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在中國古代算是「天涯海角」了。海南自漢武帝徵南越時被漢帝國的海軍發現並收為版圖,但很長時間都沒有得到大規模開拓,甚至還一度被放棄。不過,幾番起落,此處後來還是被納入版圖並漸漸得到一定開發。1988年,海南甚至還建省了,這也算是這個中國南方邊陲大島首次有了最高的行政名分。
不過,由於地處邊塞,開發較晚,所以現在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海南的特殊性,比如海南的漢族比例相對比較低,全省900萬人中漢族僅佔83%,島上的原住民黎族也佔相當比例,此外還有苗族、壯族等族。
而且,海南島上的漢族很可能有相當一部分也是大陸移民和本地土著混血而來的後裔。其實在海南島上有這麼一個群體,他們現在被歸為漢族,但是卻有某些特殊之處,所以有時候也認為他們是未識別民族,這就是「臨高人」。
臨高,可能由於那本著名的《臨高啟明》,很多人聽過這個地方。臨高指的是海南省西北部地區臨高縣,之所以小說選擇了這個地方就是因為此處雖然遠離明朝核心,但卻是海南島最先開發的區域,是漢族主要的農業區。
早期海南島上是存在黎漢矛盾的。臨高這一帶是最早的漢人區之一,但又不像海口等地一樣屬於漢人完全強勢地區,所以早期很可能也有部分歸化原住民入籍。於是,現在海南西北部地區臨高縣、海口市西郊、澄邁縣和儋州市部分地區有80萬的「特殊漢族」——臨高人。
為啥說是「特殊漢族」呢?這從語言就能聽出來,臨高人的語言似乎並不是單純的漢語方言,而是屬於壯侗語系(也有觀點認為壯侗語系是漢藏語系下的一個語族)中的一種近似壯語的多語言混合的語言——臨高語。這種情況表明,臨高人的族源可能主要並不源於漢族,而應該是來自大陸的百越移民,他們到海南島的時間比黎族晚,但是比漢族早。而且,臨高人很可能是百越移民和後繼的漢人移民融合而成的。根據現在很多人類學特點分析,臨高人是由漢族、黎族、傣族、壯族融合組成的可能性更大。不過既然漢語(包含漢語方言)沒有取代臨高語,說明可能是原始百越的成分更多。
那麼,既然有這麼明顯的特點,之前民族識別的時候為什麼就沒發現,而是將其歸納入漢族呢?
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 有關學者就曾對海南臨高人的語言、社會歷史、民族識別等進行過調查,但沒有確定其族屬而是歸於漢族。這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臨高人生活的地帶是海南島的精華地帶,和漢人接觸很早,所以臨高人除了語言有些母語殘留外,其生活習慣和文化都與漢族更相近,於是他們也普遍認為自己是大陸漢人移民後代。
臨高人有部分海洋民族特點
到了八十年代,這個問題又被發現了,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覺察到臨高人似乎說的不是漢語,於是海南地區向當時的廣東省民委請示,希望國家民委派專家來調查這個問題。
如果當時將臨高人定義為一個民族,那中國現在就是57個民族了,不過此次調查並沒有改變臨高人的族屬。
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還是一樣的,大部分臨高人根本不希望被歸納於漢族之外,雖然有少部分臨高人代表自認為是壯族,但大多數臨高人代表反對,他們均認為自己是漢人。
其實當年專家組確實是發現臨高人說的語言接近壯語,也有部分人要求被歸入壯族,國家民委接到省民委報告後,同意省民委的意見認為臨高人應定為壯族。1980年9月,臨高縣召開了三級代表會議,607人中有547人同意改為壯族。這樣看來,改成壯族本來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臨高人偶戲
但是,這個會議畢竟代表性不夠廣泛,同意改民族很可能是因為有些優惠政策(比如劃分成自治縣),但並不代表大多數臨高人的意見。所以此政策結論一出,在臨高社會之中引發軒然大波,大部分老百姓均不支持,甚至部分臨高籍知識分子寫信抗議。因為他們雖然母語臨高話不屬於漢語,但基本都會說漢語了,甚至臨高話本身都被漢語同化了很多;而廣西壯族和他們距離非常遠,他們對廣西壯族的認同感同樣也不強,反而自古一直都認同自己為漢人。所以,對待「改民族」這個問題不得不慎之又慎,1981年臨高縣召開全縣大會,此次會議上代表人一致認為臨高人是漢族,不應該被劃為壯族。
於是,因為爭議過大,臨高人如今仍然被認為是漢民族的一部分。於是,中國就有了這麼一個唯一的特殊的「母語不為漢語」的漢族族群。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