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她長大後的性格

2021-03-03 小意林家長幫

作者:妙黛

原創:薩提亞實用心理學(ID:satirdauquan)轉載請聯繫授權

《兒童情緒心理學》中有一個小故事,攝影師為了拍攝一組震撼人心的照片,他帶著很多棒棒糖來到了孤兒院。

他請老師準備好熱水,給孩子們洗澡,孩子們在氤氳的霧氣中嬉笑打鬧。

攝影師又給每個小朋友都發了一根棒棒糖,孩子們別提多開心。

就在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攝影師惡狠狠地搶走棒棒糖,直接扔進垃圾桶。

小朋友不明所以地愣了,然後哭了。

一個,兩個,三個……哭聲就像傳染一樣,所有的小朋友都哭了起來。

攝影師趕緊拿出照相機,拍攝下來這「難得」的一幕。

照片出來後,攝影師非常滿意,孩子們的悲傷真實而又深刻,他將照片取名為《孤兒院的悲情》去參加攝影比賽。

結果很盡人意,他獲得了比賽的第一名。

可是就在他意氣風發得走上臺領獎的時候,主持人突然宣布本次大賽一等獎取消。

攝影師非常消沉,把自己關在房間整整兩天。直到第三天,他收到了大賽的獎盃和一封信。

那是孤兒院的院長寫給他的,信裡面說:作品本身非常出色,但是攝影師也應該體會一下孩子們被奪走棒棒糖的悲傷與絕望。

人類的悲喜是相通的,只是不同人眼裡的權重不同。

我們總覺得孩子的世界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他們的世界也沒有什麼大事。

一根棒棒糖,一個溫暖的熱水澡,一次歡笑打鬧,都不是什麼重要的事。

可是實際上,孩子世界一根棒棒糖的份量,與大人世界一等獎的份量是相同的。

每個人都有壞情緒,每個人也都有傷心事,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我們只能接納孩子的歡樂、喜悅,見不得孩子的暴躁、悲傷、心煩、嫉妒,那麼他們的壞情緒,要讓他們「藏」到哪裡呢?

我們都希望孩子乖巧懂事聽話,可是每個孩子都會有天使的一面,有惡魔的一面。

只允許孩子開懷大笑,不允許孩子有脾氣有悲傷,那麼,他們勢必要「砍掉」自己一部分情緒,把那些不被大人喜歡的,隱藏起來。

日積月累的壓抑,都成為了孩子長大成人後,傷害自己的利器。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裡面,男主角文鋼太是一名優秀的護工,他性情溫和,對人永遠都是在微笑的,像個小丑一樣,上揚的嘴角,憂傷的眼神。

文鋼太有一個自閉症的哥哥,媽媽一直偏愛生病的哥哥,告訴文鋼太要懂事,要照顧哥哥。

他不開心的時候,不可以,因為這樣會影響到哥哥。他獨自出去玩時,不可以,因為哥哥就沒有人照顧了。

從小,他看到的只有媽媽抱哥哥的背影。

自己只有懂事,乖巧,照顧好哥哥,才能得到媽媽的笑容。

在他的家庭裡,只能接受他的好情緒,所以長大後,他自己也非常討厭自己的壞情緒,更別提如何調節與紓解。

一個孩子,在初次表達情感的時候,如何能被人接受,那麼他們的內心也會獲得安慰。

如果繼續被漠視,他們會採用過激的方式表達情感,比如發脾氣、摔東西、打人。

當他們發現,不管自己怎麼樣,都不會被看到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收起自己的壞情緒,扮演一個被別人喜歡的小孩。

父母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那孩子自己也就不能接納自己。

今年9月武漢發生了一件中學生自殺事件,男孩因為在教室玩牌被老師「叫家長」。

媽媽在樓道裡,一直訓斥男孩,還扇了男孩兩個耳光。

母親離開後,男孩沉默兩分鐘,然後爬上欄杆縱身而下。

如果媽媽和孩子之間,有一個人懂得如何處理與排解自己的情緒,有一個人能接納自己的壞情緒,可能結果會完全不同。

每一個悲傷的心靈,都遭受過創傷的時刻。

那些小的情緒,我們可能覺得孩子「過一會兒就好了」。

但是實際上,那種傷害就像文火燉肉,看起來攻擊性不大,實際上早已傷筋動骨。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一書中指出,家長面對孩子的情緒,往往有四種不同的應對方式。

