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波波夫
臨近終局,《致命女人》 (Why Women Kill )在最初構建的種種先鋒姿態,一齊疲軟。當然,給我如此感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本周國內上演的創業夫妻的互撕,其狗血和意外程度完全力壓《致命女人》。
生活才是最好的導演,但還是先回到這部三觀頗正的美劇上。
《致命女人》故事講得不錯:三個位於不同時空裡的故事,在同一棟豪宅裡被天衣無縫般地剪裁呈現,給予觀眾莫大的新鮮感。導演大衛·格羅斯曼保持了如同上一部口碑之作《絕望主婦》一貫的水準。
但在家庭價值觀上,格羅斯曼在《致命女人》 裡並不願意再往前多邁一步:
姐弟戀破產,深櫃同志不配頤養天年。40多歲的賽蒙妮揮淚與18歲小男友分手,不是因為棒打鴛鴦,而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懺悔;賽蒙妮的基佬老公,就在獲得妻子諒解、又與前男友重溫舊夢不久,即被發現罹患絕症,最後選擇了安樂死。
開放式婚姻也宣告失敗,一個人不可能在同一刻踏入兩條愛河。事業有成的年輕女律師泰勒,一手引入的同性戀人潔德,後來被證明不過是一個表裡不一的縱火犯;三人行突破禁忌所帶來的男歡女愛早早地就被家庭雞毛蒜皮所淹沒,泰勒把尖刀刺入了潔德心臟,再一次拯救廢材老公伊萊,為這段三人行婚姻劃上血色句點。
繁衍後代依然是婚姻的要義,為此,大太太與小三化敵為友、不計前嫌攜手養育後代。家庭主婦貝絲可以容忍丈夫出軌,卻無法容忍丈夫羅伯特對女兒死因的隱瞞和栽贓,當她發現真相之後,決然而機智地借刀殺人,結果了自己丈夫,和小三一起養大了遺腹子。
這顯然是一部帶有濃厚女性視角的電視劇,但並沒有多少女權主義的意味,也談不上反叛。從精神內核看,它依然是一部典型的傳統美劇:三個女主角,在經歷了丈夫的欺騙、背叛之後,她們依然選擇了相信愛情、相信婚姻、相信好人有好報。
在面臨婚姻、家庭對人們吸引力不斷下降時,《致命女人》選擇了捍衛傳統。但這於事無補,從美國到中國,單身人群越來越龐大,婚姻就跟北極的冰山一樣,一塊塊地從人類歷史中剝離、消融。
早在2014年,美國成年人中的單身人口數就已經超過了結婚人數。美國勞工統計局記錄了2014年8月所發生的歷史性一刻,16歲以上的美國人當中,約有50.2%的人是單身,即1.246億。
據《福布斯》雜誌報導,就在半個世紀前,美國成年人的結婚率一度高達70%。當時的一份有關美國人如何看待單身的調查顯示,80%的受訪者認為,不婚人士要麼「身體不健全」,要麼「作風有問題」,要麼「發神經」,總之是相當不正常的。
如果按照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說法,這無異於「種族自殺」。在羅斯福總統看來,那些結婚人數不足或者生育孩子不足的中產階級白人女性,正在如何通過繁殖不足來傷害這個國家。
中國也是如此。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公布的數據,2018年全國結婚率僅7.2‰,創近10年來新低,其中上海結婚率全國最低,僅4.35‰。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比例高達2.47%,比10年前增加近兩倍,單身成年男女總人數也突破2億人。
恩格斯曾經這樣教導年輕人,「結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它所造成的財產關係,從而把今日對選擇配偶還有巨大影響的一切派生的經濟考慮消除以後,才能普遍實現。到那時候,除了互相愛慕以外,就再也不會有別的動機了。」
單身社會的到來,有著諸多複雜的社會經濟因素,但更折射出婚姻作為一種結合方式的式微。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在2019年對1764名18~35歲的年輕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7.5%的受訪青年歸因於婚育成本高,不敢輕易走入婚姻;61.9%的受訪青年歸因於生活節奏快,沒時間經營感情和婚姻。
這一調研結果在《致命女人》中似乎也能得到證明,繁忙確實是婚姻的殺手,在劇中的三段感情中,男女雙方之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女強男弱的情形,這種職業和收入上的不對等,最終投射到彼此在經營婚姻家庭上,雙方投入的懸殊,最終導致感情上的失衡。
不只是出軌才會導致婚姻的解體。這在英格瑪·伯格曼在1970年代執導的《婚姻生活》裡就初見端倪,一對相愛的夫妻最終以離婚收場,不是婚內的背叛,而是彼此心靈的疲憊:「我真的厭倦了所有平常生活中的挑剔和寬容,所有所有瑣碎的事情,我只想好好調整一下自己。」
隨著人均壽命的持續提升,婚姻還將遭遇挑戰。長壽會逼迫我們重整人生,特別是需要重新調整時間結構。這些額外的歲月可能會給你帶來時間和機會,讓你探索你自己,並且走向一種更接近你個人價值觀和希望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按照你出生時所在社會的傳統行事。
當前,美國有十分之一的離婚事件涉及60歲以上的人,與1990年比提高了兩倍以上。從歷史上看,生育和撫養孩子是人生中的核心。而長壽對於家庭最核心的影響是,人們花在養育孩子上的時間比例更小。
如果婚姻的意義在流失,那麼取而代之的是什麼?琳達·格拉頓在《百歲人生》一書中寫道,「隨著生活的繼續,撫養孩子已不再是曾經的核心活動,一段友誼或許會出現。朋友與我們共享家庭支出,它們甚至可能成為核心家庭新的組件。」
過去,年齡是人生經歷和友情的重要分水嶺。針對美國底特律男人的非親屬網絡研究表明,72%的親密朋友和他們的年齡相差不到8歲。只有3%的年輕人結識53歲以上的非親屬朋友。約四分之一的老年人會接觸36歲以下的非親屬朋友。
當年齡相近的人彼此接觸時,傾向於強化對共同認同,並把彼此介紹給同齡人。用年齡清晰地區分我們和他們。但數字時代年齡的同質性已經開始瓦解,不同年齡的人更容易彼此分享經驗、為友誼更多地打破年齡圈層提供可能。
但友誼能否起到婚姻對於人生的支撐和充盈感,仍是一個未知數。(本文首發鈦媒體)
【鈦媒體作者介紹:波波夫,科技商業專欄作者,關注被科技改變的世界;微信公號:波波夫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