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來砸場子的嗎?"場子"代表一定的地理空間範圍,有時候也用來做指代圈子的隱喻,比如官場。學而仕則優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成功標準,沒有當上一官半職就是失敗的表現。
那些從科舉中落地的學子只好另求生路,後來成為大家的人也有一些,比如寫出了《聊齋志異》的蒲松齡。科舉及第的人會光耀門楣,其中不乏勵精圖治為百姓愛戴的人,但是也不乏忘了初心不久變質的人。
變質這件事像腐爛的蘋果一樣可以傳染,因而官場會出現學習型蛀蟲,最後的場面一發不可收拾,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中國古代官場的腐敗局面。
官,管理者也
官字下邊是兩個異體口,可以看作是管理者的眼睛,也可以看作是一串被管理的百姓,官究其根本是管理和治眾的意思。
官代表國家意念,是與百姓相對的存在,因而也生發出官窯、官員、官院這樣的詞語,官的周圍總是有著有形的或者無形的高高圍牆。
古代的重要官員主要分為天子和大臣,而大臣之下又有一些小官吏,就是老百姓常說的七品芝麻官,"品"就是中國古代官員的級別。綜合而言,中國古代官員分為九品十八階,每品有正副之分,不入此流的人被稱作"吏"。
僅以幾個官員品種為例,正一品包括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從一品就比較多了,包括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
正九品包括筆帖士和縣主簿,而且官員還分為文官和武官,古代也非常重視文武雙全的人。
當官的人不免高高在上,因為成天騎馬坐轎用人抬,久而久之不免滋生貪腐情緒,我們看電視劇裡那些腐敗的大臣都是老奸巨猾,習慣性在人前耀武揚威。
之所以古代清官少,因為古代官場確如戰場,沒有人能在官場全身而退,出現包青天那樣的清官百年不遇,五百年才會有王者興。
官場,官員競爭場也
官場不是我國獨有的,有人的地方就會形成組織,形成國家組織之後就有了官場。
官場也是個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進行明爭暗鬥的表演,上場之前和下場之後也免不了一番風雲變幻。如果按照嚴格的定義來講,官場一般用於文治時代。
官場也叫政界,可以說它無時不刻不被政治思想浸潤。不講政治或者講不好政治的人,很難在官場混個風生水起。
而政治即為正統的制度,是對一個群體的系統領導和管理,整個過程需要進行集體牽動和決策,不過也有說一不二的霸主模式。
說道官場,不能不提潛規則,這是很多人都心知肚明但不能張揚的規則。潛規則是灰色地帶,具體的規則有很多,比如我們最常說的行賄和受賄。
從古代開始就有朝貢制度,到了近現代依然存在"上炮""送禮"的舊花樣,不送禮就很難得到提拔和重用,所以古代就出現了"捐官""買官"現象。
另外,官場總是拉幫結派,總是要團結起來打擊另一方,最後很可能弄個兩敗俱傷。
官場上的人時刻處於緊張的競爭狀態,總有一種戒備心理。中國古代的宮廷中競爭手段更是多樣,就看和紳的官場故事吧,他一個人就足以代表官場的紅極一時和黯然沒落。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中國古代官場的混亂和腐敗常常作為今日官員的警示教材,而古代官場到底有多紛亂?
古代官場紛亂圖
一說到中國古代百姓,那苦水很長時間都吐不完,古代人多依附在土地上,苛捐雜稅壓在老百姓身上,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就是杜甫筆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場景。
那時候的老百姓的確是官員的衣食父母,但官員卻很少有感激之心,根本不會顧及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中飽私囊才是他們的初心。
古代官員坐在自己營造的圍城裡豪喝狂飲,每天享用饕餮盛宴,在美酒珍和美女仙歌中流連忘返,吃喝腐敗成了古代官場的潮流。
可以說古代國庫中很大一部分資金被官員揮霍掉了,他們的胡吃海喝費用就是個天文數字,而這些都是各地搜刮來的民脂民膏,他們繪製的醉生夢死圖害死了無數無辜的百姓。
但並不是所有朝代都是如此腐敗,腐敗和清明是此起彼伏的,一個朝代建立初期,統治者往往勵精圖治提倡節儉,但是隨著王朝鼎盛貪汙腐敗也緊密跟進,最後變成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很多人都坐在功勞簿上挖國家的牆角。
引以為鑑的官場墮落史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百姓形成的汪洋大海不能隨便對待,要順應老百姓的心意和歷史的潮流,如果官員隨心所欲,最後的結局就是翻船並被吞到鯨魚肚中。
古代官場的混亂是我們的很好鏡鑑,歷史興替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好好學習這些經驗會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不然我們會比古人跌得更慘。
究其根源,古代官員和現代腐敗官員都擺在"貪"字上,本來人就是有欲望的,而且欲望是隨著貪慾不斷增長的。
其實每個人真正需要的很少很少,四季穿的幾件衣服,晚上有一張睡床,三頓可以飽腹的飯菜,三五可以暢談的好友,而那些縱容吃喝玩樂的物質需求都是身外之需,也正是對身外之物的極度追求毀掉了很多個朝代。
新中國建立伊始,中國政府就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其中就包括反對行賄受賄。
近幾年政府再次提出反腐敗的號召,打虎拍蠅處理了很多大案要案,讓國家的蛀蟲紛紛落馬,老百姓對此拍手稱快,中國的政治現場越來越清明。
在中國不斷走向偉大復興的路上,希望這樣的清明狀態能夠一直保持下去,建設更加富強民主的共和國。
文/朱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