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只做一件事,拯救了億萬地球人

2021-02-20 讀者人物

前幾天,袁隆平爺爺度過了自己的90歲生日,全網都在祝賀這位可愛的老人。

他換上件新衣服,還去附近一家理髮店簡單理了個發。這家店他已經光顧了17年,理髮的時候,他問店主:「我是胖了還是瘦了?」

店主說,你胖了!

袁隆平爺爺笑著回道,「又年輕了5歲」。

即使90歲了,袁隆平依然有著一顆平常心,他說,「有平常心的人,心態才會年輕」。

袁隆平有多可愛?

聊起帶自己的學生,他會抓耳撓腮,覺得改論文廢腦細胞,還不如去種水稻。


聊起回家的事,表示人太多了,「墨鏡一戴,誰也不愛」。

去領共和國勳章時,記者問他感覺怎麼樣,他直接一個字——帥,驕傲又自信。

說起袁隆平,所有人都會把他和「雜交水稻」聯繫到一起。

過去的幾十年裡,他為了一個「讓全世界的人吃飽飯」的夢想而嘔心瀝血,埋頭于田埂間。

每天回家只有一件事——我的水稻怎麼樣了?

他一輩子就只做了一件事,卻改變了地球上許多人的命運。

如今,光是袁隆平這個名字,就已經達到了1008億市值,但更重要的是,1008億的背後,是一個也許你並不了解完全的「寶藏男孩」。

袁隆平是個不信命的人。

父親曾想讓袁隆平入仕途,覺得當官有面子又能賺大錢。

可袁隆平不這麼想,那時候正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鬧饑荒,袁隆平看到無數人因為飢餓流離失所,心裡一橫:「不當官,我要讓大家吃飽!」

但這個想法一提出來,就被大家嘲諷:「一個又黑又矮小的教師,就想著改變中國,還讓所有人都吃飽飯?」

沒有多少人信他,雜交水稻是世界性難題,就連發達國家的專業人員也沒有攻克。

「我在那裡就是一個普通中等農校的教師,人家都是瞧不起你的,遭到一些權威的反對,壓力非常大。當時我就默不做聲,反正我給你們搞,我要拿事實給你們看,我不當面跟他們爭。」 

為了這麼一個承諾,他在經費短缺的條件下依然堅持實驗,哪怕是海南的烈日、雲南的地震,只要他還活著,就會幹下去。

雜交水稻面世後,質疑依舊不斷,他親自出來解釋,轉身又埋頭科研中。

被傳撤股,他說:「我沒有參與經營,股票不能拋售,並沒有變現。」

被傳身價過千億,他說:「我每月工資6000多元,用不了什麼錢,我不是什麼首富。」

截至2012年,全國的雜交水稻增產20多億公斤,袁隆平還為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

在國外,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每年種植面積達到了700萬公頃。

他花了50多年的光陰,只為兌現一句對老百姓的諾言。

有網友這麼說袁隆平:「認識他,還是在我的小學課本上,那時候的課文中他在工作,現在我女兒已經長大了,袁老還在工作!他的一生,都奉獻在了工作上。」

很多人只看到網絡上又傳來袁隆平領獎的訊息,人前看起來風光無限,卻不知道人後在稻田裡的艱辛。

夏天的稻田又溼又熱,他要頂著毒日頭,光腳踩在爛泥裡,一直彎著腰觀察水稻。

有段時間眼睛做了手術也堅持下田,仔仔細細過目一株株的水稻,就算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針,他也從不間斷。

他說「靠電腦是種不出水稻的」,於是下田、實驗、觀察、整理數據、撰寫論文。

除了搞科研厲害,袁隆平比你想像得還優秀。

高中時,他是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式第二名。大學時,他曾報名參加空軍,體檢和政審都合格了。

他會說英語、俄語,即使自己謙虛地表示:「我的英文就是破碎的英語。」

有記者曾問他,支撐你做研究這麼久的動力到底是什麼?

袁隆平直言:「我就是這樣的人,就是要挑戰自己,能有更多的突破,永遠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活到老,工作到老,只要身體好,腦瓜子不糊塗,不痴呆,有精力工作,我就不退休!

