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使人腐敗墮落的並不是金錢

2021-03-04 薩傲審計俱樂部

在上海見到一個「下了海」的文化人。幾個還在崗位上的文化人坐在他所經營的飯店裡,享受他所提供的精美菜餚,大談文化的失落。最失落的,竟是老闆。他苦著臉,指責自己越陷越深,離原有的文化理想越來越遠;金錢,使人腐敗。


他的憂鬱與自責使我想起大陸傳媒上對商品經濟所帶來的貪婪風氣的種種批判。文人從商,以「下海」稱之,就像從前人說良家婦女「下海」伴酒一樣,是斯文掃地,是自甘墮落。

我向來理解權力使人腐敗,金錢,卻是一個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東西。一個人有了錢,他就可以放手去求取知識,可以在國內國外遊走,可以使家人豐衣足食。因為他有錢,他可以不斤斤計較,可以不鑽營奉承,可以不小頭銳面。資源的充分,使他比較容易成為一個教養良好、寬容大度、體恤弱者的人。當他行有餘力,他可能在鄉裡間鋪橋修路、救濟貧苦;當他飛黃騰達,他可能在社會上成立各種基金——殘疾基金幫助照顧殘疾,文化基金鼓勵藝術創作;他也可能在學校裡設置獎學金,策勵學子,為國育才。

一個國家有了錢,它就比較容易做到「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老人福利、失業救濟、幼兒培育、殘障孤兒的照顧,都需要金錢的促成。有了財富的基礎,一個社會比較可以達到「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境界。

現在對經濟狂潮大加鞭撻的憂國之士不妨看看歐洲的心路歷程。我們現在看到的歐洲,是一個環境優美舒敞、人文氣質高尚的地方。公園池塘裡的天鵝優遊自在,無人打擾。路邊野生的紅豔蘋果自開自落,無人擷取。搭地鐵公車進進出出全憑個人誠實購票,不需檢查。生了病去看醫生,只要留下地址就可以接受治療,帳單以後寄來。張賢亮和朋友在歐洲餐館吃飯,忘了付錢。走出餐館了,侍者才追來提醒,態度婉客氣,毫無猜疑的神情。

這樣的雍容大度,對不起,不是天生的民族性,它其實是經濟的塑造。如果張賢亮在50年代來到戰後民生凋敝的歐洲,侍者對忘了付帳的客人可是要怒目相對的。戰後的德國小孩在大街上搶美國大兵從吉普車上丟灑下來的巧克力糖,滿臉胡頾的潦倒男人在馬路上彎身撿拾菸蒂,年輕的女人千方百計接近英美大兵以換取絲襪和口紅。

馬歇爾經援計劃實施之後,德國經濟開始復甦。錢,使人們活動起來。經濟發展所帶來第一個狂潮是「吃潮」。人們拼命買吃的東西,談吃的話題,作吃的計劃。文化批評家們在報章雜誌上也就拼命批判國人的貪吃醜態,「斯文掃地」。但是當然,評者自評,吃者自吃。「吃潮」稍退,在50年代初,緊接著湧起「冰箱潮」。那白白方方的一大件,裝得下好幾天的吃食而且保持不壞,舉國為之瘋狂。男人女人努力工作、積極向上,不為救國救民卻為了掙夠錢去買個大冰箱。文化人或農人工人,聚在一起,不談靈魂上的事情,卻和左鄰右舍比較冰箱的品脾。報紙上則充滿義正言辭的道德指控:精神汙染、文化失落、道德淪喪,德國知識分子們沉痛地問:西方文化往哪裡去?

四十年之後的德國,是一個連最底層的掃街工人都可以每年出國度假的國家。於是你看見他們的孩子彬彬有禮,他們的公車司機會等到最後一個乘客都安穩落座才再度啟動,他們的餐館侍者,見你沒付帳走了出去,還對你和顏悅色。你也看見他們的國家撥出大筆大筆的錢給飽受戰亂的波希尼亞難民,給非洲因飢餓而瀕臨死亡的兒童,給民生困頓、政治不安的俄羅斯。他們的大學,對全世界的學生開放,不收一文學費。

這種百川不拒的寬鬆,與民族性格關係少,與有錢沒錢關係大。錢,當然不會憑空而來,它必須透過勞心勞力的掙取;如果這個勞心勞力掙取財富的行為叫做「貪」的話,那麼「貪」有什麼不好?它根本就是一個經濟動力,使一個個人,不倚賴國家的豢養,以自己的力量求溫求飽求物質的豐足;沒有這個動力,社會的經濟是停滯的,停滯在貧窮中。你說金錢使人腐敗,我說貧窮使人腐敗,匱乏使人墮落。「倉廩足而後知榮辱」倒過來說就是,貧窮的壓迫使人顧不及榮辱的分寸,那才是道德的淪喪呢。

