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眾迪斯:2020年最難的人
「大眾集團的規模、歷史、品牌的當前價值以及在經典汽車製造領域的獨特專業知識,在劇變時期可能成為一種負擔。」
11月28日,大眾集團掌門人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在領英發布的長文中直言。這篇名為《我們如何改變大眾(How we transform Volkswagen)》的長文,像是這個62歲的男人,最後一次為挽回股東方的信任做出的努力——和諸葛亮呈上《出師表》一樣,戳了痛處,也表了決心。
迪斯在領英發表《我們如何改變大眾》博文截圖
自2018年4月任大眾集團CEO一職至今,迪斯一直處在「狼堡」的權力風暴中心。如今,這位曾被其前任的前任、大眾集團原CEO馬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稱讚為「業界最強」的職業經理人,遇到了從業以來最強的職業危機。
今年6月,迪斯向大眾監事會提交了續約申請,希望將本該於2023年結束的任期延長至2025年,從而讓其能夠繼續帶領大眾集團完成改革。但彼時他不僅沒得到想要的offer,還卸任了大眾汽車品牌CEO一職。
11月末,迪斯再提此事,但大眾集團在一場長達3小時的臨時會議後,依舊沒有給出讓他滿意的答案。迪斯沒有下課,但也沒有贏得續約合同,此外,迪斯推舉奧迪財務長Arno Antlitz任大眾汽車CFO、集團零部件業務負責人Thomas Schmall任大眾汽車首席採購官的兩項推薦,也遭到明確的拒絕。
當職業經理人不被信任,迪斯的2020年過得尤其艱難。
沃爾夫斯堡的「異鄉人」
今年1月,迪斯在大眾集團全球董事會上吹響了號角,「(大眾)要加速向電動化和數位化轉型,否則將重蹈諾基亞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的覆轍」。眼看著特斯拉在汽車行業掀起巨大波瀾,迪斯非常明白傳統巨頭「不轉變就是死」的道理。
2019年4月,正值迪斯上任大眾集團CEO一周年,他在領英博文中寫道:到2028年,我們旗下所有品牌將有70款全新的電動車型落地;未來10年,我們將為消費者製造2200萬輛電動車型。
餅畫得夠大,但現實也夠噎人。
2020年一場疫情的突襲,讓大眾集團的轉型路布滿未知。今年3月,迪斯曾表示,大眾彼時在中國以外的市場沒有銷售收入,公司每周仍需支出約2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57.53億元)的固定成本。「2020年,將是大眾非常艱難的一年。」
迪斯目前的任職合同終止期為2023年4月,按照慣例,他本應提前一年於2022年初提出續約申請。但嗅到危機的迪斯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提前三年就表達了想要續約的心,但無奈遭拒。
大眾集團的投票權53.1%由保時捷控股掌握,20%的投票權則在下薩克森州政府手裡,此外卡達主權基金(17%)及其他有影響力的股東(9.9%)分享剩餘的投票權。
相當長時間以來,大眾汽車集團的管理委員會董事長都是由長期在大眾汽車集團工作的高管或者持股股東代表出任。但迪斯加入大眾才5年、擔任集團CEO一職不足3年,只是沃爾夫斯堡的「異鄉人」。
2018年4月迪斯剛剛就任,對於飽受「排放門」醜聞糾纏的大眾集團來說,迪斯是內部複雜利益關係的「局外人」,能夠帶來新氣象。
但接棒之後,除了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最令迪斯擔憂的是:如何確保大眾的電動化擁有一個可盈利的未來。今年上半年,大眾集團全球累計銷量同比下降27.4%至389.31萬輛,銷售收入同比下降23.2%至961億歐元,集團調整後的運營虧損為8億歐元,受挫明顯。
此外,對於90%的軟體都依賴供應商的大眾來說,想要在電氣化轉型核心的軟體部分形成競爭力,至少目前仍需要「無底洞」似的投入。但是,大眾監事會給這位「異鄉人」的寬容,是有限的。
「作為執行長,我認為關鍵問題是:如何才能讓這個龐大團隊及其利益相關者重新思考自己的觀點,放下過去的成功,從根本上改變優先事項,努力開發新的能力。」迪斯在《我們如何改變大眾》中寫道。
素有「成本殺手」稱號的迪斯很清楚,變革已經觸動了「沃爾夫斯堡的利益」。
今年2月,大眾汽車工會主席Bernd Osterloh就曾抱怨大眾的管理問題,認為管理層責權不明。進入2020年,工會與迪斯持續糾纏的權力鬥爭,也著實讓沃爾夫斯堡這家83歲的汽車製造商喘不過氣。
就在迪斯6月提出續約申請的同時,大眾內部ID.3和高爾夫8的軟體問題被大量曝光。迪斯在內部會議中告訴上千名管理人員,新車存在軟體缺陷的機密信息是大眾監事會成員洩漏出去的。從後來的一系列事件看,此舉著實激怒了大眾集團的掌權者們。
11月初,在能夠俯瞰大眾沃爾夫斯堡工廠的辦公室裡,迪斯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承認,今年夏天的監事會風波令內部對他改革大眾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監事會風波則直接導致,迪斯被「罷免」了大眾汽車品牌CEO之職,並且還要為自己的言論向監事會道歉。大眾汽車品牌是大眾集團旗下12個品牌中最大的一個,也是迪斯自2015年7月北上來到「狼堡」之後,不間斷負責運營的品牌。
外界關於「迪斯距離下課不遠」的猜測開始盛傳。這位曾滿懷信心喊出要帶領大眾成為電動交通界No.1的狼堡「異鄉人」,也愈發孤獨。
「不服就戰」,還能戰多久?