幾個簡單、樸實的信念,便是袁隆平奉行了一生的圭臬。

去年6月底,長沙舉辦的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袁隆平用英文向所有人致辭。

他表示自己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非常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視頻出來後,微博引起了近6萬次轉發,33萬次贊,不少網友評論:

「還以為他一直是課本上那個樣子,沒想到現在居然這麼老了。」

「天啊,第一次知道原來袁隆平爺爺還會說英文!」

「很想掉淚,這麼大年齡的老人真的是很辛苦了。」

還有一部分人卻發出了這樣的罵聲:

還有人翻出袁隆平之前在湖南車展上摸了一把豪車的照片,說袁隆平背後生活奢靡。

又曬出袁隆平的豪宅照片,說他買了洋氣的別墅,根本沒有你們想像中的那麼辛苦。

可實際上呢?騎了一輩子自行車的袁隆平,也只是近些年為了工作方便才換了一輛十萬的車,別墅也是國家獎勵給他的。

他入住以後,還將別墅改成了科研室,帶領團隊成功研發了海水稻。

這些年,袁隆平收穫了極高的讚譽,同時也受到了不少的辱罵。

他今年90歲了,為國奉獻一生,從提出要培育雜交水稻那天起到現在,依舊還有很多人不了解真實的他。

袁隆平曾在自己畢業鑑定上寫著 「愛好:自由,特長:散漫」。

他的確是這樣,年輕的時候就熱愛著田園,在湖南當教師的時候和自己的學生鄧哲閃婚,直到幾十年後,還說「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鋪墊的臺階」,像極了那些浪漫又自由的詩人。

他會拉小提琴,閒了沒事就在樓下拉拉琴,人家誇他,他還會害羞地說自己拉得不好。


他還喜歡和朋友們唱歌、打球、下棋、遊泳,興趣愛好廣泛。「我鄰居在農科院工作,他們單位組織合唱比賽,袁隆平代表水稻組領唱。」

「我家就住在湖南農科院對面,有一次在樓下超市碰到了袁院士出來買香皂!我們樓下電影院的工作人員也見過袁隆平去看電影。」

在央視的採訪中,袁隆平和主持人王志也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王志:你過什麼樣的生活,大家很想了解。 

袁隆平:我過的是簡單而樸素的生活。 

王志:能不能說說你這衣服多少錢? 

袁隆平:35塊。 

王志:真的還是假的? 

袁隆平:真的。還有一件比這個還漂亮一點,是35塊,在海南島買的,三亞。 

袁隆平:要那麼多錢做什麼。我覺得我生活得很好,你搞豪華車有什麼意思,穿著豪華的衣服,還有什麼鱷魚的皮帶,2000多塊錢,我從來不用,送給人去,我不要,講那些派頭做什麼。我生活上不愁的,我的工資也是比較高的,大概有4000多吧。

人家叫他把生活水平提高點,他會說:「粗茶淡飯,適當的營養,要衛生和營養就行了,吃那麼好做什麼!」

生活中的袁隆平不是高高在上的科學家,他是鄰家爺爺,越是擁有無數名利,越是淡泊。

在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典禮上,袁隆平眼含熱淚說:「我還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我的心願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全球人民。」

試想一下,如果你90歲了,你的願望什麼?也許大多數人都想頤養天年,可袁隆平還懷揣著夢想,還牽掛著那些水稻、那些挨餓的人。

除了擁有令人敬佩的科研精神,他還有著超正的三觀。

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過這樣一段話:

「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

種子健康了,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要埋頭苦幹,不畏艱辛。要淡泊名利,踏實做人。 

在吃方面要以清淡和衛生為貴,穿方面只要樸素大方就行了。少走彎路,少留遺憾,身心才會健康,心情才會愉快,事業才會做得長遠。」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


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

這樣一個讓我們可以不再為溫飽而擔憂的人,不該遭到詆毀。他沒有公關,他沒有後援會,他身後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鬱達夫曾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

袁隆平真的老了,那個記憶中還是五十多歲模樣的袁隆平,今年90歲了。

他被查出患有慢阻肺,他耳朵聽不太清了,他走路要人攙扶了,卻還在說「我要在90歲前實現雜交水稻大面積示範畝產1200公斤」。

有人說「明星家事天下知,英雄偉業無人問」是這個時代的悲哀,還有人說愛國不應該是空談,不該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抨擊完黑子卻又什麼都不做。

所以,當袁隆平遭受鍵盤俠抨擊時,但願每一位國人,都可以站在他的身後支持他。

而傳承英雄精神,承擔起社會責任,更是當代青年應該做到的事。

00後已經20歲了,90後已經30歲了,別忘了,和平年代來得不易,那是無數英雄在背後負重前行。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他是中國真正的脊梁,向袁隆平爺爺致敬!

