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場墮落史:吃喝腐敗成潮流,苛捐雜稅壓在老百姓身上

2020-12-21 豈止史實

你是來砸場子的嗎?"場子"代表一定的地理空間範圍,有時候也用來做指代圈子的隱喻,比如官場。學而仕則優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成功標準,沒有當上一官半職就是失敗的表現。

那些從科舉中落地的學子只好另求生路,後來成為大家的人也有一些,比如寫出了《聊齋志異》的蒲松齡。科舉及第的人會光耀門楣,其中不乏勵精圖治為百姓愛戴的人,但是也不乏忘了初心不久變質的人。

變質這件事像腐爛的蘋果一樣可以傳染,因而官場會出現學習型蛀蟲,最後的場面一發不可收拾,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中國古代官場的腐敗局面。

官,管理者也

官字下邊是兩個異體口,可以看作是管理者的眼睛,也可以看作是一串被管理的百姓,官究其根本是管理和治眾的意思。

官代表國家意念,是與百姓相對的存在,因而也生發出官窯、官員、官院這樣的詞語,官的周圍總是有著有形的或者無形的高高圍牆。

古代的重要官員主要分為天子和大臣,而大臣之下又有一些小官吏,就是老百姓常說的七品芝麻官,"品"就是中國古代官員的級別。綜合而言,中國古代官員分為九品十八階,每品有正副之分,不入此流的人被稱作"吏"。

僅以幾個官員品種為例,正一品包括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從一品就比較多了,包括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

正九品包括筆帖士和縣主簿,而且官員還分為文官和武官,古代也非常重視文武雙全的人。

當官的人不免高高在上,因為成天騎馬坐轎用人抬,久而久之不免滋生貪腐情緒,我們看電視劇裡那些腐敗的大臣都是老奸巨猾,習慣性在人前耀武揚威。

之所以古代清官少,因為古代官場確如戰場,沒有人能在官場全身而退,出現包青天那樣的清官百年不遇,五百年才會有王者興。

官場,官員競爭場也

官場不是我國獨有的,有人的地方就會形成組織,形成國家組織之後就有了官場。

官場也是個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進行明爭暗鬥的表演,上場之前和下場之後也免不了一番風雲變幻。如果按照嚴格的定義來講,官場一般用於文治時代。

官場也叫政界,可以說它無時不刻不被政治思想浸潤。不講政治或者講不好政治的人,很難在官場混個風生水起。

而政治即為正統的制度,是對一個群體的系統領導和管理,整個過程需要進行集體牽動和決策,不過也有說一不二的霸主模式。

說道官場,不能不提潛規則,這是很多人都心知肚明但不能張揚的規則。潛規則是灰色地帶,具體的規則有很多,比如我們最常說的行賄和受賄。

從古代開始就有朝貢制度,到了近現代依然存在"上炮""送禮"的舊花樣,不送禮就很難得到提拔和重用,所以古代就出現了"捐官""買官"現象。

另外,官場總是拉幫結派,總是要團結起來打擊另一方,最後很可能弄個兩敗俱傷。

官場上的人時刻處於緊張的競爭狀態,總有一種戒備心理。中國古代的宮廷中競爭手段更是多樣,就看和紳的官場故事吧,他一個人就足以代表官場的紅極一時和黯然沒落。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中國古代官場的混亂和腐敗常常作為今日官員的警示教材,而古代官場到底有多紛亂?

古代官場紛亂圖

一說到中國古代百姓,那苦水很長時間都吐不完,古代人多依附在土地上,苛捐雜稅壓在老百姓身上,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就是杜甫筆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場景。

那時候的老百姓的確是官員的衣食父母,但官員卻很少有感激之心,根本不會顧及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中飽私囊才是他們的初心。

古代官員坐在自己營造的圍城裡豪喝狂飲,每天享用饕餮盛宴,在美酒珍和美女仙歌中流連忘返,吃喝腐敗成了古代官場的潮流。

可以說古代國庫中很大一部分資金被官員揮霍掉了,他們的胡吃海喝費用就是個天文數字,而這些都是各地搜刮來的民脂民膏,他們繪製的醉生夢死圖害死了無數無辜的百姓。

但並不是所有朝代都是如此腐敗,腐敗和清明是此起彼伏的,一個朝代建立初期,統治者往往勵精圖治提倡節儉,但是隨著王朝鼎盛貪汙腐敗也緊密跟進,最後變成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很多人都坐在功勞簿上挖國家的牆角。

引以為鑑的官場墮落史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百姓形成的汪洋大海不能隨便對待,要順應老百姓的心意和歷史的潮流,如果官員隨心所欲,最後的結局就是翻船並被吞到鯨魚肚中。

古代官場的混亂是我們的很好鏡鑑,歷史興替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好好學習這些經驗會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不然我們會比古人跌得更慘。

究其根源,古代官員和現代腐敗官員都擺在"貪"字上,本來人就是有欲望的,而且欲望是隨著貪慾不斷增長的。

其實每個人真正需要的很少很少,四季穿的幾件衣服,晚上有一張睡床,三頓可以飽腹的飯菜,三五可以暢談的好友,而那些縱容吃喝玩樂的物質需求都是身外之需,也正是對身外之物的極度追求毀掉了很多個朝代。

