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他們長大後的性格

2021-01-10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薩提亞育兒 ,作者薩提亞育兒

薩提亞育兒

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禪舞、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專注親子教育和婚姻關係問題的探索,關注自我心靈成長。

作者:妙黛

原創:薩提亞實用心理學

(ID:satirdauquan)

轉載請聯繫授權

01

「小孩子而已,有什麼煩心事」

《兒童情緒心理學》中有個小故事,攝影師為了拍攝一組震撼人心的照片,他帶著很多棒棒糖來到了孤兒院。

他請老師準備好熱水,給孩子們洗澡,孩子們在氤氳的霧氣中嬉笑打鬧。攝影師又給每個小朋友都發了一根棒棒糖,孩子們別提多開心了。

就在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攝影師惡狠狠地搶走棒棒糖,直接扔進垃圾桶。

小朋友不明所以地愣了,然後哭了。一個,兩個,三個……哭聲就像傳染一樣,所有小朋友都哭了起來。

攝影師趕緊拿出照相機,拍下來這「難得」的一幕。

照片出來後,攝影師非常滿意,孩子們的悲傷真實又深刻,他將照片取名為《孤兒院的悲情》去參加攝影比賽,不出所料,獲得了比賽第一名。可是就在他意氣風發走上臺領獎的時候,主持人突然宣布本次大賽一等獎取消。

攝影師非常消沉,把自己關在房間整整兩天。直到第三天,他收到了大賽的獎盃和一封信。

那是孤兒院院長寫給他的,信裡說:作品本身非常出色,但是攝影師也應該體會一下孩子們被奪走棒棒糖的悲傷與絕望。

人類的悲喜是相通的,只是不同人眼裡的權重不同。

我們總覺得孩子的世界沒什麼大事。一根棒棒糖,一個溫暖的熱水澡,一次歡笑打鬧,都不是什麼重要的事。可實際上,孩子世界一根棒棒糖的份量,與大人世界一等獎的份量是相同的。

每個人都有壞情緒,每個人也都有傷心事,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我們只能接納孩子的歡樂、喜悅,見不得孩子的暴躁、悲傷、心煩、嫉妒,那麼他們的壞情緒,要「藏」到哪裡呢?

02

長大後不開心的大人,都是沒有壞情緒的孩子

我們都希望孩子乖巧懂事聽話,可是每個孩子有天使的一面,也會有惡魔的一面。只允許孩子開懷大笑,不允許孩子有脾氣有悲傷,那麼,他們勢必要「砍掉」自己一部分情緒,把那些不被喜歡的隱藏起來。

日積月累的壓抑,都成為了孩子長大成人後,傷害自己的利器。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裡面,男主角文鋼太是一名優秀的護工,他性情溫和,對人永遠都是在微笑的,像個小丑一樣,上揚的嘴角,憂傷的眼神。

文鋼太有一個自閉症的哥哥,媽媽一直偏愛生病的哥哥,告訴文鋼太要懂事,要照顧哥哥。他不可以不開心,因為會影響到哥哥。他不可以獨自出去玩,因為哥哥沒有人照顧。

從小,他看到的只有媽媽抱哥哥的背影。自己只有懂事、乖巧、照顧好哥哥,才能得到媽媽的笑容。

他的家裡,只能接受他的好情緒,所以長大後,他自己也非常討厭自己的壞情緒,更別提如何調節與紓解。

一個孩子,初次表達情感的時候,如果能被人接受,那麼,他們的內心也會獲得安慰。如果繼續被漠視,他們會採用過激的方式表達情感,比如發脾氣、摔東西、打人。當他們發現,不管自己怎麼樣,都不會被看到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收起自己的壞情緒,扮演一個被別人喜歡的小孩。

父母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那孩子也就不能接納自己。

那些小的情緒,我們可能覺得孩子「過一會兒就好了」。但實際上,那種傷害就像文火燉肉,看起來攻擊性不大,實際上早已傷筋動骨。

03

不同的回應方式,養育不同性格的孩子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一書中指出,家長面對孩子的情緒,往往有四種不同的應對方式。

每一種家長,都對應著孩子不同的內心小世界。

比如爸爸要帶著孩子去看牙醫,孩子非常害怕,不僅不配合還大哭大鬧,對家長拳打腳踢。可是,爸爸媽媽平時都要上班,周末好不容易抽出時間給孩子看牙,如果這周不看,可能又要拖到下周。如果你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會如何應對?

