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80%的少年罪犯都來自父母性格粗魯、愛與他人爭鬥、動輒恐嚇或打罵孩子的家庭。這組數據也說明,問題孩子往往就是問題父母的產物。
知名作家、出版人洪晃推薦電視劇《隱秘的角落》時拍的一個視頻,她的核心觀點是:「中國式家長,拒與孩子溝通,固執維持自我人設。」並解釋:「我在看這個劇的時候,最有感觸的一點,就是家長有什麼事情,應該直接跟孩子講。」還現身說法,說自己就出身在一個父母離婚的家庭裡,當時父母沒有告知自己實情,但自己是有感覺的,所以10-12歲一直過著焦慮的生活。
中國式父母和拒絕溝通和情緒失控,是孩子性格缺陷的「推手」。
接受孩子和自己,以及生活中的不完美,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父母都應該和孩子好好溝通。如果一味隱藏事件真相,卻任憑自己壓抑、暴怒的情緒四處蔓延,不僅無法改變孩子,還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程序的傷害,讓孩子成長為性格有缺陷的人。
正如弗洛伊德說,人的精神疾病與性格缺陷往往是童年時期造成的。
母親在面對孩子時,不僅拒絕溝通,還情緒失控,就會讓孩子特別缺愛,為了得到更多的愛,孩子會變成討好型人格,不惜委屈求全持續滿足他人,換回一點點愛,直到成年後,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這種性格都無法改變。
01孩子再小,也要給他留面子
給孩子留面子的父母,就是孩子生命中的陽光,無形中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光亮。
近日,廣東揭陽榕城區某小學門口出現了讓人氣憤的一幕:一名男子用手指不停地戳著女孩的腦袋,疑似在責罵。後來情緒激動,用手拍打孩子的頭,並掐住女孩的後脖頸,將孩子推到一邊,最後還打了她一巴掌。
大人們怒氣衝衝地訓斥孩子,孩子在一旁委屈地哭泣,似乎是我們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沒有人在意到,孩子被當眾羞辱傷了自尊而溢出的悲傷。
許多父母都知道,孩子犯了錯誤要及時教育,這樣孩子才不會重複犯錯,才能少走彎路。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的言行舉止早已化成利器,刺向孩子最薄弱的內心。
因此,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給他留面子。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父母耐心的呵護、教育與引導,而不是用最低級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身體和精神上的霸凌。
一次次情緒失控,會在孩子身上留下越來越深的黑洞。
《少年說》裡有一個女孩在勇氣臺上控訴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脾氣說上來就上來,不會顧及旁人。但是她的母親卻一臉理直氣壯地說:「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媽媽的話,讓女孩無言以對,唯唯諾諾地站在那裡,她要求並不高,只是希望媽媽給她留點面子。可是媽媽沒有這樣做,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女孩的失望和挫敗。
有心理學家說,孩子3歲以後處於培養自尊和自信的關鍵期,家長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去當眾批評或者數落孩子,讓孩子覺得顏面掃地,否則他們會從心理上產生自卑感,影響以後人格的發展。
育兒界有這樣一句魔咒:「當你認為孩子不行的時候,孩子就真的不行了。」父母的面子固然重要,但不要讓孩子毀在父母的面子裡。
02情緒失控的父母,影響孩子的性格
現在的父母應學會怎樣和孩子說話, 怎樣準確地 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 願望, 使孩子能夠及時知 道父母 「 批評」、 「 教育」 中所蘊含的關愛和善意, 減少由於父母 「言辭不妥」 而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
隨著 《爸爸去哪兒》 這個親子節目的熱播, 李湘和王嶽倫的女兒王詩齡 成為大家熱捧的小童星。在電視節目裡, 王詩齡不僅呆萌可愛, 而且懂事、 機靈、 聰明。
同時, 她還有著令人羨慕的好個性, 特別是她自來熟的性格, 能很快跟陌生人打成一片。不少家長尤其是家有千金的家長特別希望自己的 孩子也能像王詩齡那樣伶牙俐齒, 有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如何跟孩子溝通與交流也是一門學問, 它關係著孩子語言和思維能力的 發展, 以及表達能力的提高, 需要我們認真考慮和對待。
「情緒教育」 就是訓練人的本質中最深層的動機, 使人的知識、 品德和意志都能朝著崇高的目標發展, 使人的情感、 欲望建立在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的基礎 上。愛的訓練與體察, 是心情成長的營養素。
在這方 面, 父母的以身作則、 言傳身教不可或缺, 而且 「情 緒教育」 最好從幼兒時期就要開始了。所謂情緒教育, 就是指培養孩子體驗他人情緒、 控制和表達自身情緒的 能力, 這樣才有利於更好地保護自己。情緒教育是近些年來興起的一種教育 觀念, 主張教育不應只重視理性知識的傳授, 也應當培養孩子感受他人情緒、 正確表達個人情緒的能力。情緒是可以互相感染、 互相影響的。俗話說:「出門看天氣, 進門看臉 色。」 在共同的生活和工作中, 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到周圍的人。
比如, 你的領導今天心情很好, 那他周圍的員工一天的心情也會很輕鬆愉快, 工作效率高;相反, 若領導不高興, 心情很糟糕, 整天拉著個臉, 那他周圍 的人馬上會緊張不安, 生怕做錯事說錯話。我們成年人尚且會受到各種情緒的影響, 更何況年幼的孩子呢?他們還 沒有什麼思維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很容易受到父母和周圍其他人的情緒影響。作為家長,明白了這一點後,我們就該好好運用情緒這個教育的「武器」,去影響孩子、感染孩子、教育孩子,儘可能地讓孩子在良好的情緒氛圍中健康成長。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他無時無刻不在觀察著大人的表情,領悟著大人的言行舉止,從而漸漸明白大人對他的各種要求。由於孩子還小,對大人的依賴性還很強,因此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很重要,如果教育得當,孩子會非常願意聽大人的話。在對孩子行使情緒教育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儘管對孩子十分疼愛,平時也儘量不要過分表露出來,而是應該很平靜很自然地對待孩子,不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