新中國建立伊始,中國政府就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其中就包括反對行賄受賄。

近幾年政府再次提出反腐敗的號召,打虎拍蠅處理了很多大案要案,讓國家的蛀蟲紛紛落馬,老百姓對此拍手稱快,中國的政治現場越來越清明。

在中國不斷走向偉大復興的路上,希望這樣的清明狀態能夠一直保持下去,建設更加富強民主的共和國。

文/朱竟年

相關焦點

  • 魯迅青眼有加《官場現形記》,你能不看?
    作者借著書中那群魚肉百姓、仗勢欺人、道德淪喪、禍國殃民、的官僚形象來抨擊晚清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沒落,揭露了官場的貪汙腐敗,官吏的昏庸無知,荒唐可笑,蒙上壓下,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 3書裡寫了些什麼?
  • 《九品芝麻官》|清代官場的是是非非,點明人世間的醜陋
    包龍星通過買官得到了一個候補知縣的身份,抱著為官即貪的目的,他也開始了自己的為官之旅,在電影一開始的案件中就顯示了當時官場之上的很明顯的問題。只要拿錢,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甚至是非黑白也能靠一張嘴完全顛倒,這樣的官場也能很好的反映清代社會的狀況,大清末年,官員的貪汙腐敗早已是人盡皆知,上至朝廷,下至小官,都想的是撈一筆,至於國運如何,則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
  •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前羅馬教會的腐敗墮落有多觸目驚心
    二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基督教會,除了實力強大的定性之外,還有一條就是腐敗墮落。根據常識,腐敗墮落的勢力是難以有強大的實力的。近代史上,中國屢被欺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官員的腐敗墮落。既然腐敗墮落了,何以會有凝聚力,何以會有號召力,何以會有領導能力去應付複雜的問題和挑戰呢?
  • 晚清官場有多荒唐?看這幾個段子就知道
    按照清朝官場的潛規則,知縣可拿走其中的一萬兩千兩。另外南昌縣每年的稻穀稅,知縣也可以按照「潛規則」,從中榨取白銀一萬八千兩。放在晚清年間,只拿這些「灰色收入」的知縣,絕對是當時官場上的良心人物。換句話說,在清末做個「良心」知縣,每年灰色收入也多達三萬兩,是清朝知縣俸祿的十五倍之多。看這「給力」數字,就可知晚清百姓之苦。
  • 清政府究竟腐敗到什麼程度?
    自秦始皇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官員以錢糧為薪俸向君主效命起,古代官場就伴隨著不可避免的腐敗問題。腐敗猶如過江洪水般波濤洶湧危害無窮,輕者壓榨百姓,營造社會上的不良風氣,重則引起朝局動蕩直至王朝的覆滅。古往今來,有關腐敗的事例不勝枚舉,比比皆是。
  • 吏治腐敗的根源何在
    這樣的監督不僅於吏治無補,反而更成為腐敗之源。像明英宗時主管錦衣衛的宦官王振,公開納賄,狂吞財貨,被抄家時「得金銀六十餘庫」[6]監督者受賄腐敗問題歷來也是古代吏治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如果監察機構權力運用不當,打貪不成反倒會增添更多「碩鼠」。
  • 專家:再差也比老百姓強!
    如果說他們沒有自由,這倒確實是真的,但是和那些窮苦的老百姓比起來還是舒服不少,畢竟老百姓忙著生計,肯定也沒有辦法到處走。生活上面富足,也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畢竟那個時候愛新覺羅的姓氏都沒有人敢說出口,真的是很會投胎了。
  • 龍應臺:使人腐敗墮落的並不是金錢
    他苦著臉,指責自己越陷越深,離原有的文化理想越來越遠;金錢,使人腐敗。他的憂鬱與自責使我想起大陸傳媒上對商品經濟所帶來的貪婪風氣的種種批判。文人從商,以「下海」稱之,就像從前人說良家婦女「下海」伴酒一樣,是斯文掃地,是自甘墮落。我向來理解權力使人腐敗,金錢,卻是一個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東西。
  • 大清官場7件怪事,亡的真不冤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講的歷史是真的嗎| 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02欽差費清朝的欽差大臣到地方出差,是腐敗的大好機會,他們利用這個機會,大肆收取所謂的「欽差費」。
  • 賣官賣爵不是腐敗,是中國古代王權的有效治理手段
    在古代,賣官賣爵有個高雅的名字,叫捐納。 捐款、繳納,給朝廷錢,換個官來噹噹。 有了錢,你可以不用科舉考試,就能直登龍門。
  • 明朝宣布滅亡,老百姓卻毫不關心,照舊生活
    大清基本實現統一,這期間只用了不到一年,中間有好多像吳三桂一樣不戰投靠的人,也有對此事漠不關心,心中毫無憤恨的老百姓。到底是什麼情況讓老百姓和朝臣對自己的王朝失去了信心呢?永曆帝大明王朝真正滅亡的原因並不是滿人的攻打成功,而是在進攻之前就遭到老百姓抱怨不滿的腐敗統治。農民實在是受不了壓迫,選擇對王朝發起抗議。
