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故事
棕子起源於洞庭湖一帶的汨羅江畔,相傳與紀念古代楚國詩人屈原投江有關,為端午節應景物之一。傳說粽子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製作流傳的,目的是保護屈原的遺體不被魚吃而損壞,故將粽子作為魚餌投放。於是,每年的端午那一天,楚國百姓便以互相送粽子來作為對屈原的紀念。
在湘南地區安仁縣,盛傳著神農炎帝教民農耕,採藥安仁。炎帝生活在炎陵和安仁兩縣交界的羅霄山脈西南端的一帶山脈,浪跡於五領山區,教化於民。他嘗百草,命喪斷腸坡(今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炎帝去世前,正逢洣水河漲水,洪水滔滔。炎帝的弟子在護送渡江,不料被洪水衝走。弟子們哭著喊著,沿途追隨炎帝順水飄蕩的軀體。正巧有河怪啃食炎帝,遇見一個農婦提著一籃粽子,一徒弟急中生智,借農婦籃子中的粽子投食於河中,炎帝得以保全身軀。後來,遇人搭救,將炎帝的身軀撈上來,埋葬在鹿原鎮一個山坳中。每年端午,安仁當地百姓在永樂江中投放粽子,生怕炎帝的肉身被河怪吃光。逐漸成了千百年流傳的習俗。
箬葉包糯米粽子
安仁粽子的造型簡易,分上司裡和下司裡兩個地域派系。上司裡主要以三角棕、牛角棕為主,下司裡則以三角棕、包腳棕、錐頂棕為主。做法多以土法鹼水製作,保持著傳統的技法,形成獨特的鄉土美食。
晶瑩剔透的鹼水粽
安仁鹼水粽,講究食物的本原。這裡的「鹼」不是小蘇打,因食材由糯米稻草稈燒成的灰塵浸水,浸泡二十四小時淨水,取水浸泡糯米,水中帶鹼而得名。這裡浸泡的水,取之於井水,或者山泉,礦物質之豐富,絕對超乎想像。安仁百姓做鹼水粽,講究一碗水一碗米,一起浸泡一個晚上。泡發後的糯米色澤微黃,瀝乾水後包粽子。由此可見,安仁鹼水粽的鹼水是天然鹼,有機鹼。因此,這裡的粽子有半月不壞的奇特防腐功效。尤其是這裡的泉水泡粽,保證粽子四季香醇,晶瑩透亮,入口軟糯,味甜而具有箬葉的清香。每年端午,村子裡的黃瓜、李子出產,此粽除拌糖吃外,還可搭配白糖刨黃瓜,脆糯香甜,形成奇特的風味。」
◎ 食材清單
原料:
糯米1000克(一般三口之家的量)
配料:
糯米稻草灰塵浸泡的鹼水約1000克,粽葉適量。
◎ 做法步驟
①準備糯米;
②用清水淘洗兩遍,將水潷出去;
③重新加入清水浸過糯米後倒掉,再加入鹼水(1000克左右),翻拌均勻,將糯米浸泡一夜;
④泡好的糯米瀝乾水待用;
⑤粽葉洗淨後放開水中煮5分鐘,撈出待用;
⑥取兩片粽葉疊好,做成一個三角漏鬥狀,注意尖部要緊閉,以防漏米;
⑦用勺子往漏鬥中舀入糯米,用多餘的葉子將糯米包起來,用棕樹葉絲綁好;
⑧放入柴火灶上的木甑(圓木桶蒸飯籠);
⑨加水放滿鍋中,蓋上蓋子;
⑩柴火熬煮一夜,次日清晨出爐;吃時可加糖,或者原味食用。
包好的三角粽
◎ 食養密語
安仁鹼水粽自成一派味道,所謂的烹飪技巧,無非是採用天然的稻草稈燒成灰塵後浸泡的鹼水。這裡的人種植糯米,保證不施農藥,不撒化肥。入口的糯米釀米酒,全部採用自然天成。所以,安仁鹼水粽形如玉,質晶瑩,入口有糯米的清香,更有煙火人間的氣息。端午插艾葉,掛菖蒲,喝雄黃酒,門前門後拋灑雄黃闢邪,驅魔。這個傳統習俗在這裡有雙重意義,蘊含著一個地方的精神表達。飲食是鄉土文化的靈魂,安仁鹼水棕既是楚文化的傳承,也是炎帝締造農耕文明的延續。
早餐蘿蔔乾白粥配鹼水粽
◎ 美食+檔案
譚旭日,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美食專欄作家,佛山市政協委員,陶瓷企業職業經理人。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