不懼挑戰,是迪斯一貫的風格。他曾是寶馬集團培養的未來CEO人選。
2015年從巴伐利亞北上時,這位在寶馬鍛鍊了17年的硬派經理人深知未來艱難。「當我開始在沃爾夫斯堡工作時,我決心改變『大眾系統』——打破陳舊結構。」他篤定,十年後,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將是一家移動出行公司,而這場轉型也是大眾的機遇。
彼時,迪斯迫不及待想要在大眾大幹一場,他申請將計劃入職時間提前了3個月。入主大眾品牌後不久,迪斯果斷砍掉燒錢的輝騰產品線,協助時任大眾集團CEO的穆倫與大眾集團工會進行了長達8個月的談判,最終達成全球裁員3萬人的協議。
「五年前,我在大眾汽車任職時,我們缺少時間,現在時間還是很緊張。大眾汽車在電氣化和數位化起步時間很晚。」迪斯在《我們如何改變大眾》中強調,只有在所有管理者和利益相關者的支持下,才能實施新戰略。
這並不是迪斯在大眾集團第一次迎難而上。提前入職的迪斯上任兩個月,大眾「排放門」事件突然爆發。手段強硬的迪斯發布了一系列降本增效的舉措,幫助大眾集團在困境中把利潤率做到了不降反增。這為迪斯日後成為集團CEO鋪平了道路,讓他在大眾內部收穫了聲譽和威望。
時隔5年,面對更加複雜的處境和掣肘,步入花甲之年的迪斯仍想竭盡全力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我們在沃爾夫斯堡磨練體系,並進行權力下放,用一個更現代的結構重新組織了系列流程,以消除阻礙產品決策的瓶頸。」
「在未來6個月內,我們要實現什麼樣的目標,才能在2024年之前在技術方面趕上特斯拉?」這是8個月前,迪斯在公司戰略研討會上拋出的第一個問題。他經常用諾基亞、柯達這些被數位化顛覆的老牌製造業巨頭警醒自己。
研討會給出的答案是,快速提高軟體能力。在迪斯的觀念裡,「車輛將成為我們目前所知最複雜的網際網路設備,車輛產品將成為一款軟體產品。」今年10月,大眾內部成立「狙擊特斯拉」的T項目小組,追趕電動汽車領頭羊。
但是,困於「狼堡」權力鬥爭的迪斯,越來越無力。幾天前,大眾集團勞工委員會舉辦了成立75周年的慶祝儀式,身為集團CEO的迪斯並沒有受邀參加,不信任被進一步放大。
即便今年10月,延遲上市的ID.3在歐洲斬獲了過萬銷量,並超越雷諾Zoe等暢銷車型登頂;即便大眾監事會中保時捷家族代表沃爾夫岡·保時捷(Wolfgang Porsche)希望迪斯留在集團,認為他是公司電氣化和數位化轉型推進的保證,迪斯目前的處境仍然很「危險」。
這位改革者也在爭取更大的寬容,他認為股東們應該等幾個月再做決定。「證明的時間點將是在今年年底和明年,那時人們將看到(轉型)起了作用,我們的汽車賣得出去、有市場需求,我們可以兌現我們的承諾。」
但迪斯還能不能等到大眾上下舉杯慶功的那一天?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大眾汽車總部來源:大眾汽車官方Twitter
(文章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責任編輯:DF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