在經濟狂潮中我們所看見的人與人之間的傾軋欺詐、勾心鬥角,究竟是來自對金錢的追求,還是來自對金錢追求的機會不均等?前者可以是君子之爭,後者,卻勢必釋放出一個人對社會最深最痛的怨憤;集合無數個個人的怨憤,那就是一股動蕩不安的毀滅力量。孫文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卻覺得,在某個發展階段,不患多而患不均。如果遊戲規則是公平的,財富的追求可以推動社會,使它在物質不乏之餘往精神文明提升;如果遊戲規則是不公平的,傳統價值的解體崩潰恐怕是無法避免的噩夢。

我多麼希望那位「下了海」的文人老闆能歡欣鼓舞地經營他的餐館,大賺其錢。然後有一天,他的錢實在太多了,他成立了一個鄉鎮圖書館基金會,使最偏僻的小村子也有自己的兒童圖書館;他設置了一個以他自己為名的文學大獎,刺激天下有志未成的作家競技;他組織了一個翻譯中心,使中文創作譯成全世界都能讀到的各種文字……唉,錢的好處太多了。有一天,當像他這樣的人在中國比比皆是時,誰知道,中國說不定還要經援美國和德國呢。

腐敗不腐敗在於公平不公平;金錢,倒是無辜的吧。

相關焦點

  • 龍應臺:唉,錢的好處太多了!
    有人認為金錢是滋生腐敗的溫床,金錢是萬惡之源。龍應臺認為腐敗不腐敗在於公平不公平;金錢是無辜的。
  •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前羅馬教會的腐敗墮落有多觸目驚心
    一是,基督教會既然實力強大,何以有這麼多的人敢於質疑、批判,甚至是公然反對基督教會呢?在歷史上,可以說,任何一個統治集團都會遭到反對,哪怕像秦始皇、漢武帝、李世民、康熙、路易十四、彼得大帝這些中外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也不是沒有反對者。只是這些統治者實力強大,反對者都被他們解決了。所以,根據常識推測,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成功,一個重要的因素一定是對手比較弱。
  • 每個人都需要龍應臺 ——《野火集》讀後感
    黑屋子中高聲大嚷的人,是黑暗時代用黑色眼睛觀看世界的明眼有心人。而龍應臺,她是在黑屋子裡點起火把,誓要將屋子燒毀,帶領全部人馬衝出去尋找光明的人。《野火集》就是她帶領我們衝出黑暗尋找光明世界的火把。《野火集》成書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揭露批判的是八十年代臺灣的種種弊端。
  • 古代官場墮落史:吃喝腐敗成潮流,苛捐雜稅壓在老百姓身上
    那些從科舉中落地的學子只好另求生路,後來成為大家的人也有一些,比如寫出了《聊齋志異》的蒲松齡。科舉及第的人會光耀門楣,其中不乏勵精圖治為百姓愛戴的人,但是也不乏忘了初心不久變質的人。正九品包括筆帖士和縣主簿,而且官員還分為文官和武官,古代也非常重視文武雙全的人。當官的人不免高高在上,因為成天騎馬坐轎用人抬,久而久之不免滋生貪腐情緒,我們看電視劇裡那些腐敗的大臣都是老奸巨猾,習慣性在人前耀武揚威。
  • 龍應臺的官場
    龍應臺「敏感於人權」,與「交通部長」商議後,特別在議事會上強調邀請外勞參與「釋放」。但不知什麼緣故,頭一場只見舞者,不見弱者。第二天,即使溫和派報紙也表達了「一個車站,兩種標準」的婉轉批評,暗暗指向車站管理部門,這不是龍應臺希望看到的。部門之間的溝通合作,本部門的上令下達,各個細密的齒輪在龐大的官僚機器裡如何艱難咬合、負重運作,13年前她就有領教。
  • 龍應臺《野火集》經典語錄
    對於自由精神的壓迫,威權時代和民主時代以不同形式發作,所以哪一個時代,可以不需要點火的人?《野火集》經典語錄——龍應臺在臺灣,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蟬螂,而是「壞人」,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寧可閉著眼假寐。
  • 龍應臺:天長地久
    >龍應臺形容是自己對母親的懺悔是太遲太遲的覺悟每個人心裡都有愛但很少人意識到,愛要及時一旦錯過,就是永遠「學校裡不會教的生死課」每個人都得自己學,你怎麼對你的上一代你的下一代就怎麼對你」新書《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是龍應臺回到屏東悉心照料母親之餘寫就
  • 《聖殤》:金錢至上的世界,有些人,壓根就不是人
    這部電影,讓人從頭壓抑到結尾,也只有韓國人能拍的出來!推薦一部很小眾的電影,它叫《聖殤》。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部電影,大概是因為電影的尺度較大,包含大量的暴力鏡頭,也包含惹人爭議的超越倫理道德的&34;,因此百度基本不予推薦。
  • 龍應臺評了香港問題後,幾十萬人要扔掉她的書
    這段話打動了很多人。在這次難得的籤售中,龍應臺說,當她來到長沙,就一直在尋找一種東西,一眼就能讓她感受到這就是她父親的家鄉,這就是湖南的東西,她一下飛機她就盡力用雙眼去看車外的街道,可是她沒有看到。她讓工作人員帶她去老的城區,48小時的找尋後,她發現街道已不是原來的老樣子,身邊的人、街道上的人都說著普通話,沒有聽到想聽的鄉音,為了少些遺憾,她決定新書分享會減少問答,跟大家一起誦讀,一起用長沙話和衡陽話誦讀,再次聽聽跟父親口音一樣的鄉音。龍應臺說,她挺羨慕馬英九的,因為馬的父母雙親都是湖南人,家裡都說湖南話,所以馬能說一口湖南話。
