們往往覺得,孩子的事沒什麼大不了,哪有成年人的事情重要。可如果真對他們漠視忽視,用輕描淡寫的方式對待他們的問題,其實這是對負面情緒的一種逃避。
家長本身不能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自然想方設法消滅孩子的這些情緒。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不僅不能調節自己的情緒,還會懷疑自己。之所以不被喜歡,是因為自己太糟糕了。
「你哭也沒用」——壓抑型家長
壓抑型家長不只漠視孩子的情緒,他們甚至表現出對孩子負面情緒的厭惡。比如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家長生氣地訓斥:再哭信不信我揍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家長的目光關注的不是孩子的情緒,而是孩子的行為。笑是一種好的行為,哭就是一種壞的行為。
研究表明,壓抑型家長養育的孩子,自尊水平比較低,情緒調教能力差。尤其男孩可能會更早學會抽菸、酗酒等。
「沒什麼大不了的」——放任型家長
做了父母之後,很多人都會變得心軟。尤其看到孩子哭鬧的時候,那孩子做什麼就都對了。比如,孩子哭著不想看牙,家長可能就會妥協:「寶貝啊,別哭了,媽媽知道你疼,咱們下次再來吧。」
這類父母看起來能接納孩子的情緒,也沒有把情緒分為好與壞。但實際上,這樣的父母會讓孩子分不清對錯,意識不到行為的界限。
凡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並不是情緒調教的最好方式。
正如洪水暴發時,一味堵住不是辦法,一味洩洪也不是辦法。必須有一條好的溝渠,把洪水引出,才能讓洪水不傷人。
「我們想想到底發生了什麼」——情緒訓練型家長
聰明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情緒就像疏導洪水一般,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劃定事情的明確界限。告訴孩子,我懂你的恐懼,你可以哭一會,但你不能因為害怕而對牙醫發脾氣,我們更應該了解為什麼來看牙齒。
首先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與他們感同身受。然後告訴他們,行為的底線就是不能傷害別人,不能傷害自己。最後,一起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了解,我們為什麼要來做這件事。
悲傷、恐懼、憤怒、嫉妒、厭煩,都是生命中不同的情緒,我們允許孩子有多樣的情緒,他們才能擁有多彩的人生。
04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中,詞語要分褒義貶義,情緒自然也被劃分為好的壞的。哭的時候,要忍住淚水;傷心的時候,要強顏歡笑;恐懼的時候,要假裝堅強。
可能我們自身,都是沒有被接納過的孩子。我們的家庭,也沒有允許我們悲傷與消極過。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接納與引導孩子,在接納與尊重的過程中,也許我們還能治癒那個受過傷的自己。
我女兒膽子很小,平時見到陌生人尤其高大威猛的男士,都會非常害怕。有次她見到我的一個朋友,她說媽媽我有點害怕,我可以哭一會兒嗎?我伸開雙臂,告訴她,來吧,我抱著你哭一會兒,哭完你再看看叔叔是不是還在衝你笑。說完那句話的時候,我的眼眶也溼了。
原來,被懷抱接納的壞情緒,是如此幸福。原來,能在父母懷裡放肆大哭的孩子,是如此難得。
我們要允許孩子笑,更允許他們哭。正如我們也該接納自己,抱抱自己一樣。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實用心理學(ID:satirdauquan),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請聯繫授權。文章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其他媒體或app自行轉載一律舉報,並作侵權處理,保留訴訟的權利。
原標題:《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他們長大後的性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