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發於24樓影院(movie24luo),文末有送書活動。
如果你是以下電影的真愛粉:
《科學怪狗》
《斷頭谷》
《大魚》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殭屍新娘》
《理髮師陶德》
《愛麗絲夢遊仙境》
……
你應該會對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感興趣:蒂姆·伯頓(Tim Burton)。
上述這幾部電影均由蒂姆·伯頓執導。他是好萊塢特立獨行的鬼才,善於運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在電影中編織出一個個充滿魔幻狂想和細膩感傷的迷人世界,形成了以前衛、黑暗和怪異著稱的伯頓式風格。
這並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一種與身俱來的特質。在自傳《在好萊塢圖謀不軌》裡,他就承認:
1,小時候,自己身上就有一定的破壞性:會扯掉玩具士兵的腦袋,恐嚇隔壁小孩。
2,很小就能體會一種疏離感,喜歡把電影院當作避難所;或者坐在電視機前面觀看恐怖直播,而且這些恐怖的東西對他很有吸引力。
但是,這樣一個具有「毀滅社會的衝動」的人,卻在1979年,加州藝術學院畢業後,加入了迪士尼團隊。
迪士尼的作品主打可愛,溫情,幽默,怎麼看,都與暗黑怪異的伯頓格格不入,而他也陷入了生命裡至今為止的最低潮:
迪士尼和我是個糟糕的組合。整整有一年,我處於生命裡至今為止的最低潮。我在一個優秀的動畫師格倫·吉恩手下工作,他人很好,對我也很好,常幫助我,是個技術精湛的動畫師。但和他工作對我也是折磨,因為我要負責畫所有可愛的小狐狸的畫面,但是我畫不了迪士尼式的四條腿小狐狸,甚至仿迪士尼風格都仿不來。我畫的看起來像是被車碾過的死狐狸。
迪士尼動畫《狐狸與狗》
他形容迪士尼有些作品裡光明的結局是一種「牽強的幸福,某種程度上跟神經病似的」,而畫這類畫「難受的就像身受中國古代的水刑」。
那個時候的他產生了嚴重的抗拒情緒,表現也相當怪異,「我可以坐在儲藏室裡很久都不出來,也會做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譬如拔出自己的智齒,把血滴滿整個走廊。」
幸運的是,他挺過來了,在迪士尼結交幾個支持他的朋友,也獲得了獨立執導短片的機會。
《文森特》:
《韓賽爾與格蕾特》,《科學怪狗》:
其中《科學怪狗》(多年後,他又以此為雛形,把它拍成了動畫長片,並獲得了奧斯卡提名,當然這是後話)給他帶來了讚譽,伯頓也藉此離開了令自己備受折磨的迪士尼,與華納兄弟一拍即合。
如果說,與華納兄弟合作的第一部電影《荒唐小混蛋奇遇記》,讓伯頓被視為一個有「投資潛力」的導演;那麼,執導《蝙蝠俠》(1989年)則令他成為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年輕導演。
薩姆(編劇)和伯頓打造了一個黑暗陰森的蝙蝠俠故事,具有濃重心理學意味,雖然蝙蝠俠還是打擊小丑懲惡揚善,但背景是一個陰暗恐怖的哥譚市,這部作品挖掘了蝙蝠俠靈魂的黑暗面。伯頓說:
雖然我不是個超漫畫迷,但是我愛蝙蝠俠,愛人的人格分裂,愛他隱藏的一面,這是個我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共同點的角色。他們同時有著光明面和黑暗面,無法協調——這種感覺不常見。
