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被司馬遷引入史記當中,成為對兩者很有代表性的點評。
然而,雖然前邊這一點的弊端,在儒家身上一直存在,但是「俠以武犯禁」的說法,在後世確實有不少反例的。
唐朝的李白自然不用說,雖然喜歡任俠,劍不離身,但是行走江湖多年,從來沒有傳出過什麼負面新聞,反而是被皇上看中,後來60多歲,還想著報國從軍,足見一顆丹心。韋應物少紈絝,喜任俠,卻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大變性,開始攻讀詩書,最後進士及第,仕途順暢。
還有宋朝的一位詞人,當西夏屢屢犯我邊界的時候,他位卑人微,雖然看到了朝廷中的腐敗和混亂,自己卻無力改變什麼。
在這樣的憤懣和憋屈下,他回憶起了自己小時候行俠仗義,高歌縱酒的日子。
【臨其詩境】
詞人叫做賀鑄,而這首流傳千古的《六州歌頭·少年俠氣》作於北宋哲宗元祐三年的秋天。
當時西夏在邊界屢屢入侵,對邊關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和傷害。賀鑄此時是安徽地帶的一個小官,管界巡檢,負責地方上訓練兵馬,州縣巡邏,捕捉盜賊等等。宋朝本就重文輕武,更何況是一個品階不高的武官。
詞人雖然義憤滿腔,但是又找不到申訴的門路,一身報國的心血,凝結出了這首俠氣高邁,卻又充滿遺憾的六州歌頭。
【經典原文】
六州歌頭·少年俠氣宋代:賀鑄少年俠氣,交結雄。肝膽洞,毛髮聳。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推翹勇,矜豪縱。輕蓋擁,聯飛鞚,鬥城東。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甕,吸海垂虹。閒呼鷹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樂匆匆。似黃粱夢,辭丹鳳;明月共,漾孤蓬。官冗從,懷倥傯;落塵籠,簿書叢。鶡弁如雲眾,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動,漁陽弄,思悲翁。不請長纓,系取天驕種,劍吼西風。恨登山臨水,手寄七弦桐,目送歸鴻。
【條分縷析】
這首詞,其實老早以前就想寫它了,但是一直怕自己水平不夠,駕馭不了這麼多字的詞,於是一拖再拖。
水平有限,只是把我的理解分享給大家,歡迎一起討論。
上文中已經說過,這首詞是作者見今而懷古,回憶起自己小時候任俠的日子,與現在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開頭就是一句總括,少年俠氣,結交的都是五都的豪傑。
上闋的後半部分,開始從各個側面描述這群少年俠客的生活。
性格上,是肝膽相照,遇不平事則毛髮聳直,肝膽欲裂。僅僅是路上相遇,站著談兩句,便已經傾心相交,生死與共。言必行,行必果,給別人許下的誓言,即使千難萬險,也要實現。
活動上,是勇武而豪縱,輕車出遊,鬥於城東。在酒,就暢快的飲酒,如長鯨吸水,天邊垂虹。閒暇時候,往往帶著鷹犬去打獵,佩戴著雕弓白羽。
對於那一段的俠客生活,賀鑄鋪陳的是如此細緻,從這如數家珍的回憶中,我們也能看出他對那段時光的珍視。
只是終究還是要回到現在,上闋的生活,再精彩也已經成為了過去,所以用「樂匆匆」三個字輕輕的收尾,餘味無窮。
下闋首先是一個完美的過渡,說這十幾年的遊俠生涯,如今看來就像黃粱一夢。如今,辭別帝京已有十幾年。孤蓬闖蕩,唯有悠悠明月做伴,為官冗繁,雖然心心念念著在沙場上建功立業,殺敵爭勝,卻被朝廷分配到了各地,擔任一些打雜的工作。
如果歌舞昇平,那我也不會有多大的怨言,可是如今「笳鼓動,漁陽弄」,邊疆的戰場,確確實實需要我們啊。我這滿頭白髮的老兵,好想再請長纓,直入虎穴,取敵軍將領的首級。
手中寶劍已多年未用,對著蒼涼的西風,發出不安的劍吟聲。
不得志啊,在這風雨飄搖的時節,竟然只能登山臨水,撫琴消憂,目送歸鴻。
整首詞最終在濃濃的感慨中結束,賀鑄此時的情感也終於到達了頂峰。在過往與現實如此強烈的對比下,個人的無力,想要建功立業,馳騁疆場的渴望,全都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