資料來源:

[1] 央視《面對面》. 袁隆平:夢想不息

[2] 央視《面對面》. 袁隆平:誰將養活中國

[3] 中紀委專訪袁隆平: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中

[4] 《南方人物周刊》. 袁隆平:會種地的大師

[5] 《人民日報》. 袁隆平:要做一粒好的種子

相關焦點

  • 葉嘉瑩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
    隨著《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的公布#99歲的葉嘉瑩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這一話題隨即登上了新浪微博熱搜榜葉嘉瑩先生的一生歷經坎坷,在海外飄零數年,直至晚年才回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99歲,一生,一件事"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以其對古典詩詞的奉獻與堅守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敬佩與感動    桃李天下
  • 一生只愛一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為什麼那樣讓人渴望而不可得?
    馮友蘭是我國現代哲學的奠基人,被稱為「現代新儒家」,在中國國學界擁有不二之地位,但對於他的家庭和人生實在沒有太多可供敘說的故事。所以,雖然他文壇地位卓越,但幾乎無八卦可聊。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只是讀書研究書著書,他一生也就只愛一個人,陪伴了他近六十載的妻子任載坤。他的兒女們也如他一樣,讀書、工作、結婚、生子,一如既往地過完他們毫無故事的一生。
  • 了不起的匠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不同於其它文化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是首部微紀錄片,每集只有精短的15分鐘。  在第二期中,賀斌關於蜀錦的製作手法也是震撼了我。完全傳統的織造工藝,令人大開眼界。在這千萬根絲線裡,換做是我,早就迷失了吧。  還有織錦過程中的飛梭,拍攝的實在是太美了。  目前為止,已經看完了7期。我看紀錄片比較慢,喜歡一遍一遍的重複看。慢慢品味。
  • 「陝北歌王」王向榮:一生只做一件事
    但他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顯得格外「青春」,不熟悉他的人,初見面,覺得老先生既精神頭足,說話風趣幽默,又和藹可親,與他聊天,讓人有如沐春風之感。一個人的一輩子有多長,可以做幾件事?王向榮語重心長地說,「我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唱陝北民歌。人這一輩子應該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不管成功與否,從事喜歡的工作和事業,做到得心應手,而且感到愉悅。
  • 他用一生做了一件事,臨終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原創|優質|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前幾天陪妹妹去給孩子打防疫針,去之前我們做了很多心理建設,以及應對措施。因為兩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會反抗,他不會乖乖地配合你打針。去了之後才發現,這一次不是扎在身上,而是滴到嘴裡,我們倆都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後來問了醫生,現在的液體食用疫苗就是我們小時候吃的「糖丸」。
  • 一生只做一事,一生只愛一人
    而這家小店的開創者及經營者,是一個年已八十五歲的老人,他從九歲被父母趕出來討生活,做壽司已經七十年了。他就是日本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如今已九十高齡,依舊執著在自己的壽司旅程中。他說,「即使到了我這個年紀,工作也還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我會繼續攀爬,試圖爬到頂峰,但沒人知道頂峰在哪裡」。
  • 一生只做一件事,舊書店裡的紙短情長
    坂本先生會高價接收書籍,然後以低價賣出,做著別人雙倍的工作,賣著別人一半的價錢,這種賠錢的生意讓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忙碌。過度的勞累使他的身體拉響了警報,不稍事休息實在是不行了。這才將每周的〈周四、周日〉定為店休日。但想著客人難得來一趟,不做些什麼表達心意有些說不過去,他就將當天的想法寫下來,畫下來,笨拙卻有效的方式起到了意外的效果,很多讀者對海報產生了共鳴,甚至特地在店休日前來探訪。
  • 徐霞客:一生只做了旅行一件事
    徐霞客壯麗的一生為旅行家做了完整定義,我們再次講述徐霞客的故事,挖掘前所未知的史料,以他的事跡紀念「中國旅遊日」。今天倡導學習徐霞客,不是要人人成為徐霞客,而是要學習徐霞客精神,領悟旅遊真諦,在「宅風」日盛、動動拇指即妄談是非的時代背景下,更多地提倡外拓意識、踐行精神、實幹態度,從實踐中汲取更充實的營養。題記:途窮不憂,行誤不悔。
  • 一生只做一件事,只愛一個人——影評《霸王別姬》