在選角上,讓傑克·尼科爾森扮演小丑的決定是一致通過的,但讓麥可·基頓扮演蝙蝠俠和布魯斯韋恩這一雙重身份,則引發了空前的爭論,消息公布後,五萬封抗議信湧向華納兄弟公司的辦公室,其股價也遭遇大跌。一個死忠粉在《洛杉磯時報》寫道:「找了張蠢臉來演蝙蝠俠,華納兄弟和伯頓等於是往蝙蝠俠的光輝歷史潑糞。」
但在伯頓心裡,他實在沒辦法讓粉絲所期望的典型動作片英雄來扮演蝙蝠俠,「蒼天啊,怎麼可以讓這些施瓦辛格似的肌肉男穿成一隻蝙蝠呀?蝙蝠應該是奔放灑脫的動物。」而選擇麥可來演蝙蝠俠,「可以完美詮釋這個人物的分裂人格,這才是我想拍的這部電影的重點。」
最終他堅持了自己的選擇,「我總是和好萊塢經常見到的這種死忠行為鬥爭。你不能想太多,我只考慮怎麼實現我所愛的最初的理念。」
《蝙蝠俠》於1989年6月在美國上映,十天之內票房破1億美元,最終全球票房超5億美元,非常成功。
但是伯頓並沒有像華納公司希望的那樣,立刻繼續執導《蝙蝠俠》系列,反而是與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合作了《剪刀手愛德華》。
因為愛德華的外表,他對(女主角)金的愛情最終未能得到完滿的結局,《剪刀手愛德華》(1990年)也被認為是《美女與野獸》的伯頓版。這部是伯頓渴望了很久的電影:
電影創意其實來自我很久以前的畫作,它存在於潛意識,一個想要觸碰這個世界卻無法做到的男人,即有創造性,又有毀滅性。
在選角上,伯頓最開始接觸的人是湯姆·克魯斯,「他們總會給你一份名單,說上面所列五個名字是票房保證,而名個名字裡有三個是湯姆·克魯斯。」
而那個時候的約翰尼·德普,還只是長得漂亮的青春偶像,但伯頓最終還是定下了德普,「我喜歡看演員的眼睛,尤其是對於這樣一個不怎麼說話的角色,眼睛的表演就非常重要了,我見他(德普)第一眼就希望是他來演。」至此,也開啟了他們非常持久的友誼。
女主角選定是薇諾娜·賴德,拍戲期間,她和德普假戲真做,成了情侶。
《聖誕夜驚魂》(1993年)講的是暗灰冷的萬聖鎮,那裡住著各種各樣的鬼怪,他們唯一的任務就是為每年一度的萬聖節作準備。而南瓜王傑克滿腔熱忱,想要操辦一個聖誕節,只是被世人誤解,嚇到了所有人。這個創意是伯頓在迪士尼時期開發的,因此版權歸屬於迪士尼。伯頓想要重新開拍此片,依然要與迪士尼合作。
一個有趣的花絮是,電影公映的名字叫《蒂姆伯頓的聖誕夜驚魂》,因為投資方覺得會有助於票房。「一開始,他們找我討論了如何設計片名的樣式,建議用小一點的字體把我的名字寫在片名上方,他們覺得由此帶來的某種提示會對電影有好處。」
但是伯頓並不是本片的導演,一方面因為他答應要拍《蝙蝠俠歸來》,另一方面,這樣的項目本身也需要一個精雕細琢的製作周期。所以最終選擇了亨利塞利克為這部定格動畫的導演。
如果說《剪刀手愛德華》表現了伯頓少年時的交流障礙,《艾德·伍德》反映了他和文森特普賴斯的關係,那麼《斷頭谷》(1999年)則反映了伯頓和好萊塢電影體制,甚至和全世界的一場戰役。
這是一出恐怖懸疑片,講的是紐約市的一名警官,因為惹惱了上級,被外派到某個偏僻的小鎮查案,該鎮發生了一系列謀殺案,死者都被割走了頭顱。
伯頓說,「我喜歡的恐怖片演員總是有些共同的特質,像文森特·普賴斯和彼得·庫欣,他們都有種疏離感,你看得出他們才華橫溢,但是想不出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甚至連身份都有幾分神秘。你會覺得他們孤獨,似乎不大合群,因為交流障礙而使得社交變得像對他們的折磨,他們有點像活在自己腦中的世界裡。這種角色性格也是《斷頭谷》故事的內在特質,是最能打動我的元素之一。」