「沒什麼大不了的」——縮小問題型家長

為趕緊把問題解決,家長可能會選擇物質獎勵、語言安慰的方法。比如,告訴孩子,一點也不疼,看完牙齒我們去吃冰淇淋。

這類家長,看重的是如何解決自己的事情,而不是關注孩子的情緒。

我們往往覺得,孩子的事沒什麼大不了,哪有成年人的事情重要。可如果真對他們漠視忽視,用輕描淡寫的方式對待他們的問題,其實這是對負面情緒的一種逃避。

家長本身不能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自然想方設法消滅孩子的這些情緒。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不僅不能調節自己的情緒,還會懷疑自己。之所以不被喜歡,是因為自己太糟糕了。

「你哭也沒用」——壓抑型家長

壓抑型家長不只漠視孩子的情緒,他們甚至表現出對孩子負面情緒的厭惡。比如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家長生氣地訓斥:再哭信不信我揍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家長的目光關注的不是孩子的情緒,而是孩子的行為。笑是一種好的行為,哭就是一種壞的行為。

研究表明,壓抑型家長養育的孩子,自尊水平比較低,情緒調教能力差。尤其男孩可能會更早學會抽菸、酗酒等。

「沒什麼大不了的」——放任型家長

做了父母之後,很多人都會變得心軟。尤其看到孩子哭鬧的時候,那孩子做什麼就都對了。比如,孩子哭著不想看牙,家長可能就會妥協:「寶貝啊,別哭了,媽媽知道你疼,咱們下次再來吧。」

這類父母看起來能接納孩子的情緒,也沒有把情緒分為好與壞。但實際上,這樣的父母會讓孩子分不清對錯,意識不到行為的界限。

凡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並不是情緒調教的最好方式。

正如洪水暴發時,一味堵住不是辦法,一味洩洪也不是辦法。必須有一條好的溝渠,把洪水引出,才能讓洪水不傷人。

「我們想想到底發生了什麼」——情緒訓練型家長

聰明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情緒就像疏導洪水一般,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劃定事情的明確界限。告訴孩子,我懂你的恐懼,你可以哭一會,但你不能因為害怕而對牙醫發脾氣,我們更應該了解為什麼來看牙齒。

首先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與他們感同身受。然後告訴他們,行為的底線就是不能傷害別人,不能傷害自己。最後,一起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了解,我們為什麼要來做這件事。

悲傷、恐懼、憤怒、嫉妒、厭煩,都是生命中不同的情緒,我們允許孩子有多樣的情緒,他們才能擁有多彩的人生。

04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中,詞語要分褒義貶義,情緒自然也被劃分為好的壞的。哭的時候,要忍住淚水;傷心的時候,要強顏歡笑;恐懼的時候,要假裝堅強。

可能我們自身,都是沒有被接納過的孩子。我們的家庭,也沒有允許我們悲傷與消極過。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接納與引導孩子,在接納與尊重的過程中,也許我們還能治癒那個受過傷的自己。

我女兒膽子很小,平時見到陌生人尤其高大威猛的男士,都會非常害怕。有次她見到我的一個朋友,她說媽媽我有點害怕,我可以哭一會兒嗎?我伸開雙臂,告訴她,來吧,我抱著你哭一會兒,哭完你再看看叔叔是不是還在衝你笑。說完那句話的時候,我的眼眶也溼了。