  • 官場小說為何崩盤?官場是個大染缸,還是個鬥獸場,官場中的一切,古人早已玩過
    一打聽才知道,《國風》作者王躍文,其實原名王立山,農民,小學文化,當時從事的是煤炭生意,見王躍文的官場小說暢銷,竟起了打擦邊球的主意,沒想到李鬼碰到了李逵,被當場戳穿。如果不是官場小說有強大的市場,誰會以這樣的方式借東風?有人說:「《國畫》與其說是官場揭秘,不如說是官場百態圖。」其他的官場小說何嘗不是如此?
  • 為什麼古代王朝腐敗之後不能自己革除積弊,一定要被推翻建立新朝
    無外乎與過於腐敗的吏治導致人民怨聲載道,民不聊生,總有敢於揭竿而起的勇士,最後,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在這麼多王朝中幾乎沒有一個逃過眾多的王朝命運,秦始皇的千秋萬世也沒有在一個帝國身上實現,甚至在這些王朝中,很少有能夠後期覺察到自己的王朝將要覆滅的命運,很少有能夠整頓自身王朝的,幾乎都是在後期,越來越腐敗,起義越多,腐敗越多,最後全都被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也有那麼幾個帝王縱然使出渾身解數,也沒能拯救即將大廈將傾的帝國命運,這其中,明末的崇禎皇帝首當其衝,雖然最後身死國滅,但也算是實現了
  • 三千年腐敗,不過一紙投名狀!
    蘇綽答:「這就是奧妙所在,加大宣傳力度,祭起反貪大旗,讓民眾認為你是好的,不好的只是那些貪官,把責任都推到他們的身上,讓民眾知道社會出現這麼多問題,並非你不想搞好,而是下面的官吏不好好執行你的政策。對那些民怨太大的官吏,宰了他!為民伸冤的同時,再把他搜刮的民財放進你的腰包。這樣,不負搜刮民財之名卻得民財之實惠。
  • 古代買官盛行,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一個四品官賣1.4億!
    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上,要真正的兩不同流合汙還真是不容易,古代官場更是如此。據說,在古時候有這麼一種制度,它被稱之為「捐官」,字面意思就是捐了錢就能買到管職,雖然朝廷明面上是禁止的,不過私底下花錢就能買到。那麼,在買官風氣盛行的古代,這些被買賣的官職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
  •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腐敗不可怕,一家腐敗才是真正要命的
    ——雅斯貝爾斯(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2051字,閱讀約5分鐘在中國古代二十四史中,關於家族腐敗的記載十分常見。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句話,那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由此可見,一個家族成員利用特權為自己人開後門,從而滋生腐敗的便利。當然,人一旦有了權力,自然就有了貪腐的念頭。那麼,古代是如何控制家族權力以減少腐敗的呢?家族腐敗官員只是家族腐敗的一種形式。
  • 官場造句和解釋_官場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官場(guān chǎng)。近義詞有:政界,宦海。指官吏階層及其活動範圍。[管樺《將軍河》:「官場上多年給他養成的習慣,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已經成了他的本能。」]官場參考例句:1、在官場上,官員大都以官話來溝通。2、陳先生離開官場後,便退居鄉間,過著閒雲野鶴一般的生活。3、自從離開官場,他的生活便由繁華歸於平淡。
  • 古代對女性羞辱極大的刑法,現在卻成年輕人與明星的時尚潮流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微的,也可以說是毫無地位可言。而提到對女人的摧殘時,大多數的人都只知道纏住的束縛,而三從四德的清規戒律更加的遏制了女性追求幸福的權利。從古至今,讓人們耳熟能詳的酷刑還是有非常多的,但是有一種刑罰卻給受刑人的心理留下了深重的創傷,但是歷經多年之後,古代對女性羞辱極大的一種刑罰,卻成為了現在的世界潮流。而這種刑罰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最悠久的刑罰之一了,它就是墨刑。可能很多人對這種刑罰並不是非常的了解。
  • 揭開官場「大忽悠」的真面目
    1官場「大忽悠」的一個重要行為表現,就是「拉大旗作虎皮」,通過包裝、吹噓自己的背景和「能量」,騙取被「忽悠」者身上的利益。在飯局酒桌上,這些精通「忽悠」之道的人,常常把自己的官方背景說得神秘莫測,將自己的能力無限放大。
  • 古代如何管理官員「三公」消費?「四菜一湯」減奢靡,轎子限行降開支
    古代官員 「三公」消費指的是政府官員因公務公費吃喝、公費出行、公費出差。古代官員的「三公」消費問題十分嚴重,輕則影響國家財政,重則可以導致一個國家的覆滅。因此關注它的不光光只有平民百姓,它也是一個令歷朝歷代統治者頭疼的問題。因為它關係到全國眾多官員用錢的事情,稍微不留神就有人貪汙腐敗,嚴重的話可能會失去民心、國家覆滅。那麼古代中央政府是怎樣管理官員的「三公」消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