年齡稍大點的孩子開始變得不那麼聽話,總會要一些我們認為沒什麼用處的東西,或者做一些讓我們覺得頭疼的事情。如果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哭鬧、發脾氣,這時,大人一定要理智,千萬不要亂了方寸,要想盡各種辦法來處理好孩子的事情。
面對孩子發牌氣、耍性子,大人千萬不要動怒,更不要打罵孩子,因為這樣做根本就是「楊白勞」,孩子反而會更加野蠻任性。最好的辦法就是冷處理:讓孩子在一邊發一通脾氣,過一陣子等孩子情緒漸漸平復了,再來對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對孩子的情緒教育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是一般性的錯誤,大人只要表現出不高興、不予理踩就可以了。如果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大人一定要表現出非常嚴肅認真的態度,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真的做錯了,讓他覺得你真的是很生氣,可能會不理他了,這樣才會達到教育的目的。
在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時,儘量少摻雜語言教育,因為那樣會衝淡情緒教育的效果,會讓孩子注意不到你的情緒變化,也達不到教育的效果。要對自己行使情緒教育的方法有信心,相信孩子會聽話的,效果會顯著的。
對孩子的言語行為表示生氣時,一定要有耐心,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一個微笑或者撒嬌就讓你「多雲轉情」,這樣很容易讓孩子找到對付你的方法,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如果期望情緒教育的效果顯著,家長就應該好好學習情緒教育的相關知識,並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來因材施教,找到最佳切入點,這樣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據說,科學家居裡夫人有三個女兒,有一次她的小女兒做了一件很沒禮貌的事情,居裡夫人看到後當時沒有說她,但是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居裡夫人都不再像過去那樣跟這個小女兒親近,反而每次看到她都露出嚴肅的表情。小女兒在被母親冷落了一周之後,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很誠懇地向媽媽道歉。這件事之後,居裡夫人的小女兒成了一個懂禮貌、會做事的好孩子。由此可證明情緒教育這種無聲教育的效果。
家長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俗話說「打鐵先要自身硬」,所以,「育兒更需修養高」。我們家長一定要加強自身的行為修養,提高自身的素質,為孩子樹立榜樣。
03父母的好情緒,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的好情緒就像涓涓細流,滋養著孩子的心靈,給孩子強大的安全感和抵禦一切困難的力量。
父母的臉色,就是孩子整個世界的顏色。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從小就跟著母親長大,他的爸爸從來沒有盡過一個父親的責任。即便這樣,他的媽媽從來沒有把情緒發洩到小歐巴馬身上。
歐巴馬10歲時,父親難得來看他一次,卻發生了劇烈的爭吵。
但是媽媽還是勸慰孩子,不該生爸爸的氣,他非常愛你,只是有點固執。
媽媽的理智和平和給了歐巴馬最正向的引導,雖然成長在單親家庭,但是依然擁有最健康的婚戀觀。他和米歇爾的婚姻,讓人羨慕;他對孩子的呵護與陪伴,讓許多父親自愧不如。
歐巴馬的成功印證了一句話:父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給孩子人生的一筆財富。
一個成熟、快樂並人格健全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理性平和的教育態度。
別讓孩子為自己的壞情緒買單,與其對孩子面目猙獰,不如放下戾氣,平復自己。
好的情緒,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好的情緒,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
作者桐華說過:「孩子在很多時候比大人還愛面子,因為世界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總以為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懂,可其實上孩子比大人更敏感。
明代著名學者呂坤曾有「愛子七不責」中的第一責就是『當眾不責』。這意味著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學會尊重孩子。父母尊重孩子,那麼孩子也會去尊重他人。
就像網絡上流傳這麼一句話:你要給孩子留點面子,他們有一天是要成為像你一樣的男子漢的。
父母用最真摯的愛,最溫暖的態度,守護孩子的心靈,孩子未來的路上才能收穫更多的自尊,才能飛得更高。
父母有義務給孩子指出錯誤,但比起孩子的優點來父母往往更留意孩子的錯誤。天天挨罵的孩子不僅不會產生要改正的想法,反而漸漸失去自信心,又因為不知道下一刻又要因為什麼挨罵而心驚膽顫,想儘量避免和父母在一起,覺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很痛苦。
希望孩子傾聽父母的意見,就養成誇獎7次時責備1次的習慣。責備也需要技巧。孩子每犯一次錯誤都要批評的話,孩子會對父母產生反感。誇獎和責備保持均衡才能起到最大的效果。專家認為批評孩子1次時表揚7次的1比7法則是最理想的教育方法。
不批評一味地誇獎或只批評不誇獎都會給孩子造成正常情緒的缺乏。如果希望孩子既不憎恨父母的意見,也不帶有反抗情緒地接納父母的意見,就要使用1比7法則。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福,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對於簡單的孩子來說,父母正面的、積極的情緒就是愛,反之,則是恨。我們都是人,都有自己的情緒。面對工作上的壓力,或者生活中困難,尤其看到孩子不聽話、淘氣時,我們都有點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但是為人父母,我們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學會克制。當你克制住自己的情緒之後,孩子也會給你難以置信的回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 我們將及時處理。
點下方↓↓↓閱讀原文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