原來,被懷抱接納的壞情緒,是如此幸福。原來,能在父母懷裡放肆大哭的孩子,是如此難得。

我們要允許孩子笑,更允許他們哭。正如我們也該接納自己,抱抱自己一樣。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實用心理學(ID:satirdauquan),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請聯繫授權。文章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其他媒體或app自行轉載一律舉報,並作侵權處理,保留訴訟的權利。

原標題:《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他們長大後的性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他們長大後的性格!
    生活中,我們總是覺得小孩子的情緒簡單、直接,心理也沒有那麼成熟。殊不知在他們也會有悲傷、嫉妒、孤獨、害怕這樣的「負面情緒」。這樣的負面情緒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很容易會影響孩子長大後的性格。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她長大後的性格
    每個人都有壞情緒,每個人也都有傷心事,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我們只能接納孩子的歡樂、喜悅,見不得孩子的暴躁、悲傷、心煩、嫉妒,那麼他們的壞情緒,要讓他們「藏」到哪裡呢?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孩子長大後的性格
    每一個孩子都會有壞情緒,孩子不怕有壞情緒,關鍵的是爸爸媽媽如何來處理這些情緒。如果處理得不當,可能會對孩子以後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一個錯誤的認知,總是覺得「小孩子而已,能有什麼煩心事」,其實這或許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了解孩子。《兒童情緒心理學》中有一個小故事,攝影師為了拍攝一組震撼人心的照片。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孩子長大後的性格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是沒有壞情緒的,每天無憂無慮,開開心心,即使有一點傷心的事情,也會很快就會過去。可其實,孩子跟大人是一樣的,也有壞情緒傷心事,只是孩子不會表達,家長也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誤解。
  • 孩子哭鬧、有「壞情緒」,你的處理方式決定了他長大後的性格
    一個孩子,在初次表達情感的時候,如何能被人接受,那麼他們的內心也會獲得安慰。不同的回應方式養育不同性格的孩子《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一書中指出,家長面對孩子的情緒,往往有四種不同的應對方式。可如果我們真的對他們漠視忽視,用輕描淡寫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對負面情緒的一種逃避。家長本身不能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自然想方設法消滅孩子的這些情緒。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不僅不能調節自己的情緒,還會懷疑自己。之所以不被喜歡,是因為自己太糟糕了。
  • 育兒丨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她長大後的性格
    在他的家庭裡,只能接受他的好情緒,所以長大後,他自己也非常討厭自己的壞情緒,更別提如何調節與紓解。一個孩子,在初次表達情感的時候,如何能被人接受,那麼他們的內心也會獲得安慰。如果繼續被漠視,他們會採用過激的方式表達情感,比如發脾氣、摔東西、打人。
  •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你的情緒,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在這樣家庭下長大的孩子,變得如履薄冰,生怕犯錯,討好父母,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情緒爆炸。 父母大概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壞脾氣,究竟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你的易怒情緒,強大到足以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 媽媽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性格,別讓孩子活在你「情緒的籠罩下」
    兒童時期是在母親的棍棒下長大,有時夜裡12點還被母親從床上揪下來,無緣無故地挨打,並且還質問他"你知道你錯在哪了嗎?" 姜文一直小心翼翼,就是想得到母親的認可,得到母親溫和的愛,但是即使後來考取了中戲,得了許多影視大獎,給母親買房子,還是仍然得不到母親的稱讚。
  • 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處理?7個核心技巧,和「壞」情緒說拜拜
    4、不做情緒綁架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要生氣了」,家長用情緒管教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要照顧大人的情緒,從而忽視了遵守規則本來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產生自責和內疚。孩子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前提是家長們要引導,比如很常見的孩子到飯點哭鬧不吃飯,我會跟他說:「你哭只會耽誤自己的時間,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哭完還是要吃飯的,如果你早點吃飯,吃完飯你會有更多的時間玩」,把這些道理講給孩子,當他們出現情緒時,也會試著冷靜下來,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育兒專家李玫瑾坦言:「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1、性格方面的差異