  • 大嘴「對話」龍應臺:《我的祖國》不是只有「大河和稻浪」
    近日,一段龍應臺女士在香港大學演講時,全場合唱《我的祖國》的視頻引發了大家的關注。龍應臺女士應邀在港大做「一首歌,一個時代」的主題演講,現場提問港大副校長周偉立「啟蒙歌曲是哪首」,得到的回答是《我的祖國》。
  • 大寒書事:龍應臺《天長地久》
    從《野火集》到《天長地久》,龍應臺經歷了「大江大海」般的精彩人生,也在「目送」兒子與父親遠去背影時感慨萬千。而這一次,已是移居屏東,第一次享受臺灣老人乘車免票的65歲。在花影搖曳的木棉道上行禪時,龍應臺眼眉低垂,就在她一呼吸一落步之間,突然就醒悟了:「不要騙自己了。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因為,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
  • 龍應臺人生三書
    【龍應臺其人】
  • 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
    據臺媒報導,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卸任後,重心放在新的寫作、照顧家人和貓咪,近來從美國回臺灣,她也推出自己的新書《傾聽》。書中,龍應臺直言,「臺灣有一種自卑導致的傲慢現象,以為自己代表正義的一方,不屑於去了解大陸進步的一面」。臺灣現在太容易暴怒,需要冷靜傾聽。龍應臺同樣認為,在大陸,因為經濟力的快速崛起,還不習慣深思的網民變成了「簡單的自大狂」。
  • 龍應臺:《目送》目送了什麼?
    她今天上身穿一件黑色的休閒服,下身是一條白色的休閒褲,顯得格外端莊穩重,同時又充滿生機活力。她整個過程都是故事說話,而且都是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小人物的故事。她從自己的已經故世的老父親的故事講起,把我們帶進六十多年前的那些歲月。 《目送》是龍應臺的一本書,而紀錄片《目送》就是根據這本書重新用畫面演繹出來的。書中提到的那些具體的人與事,在紀錄片中得到生動的展現。
  • 龍應臺:生活筆記4則
    「不是,我們屠宰工會自己組團去的。」屠宰工會?明白了。原來這個恆春人是賣豬肉的。他開著卡車四處送貨,這個排灣媽媽是他的老主顧,今天他是來送香腸的。卡車裡還有豬肉。每次來送貨,他就和幾個熟客在這裡喝上一杯。朋友之一不知怎麼提到中國大陸戰機繞臺灣飛的事,我問愛旅行的肉販:「你不怕大陸?」他仰頭豪氣地喝啤酒,揮揮手說,「不怕。他們不會打啦。
  •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去等這個小男孩把花束束好,用他5歲的手指。花繩繞過來,剛好要系上的時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孩子,你慢慢來,在淡水街明亮的陽光裡,在石階上,等你把花束好,用你5歲的手指。
  • 龍應臺:有些愛,不必追
    一個人要走過許多路,要經歷許多事,要過五關斬六將之後,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路啊,只能一個人慢慢走,誰也陪不了誰一輩子。《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 龍應臺:自由不自由都是我的選擇
    但我個人的自由或者不自由,沒有什麼好埋怨,也不能嗷嗷叫,因為這都是我自己的選擇。」「怕熱不要進廚房」——這句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名言——在臺灣流傳甚廣,意思是如果吃不了這份苦就不要做這件事。「我日子過得好好的,如果不是有點理想,幹嗎做這個事,錢那麼少,壓力那麼大,還要被人罵。」在「同學會」上,龍應臺這句話說出來,在場的文化局長不少為之動容。
  • 《目送》:龍應臺,你為什麼不生氣了?
    他說,他的腦海裡總有那樣一幕:只要一聽到火車要出站了,就沿著田埂喊著『媽媽』拼命追。他心中,任何一個在車窗裡短頭髮的女人都是媽媽,而媽媽永遠在一列離開的火車裡,追不上。」作為臺灣「外省第二代」,龍應臺給安德烈寫信時說:「我這一生,是沒有一個小鎮可以稱為『家』的,我是永遠的插班生、陌生人。」
  • 慌不擇路,貪官把茅臺酒倒下水道,腐敗墮落花樣百出!
    因為,不管茅臺酒多麼昂貴不是他們花錢買的。  由此可見,權力腐敗禍國殃民。面對貪腐官員五花八門的貪腐套路,各級紀檢委和監察委必須明察秋毫,在預防權力腐敗放面建立健全法規制度,並積極推行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和責任追究體系。而且,必須擴大民主監督範圍,方便群眾舉報。只有強化監督和問責力度,才能對各種權力腐敗形成巨大震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