每一種家長,都對應著孩子不同的內心小世界。

比如爸爸要帶著孩子去看牙醫,孩子非常害怕,不僅不配合還大哭大鬧,對家長拳打腳踢。

可是,爸爸和媽媽平時都要按時上班,周六日好不容易抽出時間給孩子看牙。

如果這周不看,可能又要拖到下周。這時,如果你是家長,你會如何應對?

●「沒什麼大不了的」——縮小問題型家長

為了孩子讓孩子配合家長,趕緊把問題解決,家長可能會選擇物質獎勵、語言安慰的方法。

告訴孩子,一點也不疼,看完牙齒我們去吃冰淇淋。這類家長,看重的是如何解決自己的事情,而不是關注孩子的情緒。

我們往往覺得,孩子的事情沒有多大不了,哪有成年人的事情重要。

可如果我們真的對他們漠視忽視,用輕描淡寫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對負面情緒的一種逃避。

家長本身不能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自然想方設法消滅孩子的這些情緒。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不僅不能調節自己的情緒,還會懷疑自己。

之所以不被喜歡,是因為自己太糟糕了。

●「你哭也沒用」——壓抑型家長

壓抑型家長不只是漠視孩子的情緒,他們甚至表現出對孩子負面情緒的厭惡。

比如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家長生氣地訓斥:再哭信不信我揍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家長的目光關注的不是孩子的情緒,而是孩子的行為。

笑是一種好的行為,哭就是一種壞的行為。

研究表明,壓抑型家長養育的孩子,自尊水平比較低,情緒調教能力差。

尤其男孩會更早學會抽菸、酗酒,更早有性意識。

●「沒什麼大不了的」——放任型家長

做了父母之後,很多人都會變得心軟。

尤其是看到孩子哭鬧的時候,那孩子就做什麼都對了。

孩子哭著不想看牙,「寶貝啊,別哭了,媽媽知道你疼,咱們下次再來吧」。

這類父母看起來能接納孩子的情緒,也沒有把情緒分為好與壞。

但是實際上,這樣的父母,會讓孩子分不清對錯,意識不到行為的界限。

凡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這並不是情緒調教的最好方式。

正如洪水暴發時,一味堵住不是辦法,一味洩洪也不是辦法。

必須有一條好的溝渠,把洪水引出,才能讓洪水不傷人。

●「我們想想到底發生了什麼」——情緒訓練型家長

聰明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情緒就像疏導洪水一般,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劃定事情的明確界限。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我懂你的恐懼,你可以哭一會,但是你不能因為害怕而對牙醫發脾氣,我們更應該了解為什麼來看牙齒。

首先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與他們感同身受。

然後告訴他們,行為的底線就是不能傷害別人,不能傷害自己。

最後,一起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了解,我們為什麼要來做這件事。

悲傷、恐懼、憤怒、嫉妒、厭煩,都是生命中不同的情緒,我們允許孩子有多樣的情緒,他們才能擁有多彩的人生。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中,詞語要分為褒義詞貶義詞,情緒自然也被劃分為好的壞的。

哭的時候,要忍住淚水;

傷心的時候,要強顏歡笑;

恐懼的時候,要假裝堅強。

可能我們自身,都是沒有被接納過的孩子。

我們的家庭,也沒有允許我們悲傷與消極過。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接納與引導孩子,在接納與尊重的過程中,也許我們還能治癒那個受過傷的自己。

我女兒是個膽子很小的人,平時見到陌生的人,尤其是高大威猛的男士,都會非常害怕。

有一次她見到我的一個朋友,她說媽媽我有點害怕,我可以哭一會兒嗎?