    如果說愛一個人,應該如何做?我們的程蝶衣為我們演繹了戲裡戲外難分真假的愛情。他是男兒身,卻是女兒情。他從小學習旦角,一句金典的臺詞,他本是怎麼都學會不會。影片中看不到程蝶衣的笑容,但是能夠看到很多他低頭深思的場景。他是一個戲子,真的不明白什麼大道理。別人尊重他是藝術家,他總是會說和師哥一起唱戲才是。他要做女角,也會有屈辱的事情發生。他換回了一把真刀給霸王。在他的心裡,只有活在戲中的才是自己。師哥找了媳婦,這讓程蝶衣受了刺激。小家子氣一下子起來,影片後半期全是不和的聲音。文化大革命中,他們三人都被批鬥了。
  • 【封面人物】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訪鋼琴教育家黃瑂瑩
    老師的教育深深地影響了我的一生。總體來說,附中是先教我們如何做人,然後才是專業。附中按年級分班,初一、初二不分專業,初三才開始分專業,誰去唱歌、誰去彈鋼琴、誰去學民樂由老師根據學生情況而定,我跟楊峻(已故著名鋼琴教育家)、儲望華等同在一個班。到初三後,我們一個班的同學都可以自由組合成小樂隊了。」
  • 一入「漆門」「深似海」 從此一生只做一件事
    原標題:一入「漆門」「深似海」 從此一生只做一件事 中新網成都11月26日電 年輕時入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輩子只從事這樣一份工匠式的工作,這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楊莉爾倩一生的真實寫照。
  • 陳正雷:走遍50多個國家,一生只做一件事
    陳正雷將我們迎進了滿是墨香的書房,將他與太極和旅行的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讓我印象頗深的是,這位太極宗師的記憶力非常驚人,幾十年中發生的各種故事在他的口中件件都能具體到某年某月。超凡的記憶力或許是因為這關乎他熱愛一生的事業,或許是因為太極讓他身心強健,或許是因為旅行讓他得以修養精神。無論因何,他細數的這些傳奇故事都將我們帶入了一位武學大師的精神世界中。
  • 一生只做一件事,日本公認第一的巧克力究竟多好吃!
    一生只做一件事,大概就是對於「匠心」最完美的詮釋。
  • 侯孝賢「封神」:被日本名導尊為父親,他用一生只做一件事
    娛樂圈都玩「跨界」的今天,他用一件事獲得了「終身成就獎」。最近,「跨界」一詞很火,起因是跨年晚會中,各大演員紛紛拿起話筒獻歌。這本無不對,但是許多人「假唱」被抓現行,觀眾們表示買票就給我看這?於是,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從一種客觀事實變成一種討論現象,那些一生只專注一件事的人被相繼提起。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個熱愛電影,專注電影,獲得「終身成就獎」的老人,他叫侯孝賢。侯孝賢已鮮少出現在觀眾面前,近乎以一種俠隱的方式隱沒在人群外。關於他最近的消息則是一個多月前,臺灣第57屆金馬獎授予他「終身成就獎」。
  • 地球人的苦難,源於地球人的仇恨
    這一次不等喻超開口問,李駿就主動就那天的事做了解釋:「喻記者,你不要怪我那天態度粗暴,不近人情,我實在是有難言之處啊。」李駿沉思片刻毅然道:「我這條命是你救的,我就把藥水的秘密告訴你吧,但是,你必須答應我,我今天所說的話,你不能講給別人聽,更不能寫成文章。」李駿這樣一說,喻超的好奇心就更強烈了。他點點頭,鄭重地說:「我答應你,並以我的人格向你保證。」
  • 吳伯凡最新演講:德魯克終其一生,只為做一件事
    所以,德魯克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沒有效率的事就是以最高的效率去做一件本來不該做的事」。我們有很多的管理行為都是這樣的,效率很高,實際上偏離了目的。所以,要理解什麼是管理,管理到底是怎麼運行的,首先要明白什麼叫效率,什麼叫效果。2.
  • 一生只做一件事
    每次說到職人想到的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確實是這樣正是因為願意用一輩子去做好一件事才能被稱為真正的職人或許你不知道如此執拗的人擁有多大的力量不如我們來談談那些有驚人事跡的日本職人真的是非常非常美的一件藝術品。而這就是室瀬和美與Vertu合作,用日本漆器蒔繪工藝手工打造的「Signature吉祥」特別限量版。
  • 《如懿傳》如懿只做過一件虧心事,最終報應女兒身上,愧疚一生!
    如懿傳講述了青櫻和乾隆的愛情故事,青櫻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女,成為了一代大清皇后在經歷宮中皇權的爭鬥過程中漸漸失去了和皇上的愛情,如懿的一生只做過一件虧心事,最終報應在女兒身上,讓如懿愧疚一生。如懿這一生只做過這一件虧心事,就是害死了富察皇后的二阿哥一直讓如懿愧疚不已,後來這個報應就到了如懿女兒的身上,如懿的女兒最終被姈妃借金玉妍的手給害死了小夥伴們對此你們怎麼看的?歡迎評論留言哦。——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豆瓣8.8分綜藝《小小的追球》:一生只做一件事,好想愛這個地球
    這位老人便是其中一員,他在這裡生活了37年,這一生只做了這一件事,守護了37年的冰川,也親眼目睹了冰川的融化,消退,甚至消失。那該是多麼深的絕望,就好比你為之付出一生的朋友,漸漸離你遠去,然後消失不見。
  • 豆瓣8.8分綜藝《小小的追球》:一生只做一件事,好想愛這個地球
    這位老人便是其中一員,他在這裡生活了37年,這一生只做了這一件事,守護了37年的冰川,也親眼目睹了冰川的融化,消退,甚至消失。那該是多麼深的絕望,就好比你為之付出一生的朋友,漸漸離你遠去,然後消失不見。而未來的日子,十年,二十年,這位老人必會將自己的一生灑在這片冰川之上,他對這片冰川,愛的火熱,愛的赤誠,也愛的心酸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