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為詠史詩,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故事為抒情對象。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於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李商隱的《馬嵬》是唐代自杜甫以來詠馬嵬之變之詩中的傑作,也是李商隱詠史詩中,借歷史上荒淫腐敗而招致禍亂敗亡之君昭示歷史教訓、諷刺現實政治的以古鑑今之作。作品中,詩人不是在勸誡惋惜,而是在挖苦與諷刺。
首聯:「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從楊貴妃死後唐玄宗令人尋其魂魄寫起,暗示唐玄宗的無奈。「海外」,指楊玉環死後,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尋其魂魄,有方士回說在海外仙山即(蓬萊山)見到了楊玉環,並且楊玉環授之以鈿合金釵,並承諾堅守生前之他生誓約。然而,這只不過是「徒聞」的傳說而已,唐玄宗、楊貴妃二人他生永為夫婦的願望顯然是渺然「未卜」的,而現實中楊貴妃倒是真的一命長「休」了。是人用詞的感情化,表現了唐玄宗的無奈,同時也不乏諷刺意味。
頷聯:「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緊接首聯次句,追述出逃的情景,暗指楊玉環被縊於馬嵬事。夜間只能聽見禁軍中報更的刁鬥聲,哪裡還能像平時在宮中那樣聽到宮廷衛士傳唱的報曉雞鳴呢!這兩句將出逃生活與宮內生活放在一起加以對照,又用「空聞」二字寫出了唐玄宗失去往日宮中沉迷美色、高枕無憂生活的寂寞與失落和失去楊貴妃之後品嘗自釀苦酒的孤獨滋味。
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從對比的角度繼續寫李、楊的愛情悲劇。那一天,禁軍不起程,終於逼迫唐玄宗賜楊貴妃縊死。而此前唐玄宗和楊貴妃還山盟海誓,願世世為夫婦,並切曾嘲笑過牛郎、織女一年只能相會一次呢!寫法上有很大的跳躍性,但在內容上卻有因果的聯繫。正因為唐玄宗昔日的沉溺女色、廢政誤國,才帶來「六軍駐馬」逼迫其賜貴妃自縊,才有後來的悲劇結果。「此日」「當時」的強烈對比,使唐玄宗的始亂終棄受到了無情的鞭撻。「六軍」,《周禮》說天子有「六軍」,後來詩人用它泛指皇帝的軍隊。事實上那時候只有左、右龍武,左、右羽林四軍。
尾聯:「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以對比手法和反詰語氣作結,寄託感慨,點明題旨,警醒後世,把批判的鋒芒直接指向唐玄宗。唐玄宗貴為天子卻不得不賜死寵妃,而平民百姓盧家夫婿,卻能與莫愁女白頭偕老,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語言雖直白了些,表達出來的情至深至痛,鞭撻有力。
在寫作藝術技巧上,作品首先採用了倒敘的手法,使作品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令人讀之心痛。同時又運用了對比手法,使作品暗含諷刺,讀後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