我伸開雙臂,告訴她,來吧,我抱著你哭一會兒,哭完你再看看叔叔是不是還在衝你笑。

說完那句話的時候,我的眼眶也溼潤了。

原來,被懷抱接納的壞情緒,是如此幸福。

原來,能在父母懷裡放肆大哭的孩子,是如此難得。

我們要允許孩子笑,更允許他們哭。

正如我們也該接納自己,抱抱自己一樣。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實用心理學(ID:satirdauquan),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他們長大後的性格
    02長大後不開心的大人,都是沒有壞情緒的孩子我們都希望孩子乖巧懂事聽話,可是每個孩子有天使的一面,也會有惡魔的一面。只允許孩子開懷大笑,不允許孩子有脾氣有悲傷,那麼,他們勢必要「砍掉」自己一部分情緒,把那些不被喜歡的隱藏起來。日積月累的壓抑,都成為了孩子長大成人後,傷害自己的利器。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她長大後的性格
    長大後不開心的大人 都是沒有壞情緒的孩子 只允許孩子開懷大笑,不允許孩子有脾氣有悲傷,那麼,他們勢必要「砍掉」自己一部分情緒,把那些不被大人喜歡的,隱藏起來。 日積月累的壓抑,都成為了孩子長大成人後,傷害自己的利器。
  • 孩子哭鬧、有「壞情緒」,你的處理方式決定了他長大後的性格
    作者丨妙黛來源丨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如果媽媽和孩子之間,有一個人懂得如何處理與排解自己的情緒,有一個人能接納自己的壞情緒,可能結果會完全不同。不同的回應方式養育不同性格的孩子《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一書中指出,家長面對孩子的情緒,往往有四種不同的應對方式。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孩子長大後的性格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是沒有壞情緒的,每天無憂無慮,開開心心,即使有一點傷心的事情,也會很快就會過去。可其實,孩子跟大人是一樣的,也有壞情緒傷心事,只是孩子不會表達,家長也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誤解。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孩子長大後的性格
    每一個孩子都會有壞情緒,孩子不怕有壞情緒,關鍵的是爸爸媽媽如何來處理這些情緒。如果處理得不當,可能會對孩子以後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一個錯誤的認知,總是覺得「小孩子而已,能有什麼煩心事」,其實這或許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了解孩子。《兒童情緒心理學》中有一個小故事,攝影師為了拍攝一組震撼人心的照片。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他們長大後的性格!
    生活中,我們總是覺得小孩子的情緒簡單、直接,心理也沒有那麼成熟。殊不知在他們也會有悲傷、嫉妒、孤獨、害怕這樣的「負面情緒」。這樣的負面情緒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很容易會影響孩子長大後的性格。
  • 你的壞情緒,會毀了孩子一生
    一份美國雜誌對家庭管教方式的研究結果表明,常被用「打」「吼」和「責罵」等攻擊性方式管教的小孩,會有更多情緒問題,以及更少的親社會行為。所以遭受父母壞情緒影響的孩子,便會做出更大,更無法挽回的方式,去發洩自己的壞情緒。胡適先生曾說過:「世間最可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
  •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你的情緒,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在這樣家庭下長大的孩子,變得如履薄冰,生怕犯錯,討好父母,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情緒爆炸。 父母大概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壞脾氣,究竟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你的易怒情緒,強大到足以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 媽媽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性格,別讓孩子活在你「情緒的籠罩下」
    別的同事就問她媽媽是怎麼教育的,丫丫媽媽謙和地說"給孩子一張溫和的臉,給她多多的笑和擁抱,每天都親吻孩子。" 丫丫媽媽說,每次送孩子到學校下車前,都會擁抱下孩子,並親親她的小臉,說句媽媽愛你;讓孩子籠罩在媽媽溫柔濃濃的愛中,孩子的性格很好,自信開朗,每天都擁有好心情,學習起來也會特別認真和輕鬆。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有些性格比較急躁的家長總喜歡利用「棍棒」去教育孩子,雖然這樣的方法達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你知道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多大的影響嗎?
  • 「氣質類型」決定教養方式:讀懂孩子的氣質類型,育兒之路不跑偏
