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嘉善歸谷智造小鎮的浙江藍怡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藍怡」)車間內,一臺臺過敏原檢測系統從生產線上下線,被運往全國各大醫院。該系統可以在10分鐘左右取得過敏原檢測報告,填補了國產同類產品的空白。
「這款產品可以說是示範區產業一體化結出的一顆碩果。」公司總經理徐宇東笑著告訴記者,「前期產品的研發主要是在上海和嘉善兩地共同完成的,但產品申報和生產都在嘉善。」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成立後,得益於資源要素和人才的自由流動,青嘉吳三地正通過新興產業強鏈補鏈、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三地緊密配合協同合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積累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一線故事】
註冊「捆綁」生產
企業跨區域發展遇瓶頸
2000年,浙江藍怡創始人李子樵從日本學成歸國創業,在上海成立藍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原本的上海本部已經捉襟見肘,此時,嘉善向藍怡拋出了「繡球」,「當時嘉善歸谷園區已經有了不錯的發展基礎,而且重點瞄準的就是生命健康領域,與我們的產業定位非常吻合。」
2015年1月8日,藍怡正式在嘉善歸谷園區奠基建廠。2016年7月,藍怡正式開始搬遷,嘉善廠區成為公司的生產科研基地,醫藥器械的大部隊都搬到嘉善來了,上海閔行廠區主要作為研發中心。
當時藍怡分別位於上海與嘉善的兩家公司,雖然地理距離只有70公裡,開車不過1個小時,但由於跨行政監管區域,上海的醫療器械註冊證書無法在浙江直接用於生產。
原來,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實行產品註冊和生產許可「捆綁」模式,註冊人須自己設廠生產產品,如要委託生產,雙方必須同時具備該醫療器械註冊證和生產許可證。為此,徐宇東不得不在浙江省藥監局重新走一遍申請註冊證書的流程,每件產品的註冊費大約為7萬元,還不包括人員往返等各種成本。這直接導致藍怡的嘉善公司在一年後才正式投產。
藍怡在兩地均設生產車間,但各自的生產線都處於「吃不飽」的狀態,經測算,藍怡這種模式的生產成本與同行業上市公司相比,毛利率低了近20%。
制度破題
企業迎來加速發展
伴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藍怡的尷尬局面得到化解。
去年,長三角一市三省藥品監管局聯合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試行)》,為長三角區域醫療器械企業註冊和生產「解綁」。
藍怡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今年4月,受浙江省藥監局委託,市市場監管局派出醫療器械專家檢查組,對浙江藍怡接受藍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委託生產55個診斷試劑的事項開展現場檢查,這標誌著長三角區域註冊人制度在嘉興率先實踐。檢查通過後,藍怡也成為我省首家通過註冊人制度轉移入浙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
「現在我們拿著上海的註冊證就可以直接委託嘉善的公司生產,時間大幅縮短。」徐宇東感嘆,「制度的改革讓我們這種有兩個公司分處浙江、上海的企業感覺是在同一個主體裡。」
如今,藍怡已經將上海的試劑工廠搬遷到嘉善,有效規避了上海製造的高成本,兩個車間、兩套人員合一,組建為一個生產製造基地,公司的成本控制在行業中位居前列,綜合競爭力得到提升。
身處示範區,藍怡享受到的「特權」遠不止於此。由於醫療健康產業的特殊性,創新醫療器械產品申請需要涉及多個步驟,一般情況下,一項二類醫療器械產品的首次申報全流程需要兩年多時間。
在省局支持下,歸谷智造小鎮設立了全省首家創新醫療器械服務點,省、市、縣藥監部門多級聯動,審批流程縮短一半。「現在我們在歸谷,醫療器械產品申報能提速30%以上。」徐宇東表示。
示範區內人才流動的進一步順暢,也讓藍怡的發展更有底氣。
與上世紀80年代的「星期日工程師」不同,如今越來越多的上海人才「工作日在嘉善、周末回上海」或「白天在嘉善、晚上回上海」。為方便他們在滬善之間往返,歸谷開通了至上海軌道交通9號線松江新城站的免費通勤班線,此外還增設了往返嘉善高鐵站的公交班車,最晚一班晚上9時才發車。
徐宇東告訴記者:「在上海公司,我們招聘的是年齡在三四十歲有經驗的工程師;在嘉善,我們每年會從長期合作的高校申請應屆畢業生,作為儲備人才來培養。兩個公司的人員來往密切,互相交流,這不僅利於企業梯隊人才的培養,也利於企業在上海公司和浙江公司之間有針對性進行分工,更加靈活地實現內部管理,從而降本增效。」
去年,浙江藍怡業績增長了20%,營業額達到了4.03億元。今年,即便受疫情影響,公司依然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截至目前已有5件新產品問世。
【破壁者說】
嘉善縣經信局副局長 王鋼
示範區的成立,為嘉善縣產業轉型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為更好地承接紅利,我們謀劃了「3+3」的產業定位,即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這三大新興產業,同時進一步加快裝備製造、綠色家居、時尚紡織這三大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步伐。
示範區成立一年多以來,三地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推進。去年,我們在上海建設成立了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推動形成「孵化在上海、產業化在嘉善」「研發在上海、生產在嘉善」「前臺在上海、後臺在嘉善」的滬善協同創新模式。
今年以來,在疫情影響和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嘉善經濟一路高歌猛進:今年已籤約項目92個,其中超百億元項目3個、超50億元項目5個;1至10月,全縣累計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215.6億元,增長15.8%,增速列全市第一;同時,全縣數字經濟製造業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裝備製造業增加值等增幅均列全市第一。
【走訪手記】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手棋,示範區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如何在不改變行政隸屬關係的前提下,為長三角地區的一體化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探求可推廣、可複製的實現模式與路徑。
今年7月,示範區發布了全國首個跨省級行政區域統一執行的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和產業項目《準入標準》。「一個目錄明導向,一個標準管三地」,青嘉吳三地彰顯了協同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長三角「綠色創新產業之心」的使命擔當。
從藍怡的發展故事我們看到,三地在產業協作領域大有可為。期待未來,三地除了科研、人才資源共建共享外,在產業分區引導、重大項目會商、產業聯合招商、首談利益保障、合理遷移利益共享、規範有序遷移等方面探尋更多合作機制,共同推動示範區產業發展,共享一體化紅利。
【來源:嘉興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