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開心麻花團隊的作品《佔位子》讓人印象深刻。小品講述了小學開學的家長會上,幾位家長使出渾身解數為孩子搶佔C位的故事。這個小品將當下學生和家長們為了優質的教育資源不惜拼命的狀態展現的淋漓盡致。而在笑聲背後,這個小品也留給了觀眾們更多的思考。
今天,小易就和各位家長朋友分享的是關於教室排座的那些事兒。
家長們心目中的好座位
經過調查發現,在大多數家長的心目中,滿足中間、靠前,不是第一排的座位就是好座位。理由是:
坐兩邊看黑板會反光;
第一排距離黑板太近,醫生說了距離黑板太近,容易使孩子眼睛近視;
第一排容易呼吸到粉筆灰,對健康不利
顯然,如果我們是在看演出或看電影,這一定是最佳選擇。但是上課與看演出是有差別的。用看演出的效果來衡量聽課的效果顯然不當。
首先,看演出時,演員只管自己表演,不必考慮觀眾;而老師講課時還要關注學生,留意學生的反應。
第二,演員只在舞臺上表演,而老師講課時活動的範圍不可能只局限於講臺,還要在教室內來回走動。老師關注的對象也會隨著移動視角的推移發生改變。
如此說來,家長心目中的「黃金位子」,未必就是聽講的最佳位置。
好位子對孩子學習的影響有多大
那麼,孩子坐一個容易受老師關注的好位子,對學習影響有多大呢?
被老師關注肯定比不關注好,孩子偶爾出現上課聽講走神的情況,被老師及時發現並提醒,有助於孩子上課專心聽講,集中注意力。
但全班那麼多學生,老師不可能時刻只盯著你一個孩子,也不可能天天提問你一個孩子。偶爾開一兩次小差, 被老師提醒還可以,如果經常如此,全靠老師提醒才能認真聽講,這樣的學生註定是學不好的。
什麼位子的學生容易被老師關注
那麼,什麼位子的學生容易被老師關注呢?
坐在講桌附近的學生。「近水樓臺先得月」,老師俯首抬頭轉身側目不經意間,就會把目光落在這些同學身上。老師通常會把課堂不守紀律,自制力差的學生放在這樣的位置,畢竟在老師的眼皮底下,這樣學生能多少有些收斂,便於班級課堂紀律的管理。
坐在教室後面的學生。如果老師站在講臺上平視前方,目光最容易落到教室的後幾排學生身上。
坐在邊排的學生。如果老師講課時,一邊指著黑板一邊講解,往往是側立的姿勢。目光自然就容易落在邊排學生的身上。如果老師身子靠右側,目光容易落在左邊一排的孩子身上,反之亦然。
坐在走道兩邊的學生。如果老師走下講臺,在教室內來回走動,邊走動邊講解,最容易關注的自然是靠近走道的學生。哪個學生的筆記寫錯了,哪個學生的坐姿有問題,老師從旁邊經過時看得最清,順便就能幫孩子指正。
最不容易關注的就是坐在中間的學生。中間的位子容易成為老師視線的盲區,加上中間的學生多,也不容易被老師鎖定目光。
位子好不等於聽講的效率就高
從視覺效果上來說。坐在中間靠前幾排的位子,看黑板應該是比較好,既不反光又距離適中,看得清楚。
但是能看清黑板,就意味著孩子掌握了、學會了嗎?
能看得見,不等於孩子看了,更不等於他用心記了。有的學生坐在前面但上課根本就不看黑板。有的學生眼睛盯著黑板,心卻飛上雲霄。坐在能看清黑板的位子,跟看不見黑板有什麼區別呢?
反過來,看不清黑板的同學就學不會嗎?老師在講課過程中,不會只寫不講,通常是以講為主,講寫結合,講到重要知識點的時候,老師在板書之前會用語言表述一兩遍,然後再板書。
只要孩子的聽覺沒問題,用心聽講了,就算看不清老師的板書,也可以大致知曉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什麼。即便有個別不清楚的地方,下課找老師同學問問就行,這個影響其實並不大。
坐的位子好,不等於孩子聽講的效率就高。孩子的座位和成績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
找老師給孩子調位有必要嗎?
為了兼顧每個學生,不少班主任在排座位時煞費苦心。不光要考慮學生的身體因素、性格差異,還要考慮不同位置對孩子的影響。每兩周一次左右對調,每月一次前後滾動,有的班每學期都有幾次大的座位調整,力爭讓孩子有著不同位子上課的體驗。
可有不少家長總是擔心自己孩子坐的位子不佳,影響學習,想方設法的讓老師給孩子調到一個自認為理想的位子。
家長的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一個班幾十人,老師不可能只照顧你一個孩子,這等於是在給老師出難題 ,給家校合作增添了不和諧的音符。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家長儘量不要為座位的事去麻煩班主任。
對於座位,老師給家長的建議是:
順其自然,不要刻意。成績好不好,不是取決於座位,關鍵是看孩子自己。用心學習坐哪兒都能夠學會,沒有強烈學習的欲望,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坐那兒的都學不會。