    文 | 朗朗媽媽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提問,內容是「黃磊的女兒多多,長大後會成為女神嗎?」底下的回答很多,網友們眾說紛紜,其中大部分人都表示,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 你的性格,決定了孩子的性格: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從小就有的
    2、影響孩子做事的態度父母的性格,行為處事的方式會極大地影響到孩子。3、影響孩子的生活習慣孩子最親近的人當然是父母,除了上學的時間,孩子總和父母在一起,因此父母的生活習慣也會影響到孩子。比如有些父母有些壞毛病,不講究個人衛生,回家後髒襪子、衣服亂扔,不愛打掃房間,喜歡隨地吐痰等等。
  • 90後父母深夜讓孩子墳地罰站!採訪時炫耀:這種育兒方式你們不懂
    菌菌最近也是發現,這種恐嚇式育兒的案例真的是越來越多!某短視頻平臺上,甚至有網紅在線接單,私人定製「壞叔叔」嚇孩子系列視頻!大家可以試著回想一下,你是不是日常也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如果你不吃飯,那你就別再家裡待了;不乖乖聽話,我就把你送到大山裡去;你現在還不上床睡覺的話,我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這也恰恰暴露出家長的欲望:想讓孩子乖乖聽話,替孩子做決定!而當家長在使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時,通常也會不自覺地表現出強烈的心理控制和語言暴力。
  • 尋找育兒的意義: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個體
    與一般的「親子教養書」不同,菲利帕·佩裡並不認為養育孩子是令人生畏的雜事。孩子不是一堆有待處理的麻煩,也不是一個需要精益求精的項目。育兒是一種關係,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個體。歸根結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僅會使他們以後成為更優秀的人,而且也會使你自己變得更好。
  • 你情緒失控的樣子,都進入了孩子的靈魂,成了孩子性格缺陷的推手
    正如弗洛伊德說,人的精神疾病與性格缺陷往往是童年時期造成的。母親在面對孩子時,不僅拒絕溝通,還情緒失控,就會讓孩子特別缺愛,為了得到更多的愛,孩子會變成討好型人格,不惜委屈求全持續滿足他人,換回一點點愛,直到成年後,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這種性格都無法改變。
  • 孩子性格好壞,和母親是「慈母」還是「虎媽」有關,你是哪種?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導語母親作為孩子出生之後最經常接觸的人群,所以對於孩子的性格養成都是會起到非常大的影響的,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位母親如果她的性格非常的溫柔,遇到事情沉著冷靜不容易發脾氣的話,那麼她所養育出來的孩子也往往會具備著她身上的這種特質
  • 4種父母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如果是第二類父母,孩子有福
    面對同樣的育兒問題,不同父母就會有不同的態度和反應,給孩子自然也不盡相同,也就養出了不同性格的孩子。上世紀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鮑姆萊德研究幾千個家庭發現,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主要分為三大類。直到三十年後,麥克畢和馬丁在他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來第四種教養方式。
  • 媽媽,孩子的呼喊你感應到了嗎?媽媽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性格
    其實這是一種孩子向父母求救的一種信號,但是父母第一反應的態度決定孩子以後的性格,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親子關係,也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所以說,很多時候當孩子發出呼喊的信號的時候,很多時候父母的態度會決定孩子的性格,更多的時候也會讓孩子的性格慢慢地出現變化,孩子性格的變化是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很多時候父母沒有發現,或者是沒有意識到的,更多的時候,當父母發現的時候卻已經為時已晚。
  • 孫儷7年當媽「育兒經驗」,教你如何對待孩子,管理孩子情緒
    孩子哭鬧總是表達不出為什麼這樣,一些家長就會特別著急地說:你到底在哭啥? 有些脾氣浮躁的家長,甚至會大叫起來,結果孩子愈哭愈傷心。 還有一些家長喜歡語重心長地講道理,結果孩子完全聽不懂,家長愈講愈生氣。孫儷就顯得特別聰明有智慧,她曾發微博表示在孩子鬧情緒的時候,最應該做的是擁抱他、理解他、支持他,而不是講大道理。
  • 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未來,父親的愛決定母親的情緒!
    在公眾號下方的自定義菜單裡哦 01 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未來 最好的母親,應該是什麼樣子? 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有個詞怎麼都繞不開——情緒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