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水相設計 攝影:李國民
在當今盛行的網紅文化下,飲食不再只滿足口腹之慾,人們更藉由食與環境成就自我表演。位於深圳南山區海岸城的客從何處來便是極具代表性的網紅甜品店,水相設計從15分鐘理論出發,把飲食過程定義為展演行為,入門接待入座、製作甜品、上菜以致於品嘗皆是環環相扣的戲劇章節,店內所有人物都成舞臺一份子,空間是鋪陳食境的實驗劇場。
360°的沉浸式劇場體驗,觀看與被看
梳理社群媒體的使用習性,人們往往會在現實中選取素材化為虛擬平臺上受人矚目的成就感,在虛擬世界中獲得的迴響再反饋成真實生活裡的自信,表演仿佛不再局限於舞臺之上,在模糊了網絡活動的邊界後,真實與虛擬之間也不再有明確的區分,它們互為倒影。因此設計師以Broadway《極限震撼》沉浸式劇場為靈感,進一步解構傳統用餐儀式的主次性質,當舞臺環繞在身邊時戲劇就在身旁上演,觀者下一秒就可能變為戲劇一部分繼而享受被觀看的樂趣,顛覆傳統舞臺上下單向觀看的區別。
多數餐廳的臨窗座位最具新引力,然而在本項目中設計師反道而行之,窗的功能被拉進室內建築,打造出尺度不一的框鏡,這一幕幕的框鏡成為了空間中行為表演的聚光燈,其間正上演著不同的戲劇。 如此設計不僅改善了商場店鋪臨街的缺點,同時還打造出座位四周皆留走道的靈活空間,從主廚擺盤、服務生上菜、打扮入時的用餐者入座用餐,每道框內的場景皆成戲,而每一齣戲都是立體而寫實的,實現了社群媒體熟悉的語言,也強化了人們取景和預期被觀看的雙向樂趣。
用餐儀式化的劇場走位,開幕與謝幕
在整個項目中,一樓以主廚吧檯為核心向外環繞出回字廊道,形成多面向劇場舞臺,該舞臺融入到二樓階梯及臨窗的透明空中廊道裡,再將舞臺範圍拉展成立體結構,這些廊道就象是走秀伸展臺,一連串的入座用餐儀式化作劇場走位,空間內一切舉止皆被賦予了表演意涵。
在層層廊道與框景的簇擁中,狀似漂浮在空間中央的巨型硃砂紅盒體成為視覺中心,有別於其他半透明介質,這座極富存在感的VIP室嵌於視覺軸心,猶如一座空中舞臺,也像古典歌劇院中主張隱密性的2樓包廂,是高高在上且極具神秘感的,觀看與被看的雙重意涵在此具象化,呼應網紅文化熟悉的一則則動態宣告。
社群媒體的表象,真實與虛擬
室內建築的皮層就像舞臺的帷幕,設計師選擇玻璃、衝孔網、鍍鋅鐵板、尼龍線、不鏽鋼等,建構透明與半透、朦朧與厚實的鮮明對比。其中尼龍線排布出隱晦質地的帷幕最具張力,在嘗試過不同韌性張力如魚線、透明PVC管等材質後,設計師最終選擇尼龍線在空間系出疏密效果自然的線牆,不僅突破了人們對牆體重量的印象,隨著角度及觀看距離的改變屏蔽也會顯現出濃淡之差,從而使樹影、人影撲朔,呈現出光影的奇妙。
加上入口廊道流淌而出的裊裊煙霧如夢似幻,與上萬條尼龍線聚合成半透明的朦朧屏障,或固定或游離,象徵著人際網絡的錯綜複雜,呼應著虛擬時代媒體所呈現的自我與人際面貌:既透明又隱晦,既貼近也疏離,建立連結的同時也形塑一面牆,如此矛盾卻又相互強化的存在,正是當代社群關係真實與虛擬版圖難以界定的文化情境,一靜一動,在任一時間點皆刻共構出獨樹一幟的畫面。
食境創作的表述視角,或靜與或動
除了演繹網絡時代真實與虛構的關係,設計師也期望這座食境劇場在不同時間軸中國可以傳遞出情緒的變化:白晝單純感受天光下的純淨清麗,尤以入門中心軸線末端的漢白玉石蔣家班佛像,與周遭上演的一幕幕餐飲儀式形成巧妙的呼應與平衡,呈現出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淡然。入夜後隨著Buddha bar音樂的響起,佛像依舊淡定,旁邊的氛圍或靜或動,或真實或虛擬,正在每個人的心底悄悄醞釀著。
在此空間設計師藉由老榆木牆的沉、尼龍線屏幕的透,棗紅的豔、水泥的雅,框景畫面的靜與廊道人影婆娑的動,在各種對比下創造衝突也成就平衡,食客們的展演行為讓整座劇場機制運作不歇,在這場食境秀裡,每個人都有機會找到出色的創作視角。
精緻甜品上桌時絕美的一瞬是真實,生活飲食中這齣川流不息的劇也是真實,身在劇場的人們正透過自我飲食演繹,將劇場推向虛擬朦朧的世界。
平面布置圖
說明圖
項目名稱:客從何處來
設計公司:水相設計
設計團隊:李智翔、葛祝緯、林其緯、戴佐穎
項目業主:安柯道森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空間性質:餐廳
座落位置:深圳市 海岸城廣場
室內面積:390平方米
空間格局:接待區、主廚桌、調酒吧檯、用餐區、vip區、DJ臺、暗廚
設計時間:2018.08-2018.10
施工時間:2018.10-2019.01
主要材料:尼龍繩、鍍鋅鋼板、手工漆、硬化水泥、黑檀木紋石、毛絲面不鏽鋼、老榆木、壓克力
項目攝影:李國民
李智翔從事設計迄今十餘年,作品揉和極簡與幽默,畢業自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室內設計碩士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建築研究。帶著藝術、人文、哲學的思考,李智翔的學習養成到執業,有著建築設計般的理性思維,亦有藝術家的叛逆本質,他喜歡在規則的例外對既有秩序重新定義,在不可預知的不準確性下發現驚奇。曾連續兩年榮獲『國家金點獎』與『2007-2010臺灣十大設計師』,擅長將空間裝置藝術化,喜愛由生活探索靈感的他,藉由大量藝術作品、展覽與閱讀吸取養分,將深刻感受轉化為設計靈光。
項目投稿:zhaoyan@china-cred.org
商務合作:lizheng@china-cre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