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劉躍兵
通訊員 陳健林 劉志軍 樂水旺
6月8日清晨,深圳文錦渡口岸已熱鬧起來。前一天晚上9時從永州市道縣啟程,載有120噸蔬菜的15輛冷鏈車,正在這裡通關,這些蔬菜10時左右將出現在香港市場。據悉,僅道縣每天有80噸至150噸蔬菜直供香港。
記者從永州海關獲悉,永州蔬菜深受香港市民喜愛,今年1至4月,永州市供港蔬菜6.62萬噸、價值4.56億元,分別佔全省供港蔬菜總量、總價值的94.71%和98.95%。
永州蔬菜緣何俏銷?記者深入該市各蔬菜生產基地一探究竟。
蔬菜24小時內上粵港澳市民餐桌
6月6日,記者來到祁陽縣天子龍蔬菜專業合作社沿沽村種植基地採訪,只見基地的員工們正在將鮮嫩的空心菜、小南瓜等,裝上專供港澳地區的冷鏈車。
該合作社負責人李德純上世紀80年代起,在山東壽光等地做蔬菜出口貿易。後來,李德純返鄉創建4000多畝的蔬菜基地,每年供港蔬菜產值1000多萬元。他說,選擇二次創業,是看中家鄉農產品的品質優於其他地方。比如,基地的胡蘿蔔經過霜凍後上市,生吃都清脆可口。
祁陽縣農業農村工作局蔬菜辦主任鄧春華向記者介紹,當地良好的自然稟賦,為培育優質蔬菜奠定了基礎。一是環境好,無工業汙染;二是地處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三是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四是山泉水灌溉蔬菜。加之毗鄰廣東,蔬菜採收後,24小時內可以出現在粵港澳市民的餐桌上。
永州市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部教授董紅霞介紹,永州基本種植當季蔬菜。這些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的蔬菜,經歷晝夜溫差,充分吸收各種養分。加之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是天然富硒農產品,口感香脆,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永州距離港澳近,到達目的地後,鮮度好,營養成分保存完好。
海拔400多米的祁陽縣下馬渡鎮青峰村,一汪清泉長年滋潤著村頭的蔬菜基地。去年11月,該基地獲得永州海關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備案證書,被廣州市農業農村局認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
今年1至4月,永州市播種蔬菜111.3萬畝,新認證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31個。到目前,全市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達89個,數量居全省首位。
規範生產提升蔬菜品質
6月7日,江永縣廣發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該縣千家峒瑤族鄉的萬畝蔬菜基地,辣椒、絲瓜等各種蔬菜排列整齊。
該公司負責人李利武介紹,基地一季度出口蔬菜2000多萬美元,同比上年翻一倍,其中70%以上銷往東南亞國家,其餘銷往粵港澳。
李利武介紹,除氣候、水土等良好的資源優勢,他們始終把蔬菜品質作為核心來抓。
在基地,記者遇到技術員肖新勇。他向記者介紹,他負責一個片的技術指導,月薪1萬元,指導大家嚴格按照有機農產品的要求組織生產,在採收、切菜、打包等各個環節,嚴格落實生產標準。
6月7日,新田縣龍泉鎮東升農場蔬菜基地,噴灌設施形成的水霧,讓青蔥的水果玉米、空心菜等披上一層薄紗。
基地的創始人是東升村共產黨員劉道忠。2003年,劉道忠返鄉種植1畝小南瓜,到目前,基地已發展到1.42萬畝。所產蔬菜暢銷粵港澳,還遠銷日本、泰國等國家。
劉道忠說,基地能獲得如此大的發展,主要是重視品質,以質量贏得市場,以誠信穩定客戶。
政府積極扶持,蔬菜直供香港
記者採訪得知,這些年,永州市蔬菜產業的發展,還得益於永州市精準實施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該市加大財政投入,積極招商引資,主動服務蔬菜產業發展,推動全市蔬菜生產從小、散,向規範化、規模化發展。設立蔬菜產業發展基金,用於蔬菜基地建設、「五新」技術推廣、精品蔬菜品牌創建。寧遠縣對列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備案基地的蔬菜基地,每畝補助200元。全市各級農業部門,每年免費培訓蔬菜基地員工。實施農產品質量溯源管理,蔬菜採摘前都必須經過農殘自檢室自檢,檢測合格才能採收上市。
到目前,永州市有7個縣區被列為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全市發展蔬菜生產企業113家,培育蔬菜專業合作社379家、種植大戶1531個、營銷大戶1381戶,建成100畝以上規模基地115個。去年年底,《深圳海關長沙海關供港蔬菜檢驗檢疫監管合作備忘錄》籤署,永州成為全國除深圳以外,唯一通過陸路為香港直供蔬菜的試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