  • 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未來,父親的愛決定母親的情緒!
    在公眾號下方的自定義菜單裡哦 01 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未來 最好的母親,應該是什麼樣子? 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有個詞怎麼都繞不開——情緒穩定。
  • 你的壞情緒,會毀了孩子一生
    一份美國雜誌對家庭管教方式的研究結果表明,常被用「打」「吼」和「責罵」等攻擊性方式管教的小孩,會有更多情緒問題,以及更少的親社會行為。所以遭受父母壞情緒影響的孩子,便會做出更大,更無法挽回的方式,去發洩自己的壞情緒。胡適先生曾說過:「世間最可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
  • 你的性格,決定了孩子的性格: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從小就有的
    童年生活中孩子經歷的一些事情對孩子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改變他們的人生。所以一個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性格至關重要,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視。父母的性格對孩子的影響?他們不喜歡和別人交流相處,喜歡把自己藏起來發呆,也是社交恐懼症的一種。2、影響孩子做事的態度父母的性格,行為處事的方式會極大地影響到孩子。
  • 【小智頭條】母親的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丈夫的愛決定妻子的性格!
    孩子需要母親很快樂,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的壞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無辜的。一個喜怒無常的媽媽,也養不出情緒穩定的孩子。當媽媽一會對孩子讚賞有加,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愛,一會對孩子大聲呵斥,讓孩子覺得自己被討厭,孩子長大後戒備心重,變得極難親近。
  • 當娃罵你「壞媽媽」時,家長的處理方式很重要,影響孩子不同人生
    所以說如果你家孩子經常罵你是「壞媽媽」,或者其他狠話、髒話,大多是家長自身的原因。此時,家長不應該馬上責怪孩子,而應該先了解孩子罵出這種話背後的原因,要不然你的孩子可能性格會變得越來越扭曲,與你的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緊張。一、孩子罵出狠話,這種媽媽的做法很不明智文文她的孩子就經常會說此類的話,原因就是文文經常不給孩子留情面,大街上就對著孩子發火。
  • 母親的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丈夫的愛決定妻子的性格!
    孩子需要母親很快樂,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的壞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無辜的。  一個喜怒無常的媽媽,也養不出情緒穩定的孩子。當媽媽一會對孩子讚賞有加,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愛,一會對孩子大聲呵斥,讓孩子覺得自己被討厭,孩子長大後戒備心重,變得極難親近。
  • 你情緒失控的樣子,都進入了孩子的靈魂,成了孩子性格缺陷的推手
    正如弗洛伊德說,人的精神疾病與性格缺陷往往是童年時期造成的。母親在面對孩子時,不僅拒絕溝通,還情緒失控,就會讓孩子特別缺愛,為了得到更多的愛,孩子會變成討好型人格,不惜委屈求全持續滿足他人,換回一點點愛,直到成年後,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這種性格都無法改變。
  • 孩子的性格裡藏著母親的情緒,母親的情緒裡藏著丈夫的教養
    孩子的性格裡藏著母親的情緒 義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曾說過: ''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而在家庭單元裡,孩子就是那個最底層的受害者。 當一個孩子接收了太多太多來自於母親的垃圾情緒,又沒辦法用同樣的方式反饋給母親的時候,心理就已經開始「變異」,性格也隨之而變。 就像童話大王鄭淵潔所說: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 性格決定孩子命運,父母決定孩子性格(深度好文)
    「只要你的孩子性格自信樂觀,未來基本廢不了,畢竟心理學家傑克霍吉說『性格決定命運』;柴契爾夫人又驗證了『性格決定選擇,而選擇決定命運』。」遺憾的是,我們總是成年後才意識到性格對生活和工作的影響,而當我們成為父母后,又把重心放在孩子的智力和特長上,越來越忽略掉孩子的性格特質。
  • 4種父母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如果是第二類父母,孩子有福
    面對同樣的育兒問題,不同父母就會有不同的態度和反應,給孩子自然也不盡相同,也就養出了不同性格的孩子。上世紀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鮑姆萊德研究幾千個家庭發現,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主要分為三大類。直到三十年後,麥克畢和馬丁在他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來第四種教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