電影講的是阿拉巴馬州的旅行推銷員——一個交流廣泛、神奇浪漫的故事講述者愛德華布魯姆極其誇張的冒險經歷,現在他進入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唯一的疏遠已久的兒子來到他面前,試圖真正了解他。
伯頓接拍這部戲前不久,他的父親也去世了,伯頓15歲離家,和劇本裡的兒子一樣,與父親的關係並不親密,但這種特殊的時刻,讓他開始思考和回顧過去。「有些事讓我去討論是很難的,但是這個劇本出現了,裡面涉及了同樣的主題,所以拍這部電影本身就是極好的宣洩。」
電影主要在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市進行拍攝,那兒的天氣給伯頓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有天我們在馬戲團帳篷裡拍,但是它被風颳走了。有點像身處《綠野仙蹤》,大家不得不疏散。加上龍捲風、漲潮的河水,我們整個馬戲團布景被徹底摧毀了。這裡還有一些我見過的最大的昆蟲,到了夜間拍攝,聽起來就像進入了戰爭區域。你會聽見像炮彈似的什麼東西俯衝而下擊中照明設施,發出油炸般的聲音,還有昆蟲被燒著的氣味……除此之外,其他都好。
最終,伯頓還是很好的完成了《大魚》,他把現實世界拍得「真實」但並不寫實——拍現實世界時鏡頭帶著光澤,令人覺得親切舒適——在魔幻部分一切都更加鮮豔,同時保持人類與類生命的比例。
這部電影2003年在美國公映,獲得了非常高的讚譽。很多人覺得電影充滿誠意,也有人覺得有點過於煽情,還有人說這是伯頓電影風格的巨大偏離,儘管早期電影裡就包含了描繪情感和痛苦的內容,比如《艾德·伍德》和《剪刀手愛德華》裡都有這層情感。
關於由誰來扮演《查理和巧克力工廠》(2005年)的男主角旺卡,約翰尼·德普是伯頓唯一的選擇,這也是他們第四次合作。和《剪刀手愛德華》與《斷頭谷》不同,那時他為了讓德普來主演不得不和製片公司對抗,而這次德普已經憑著在《加勒比海盜》中的出色表現得到了一個奧斯卡提名,憑藉這個他現在是每個人心中的理想選擇。
除了德普,海倫娜·伯翰·卡特也是他的長期合作對象,他們倆在伯頓的很多電影裡都出現過。事實上,伯頓很喜歡和舊有班底合作,這對於不善於交際的他來說,能免去認識新人的緊張感。
鑑於以往名氣,電影還未開拍,觀眾就報以很高的期待,這在伯頓看來並不是什麼好事。「在你生涯早期,需要為了把事情做成而奮鬥,但同時也享有迷人的自由,因為不會有人被期望而產生壓力。讓人們覺得驚喜總會感覺很好。當人們對你抱著某種期望時,要給他們驚喜就更困難了。」
《殭屍新娘》(2005年)具有死人和活人雙重世界,是一部典型的伯頓作品,而且不同以往,片子裡活人的世界是死氣沉沉的灰色,它反而把亡靈之地襯託得更為色彩繽紛。伯頓說:
記得我很早就有這種意識了,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我記得那種感覺,人們稱為「正常」的其實一點都不正常,他們稱為「不正常」的其實很正常。所以我一直對怪人角色和怪獸情有獨鍾,還有另類的文化,像墨西哥文化以及他們的亡靈節,因為我總覺得這些才更有活力……我在清教徒式的鄉村生活中長大,在那裡死亡被視為黑暗和消極的事情。但這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事。
本文內容選摘自《在好萊塢圖謀不軌:伯頓談伯頓》。如果你也喜歡蒂姆·伯頓,或者對這本書感興趣,可留言評論,樓主將選出5位讀者,奉上新書。
[美]蒂姆·伯頓(口述)/馬克·索爾茲伯裡(整理)
後浪出版公司·北京聯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